騎兵建設推動養馬業發展,談談古代統治者如何解決戰馬馬源問題?

2020-02-05     尋菡探史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場上無往不利的戰爭利器,必勝法寶。戰馬是騎兵戰士的"忠實朋友"和"親密夥伴",人馬一體化甚深。騎兵力量乃至軍政勢力的消漲,很大程度上收到戰馬的數量和質量的制約。因而發展養馬業,拓展戰馬來源渠道對於統治者鞏固統治至關重要

戰馬是有條件的:它應當是乘用型的、適齡的騸馬。戰馬質量關係到騎兵安全乃至戰爭勝負。在戰爭的籌備與進行中,戰馬的損耗量是特別大的,要想保持強大的騎兵力量,必須隨時補充戰馬

一、騎兵建設——戰馬的大量需求

1、戰馬的篩選要求高

並不是所有的馬都可以被騎兵戰士騎到戰場作戰。戰馬多為乘用型:長腱肢,短軀背,體長和身高略近方形。短軀背,有利於負重物,增加轉動、跳躍、奔馳中的靈敏性。長腱肢利於邁大步子,產生較快的速度。這也是不同於其他馬的特點。另外,這種類型的馬,蹄質堅韌,肌肉結實,氣質活潑。上述類型的馬,可作為騎兵理想中的戰馬。

戰馬質量直接關係到騎兵戰鬥力,甚至與騎兵戰士的生死存亡緊密相關聯。所以,原則上戰馬是根據上述諸條件層層篩選。然而中原以發展農耕文明為根本,對於畜牧業以及戰馬的飼養條件根本不足,所以中原民族騎兵戰馬之質量明顯低於北方游牧民族,戰士騎用的馬只要是乘用型就已經算不錯了

2、戰馬服役時間短

戰馬與人一樣年齡制約其體力、能力,由此面決定服役的時間。馬的自然壽命,一般為25~ 30歲。正常情況下,戰馬於18~20歲退役。也就是說,3或4歲至18或20歲之間乘用型騸馬可作為戰馬使用。這個年齡段之前,年齡甚小,尚未成熟;其後,已經老朽,不堪重負,自然法則不可抗拒。

同時,因為戰馬長年過著緊張的戰鬥生活,很難保證飼養、管理到位,役使得當,從而損傷健康,患病不可避免。故其壽命更是短於普通馬群。

3、軍事活動中戰馬死亡率高

行軍中,戰馬馱載除戰土外,還有騎兵的盔甲、武器、行李等。並且中原農業區的騎兵沒有多餘的副馬可以輪流載物,一旦長途行軍,特別是急行軍、強行軍、晝夜行軍,戰馬得不到足夠草料清水和休息。如此損耗的戰馬難以數計

並且,在一般戰鬥中,戰馬的傷亡情況比騎兵戰士大得多。由於馬的體積大,遭受到敵方攻擊的面積也大,且躲避不易,加上"射人先射馬"普遍道理,戰馬常常死傷慘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高麗。唐組織10萬陸軍,其中1萬騎兵。在7個月的戰鬥中,雖獲得許多勝利,但付出相當的代價。戰土死二千多,戰馬亡"什七八"。據此,損耗戰馬七八千匹,是戰士的3~4倍

漢武帝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各將五萬騎",還有"私負從馬復四萬匹" ,北征匈奴。這14萬騎兵浩浩蕩蕩,橫掃漠南中西部,席捲漠北大部,斬獲甚眾,匈奴大敗。但"漢士卒物故亦數萬漢馬死者十餘萬",歸來者"不滿三萬"好。這一事實再次證明,每次戰爭,戰馬損耗量都很大。如此損耗戰馬,不能不說是驚人的。

綜觀前文,戰馬服役期的有限性及自然死亡;行軍及傳遞情報等軍事活動中戰馬倒斃;戰鬥中戰馬的大量傷亡,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一個重要事實:戰馬需要不斷補充,否則無法維持騎兵的原有編制

二、古代統治者拓展戰馬馬源的措施

1、生產戰馬的重要基地——國家養馬場

中原自古就重視農耕,忽視畜牧;側重發展耕牛,輕視喂養馬匹。在大牲畜的比例上,馬的數量、質量均不及北方遊牧區。中原地區為了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戰爭,也飼養一定數量的馬。然而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可能做到如北方游牧民族那般戰馬自備。但其戰馬馬源也有解決的辦法。其中,國家養馬場就是生產戰馬的重要基地

苑馬、群牧所,都屬國家養馬場。由國家辟出特定空間投入專項資金,籌劃馬種,培育、飼養馬匹。依據一定手續,調配給軍方。由專職機構管理,其長官的級別歷代都是不低的。這種形式的養馬在我國歷史上長期不衰,並逐漸發展,成為各朝馬政的重要內容。

西漢景帝"始造苑馬以廣用","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邊、西邊。以郎為苑監,官奴婢三萬人,養馬三十萬匹。"養馬機構各級官員及3萬"官奴"中,據考,有相當部分是游牧民族及其俘虜降者,他們具有豐富的養馬經驗。由於國家重視,管理得當,苑馬發展很快。這是西漢中期組建騎兵軍團所用戰馬的重要來源。

唐朝積極發展養馬業,較早地建立起苑馬機構,由具有豐富養馬經驗的張萬歲為太僕少卿,領群牧。"置八坊岐、南、涇.寧間,地廣千里",後又擴展到"河西豐曠之野"。"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僅苑馬就有70多萬匹,實是不少。唐前期,北擊突厥,西伐吐谷渾和西城諸國,東征高麗……這些戰爭中,頗具規模的騎兵部隊始終保持強大的戰鬥力,其戰馬源源不斷得到補充,與苑馬的發展密不可分。

蒙元的國有養馬場分布地區最為寬闊。東自朝鮮半島南部的耽羅西至甘肅西端:北起火黑禿麻,南至雲南。在偌大範圍內,有許多不同類型的養馬場。該時期是我國養馬業發展的最高峰,也是"當時世界上養馬業最發達的國家"。基此,也攀登到我國乃至世界騎兵發展史的最高峰

2、獎勵民間養馬

國家養馬之同時,民間養馬也是個重要方面。個體民戶養馬數量雖然不多但合起來就是個不小的數字。作為整個國家言"藏馬於民"是發展養馬業的重要手段。國家施以有關政策、措施可將民馬轉換成官馬即國有馬。這也是個重要的戰馬之來源。

在連年戰火中建立起來的西漢政權,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馬的數量急劇減少。漢初,"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其意為皇帝乘雜色的四馬駕的車,將相乘牛拉的車,從一個側面反映馬的數量太少了。這種情況下,發展騎兵談何容易!為了改變嚴重少馬情況,漢文帝採納大臣晁錯建議:"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引文的大意為,民飼養一匹駕車乘騎的馬,免除三人的兵役或賦稅。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馬復令"

上述政策是對養馬民戶一種極為優惠的措施,從而激發人們養馬的積極性。果然收到良好效果。"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改中原農業區嚴重缺馬的情況,為西漢中期組建騎兵軍團打下堅實基礎

明初,戰馬嚴重不足。洪武年間"令民....江南十戶,江北五戶,養馬一,,其身。太僕官督理",並且"歲終考馬政,以法治府州縣官吏"。永樂十二年 "令北畿民計丁養.....民十五丁以下一匹,十六丁以上二匹,為事編髮者七戶一匹,得除罪"。上述計戶養馬,計丁養馬雖有某些弊病,但多少緩解缺馬之困。從中可看到馬復令的影響。

3、以馬代稅的政策

實物稅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馬匹作為實物稅長期存在著。游牧民族中,以單于、可汗為首的政權常常無定量無償地向民眾徵收馬匹,這就是賦稅。後來逐漸有些規定。北魏明元帝泰常六年詔:"六部民羊滿百口,調戎馬一匹。"86個部的遊牧民按羊的數量繳納戎馬。西南邊疆,馬也可作實物稅。元朝建立後規定,由宣徽院負責抽分牲畜事宜。全國"抽分之地,凡千有五"處。馬牛羊"百口內抽分一口",不到百口則"見群三十口內抽分一口" ,"不及三十口則免。"田還有時按十分之一抽分,稱十一稅。

以馬作實物稅,在中原地區也實行過,或變相實行過。北魏太宗永興五年"詔諸州六十戶出戎馬一匹"。泰常六年"調民二十戶輸戎馬匹、大牛頭"。其實,西漢文帝實施的馬復令,明初的"計戶養馬"和"計丁養馬",即是變相用馬交納的實物稅。

4、市馬貿易的開始

北游牧民族還有狩獵民族,為了更好的消化吸收肉奶飲食,無論男女老幼幾乎都有飲茶習慣,唐代之後非常明顯。因此年年月月都需要大量茶葉。中原農區為發展農耕、交通,需要馬匹,特別是戰爭年代,為組建騎兵,對馬的需要更為突出。為此對三北遊牧民盛產的馬匹產生強烈的渴望。對於盛產的牛和羊,也有類似的要求。基於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便常在農牧過渡地帶的邊緣開設互市。

兩宋與吐暮間的茶馬貿易在唐代基礎上迅速發展。北宋主管這項貿易的茶馬司每年可換到藏馬四千匹。南宋從"建炎四年至嘉泰四年間,每年僅用川茶換來的藏馬即在萬匹以上,建炎四年曾達二萬匹"。

明朝對三北馬市貿易有時相當積極。永樂間,遼東設三個市場,二個在開原,一個在廣寧,以布絹市馬。對吐蕃方面的茶馬貿易在宋朝基礎上又得到發展。洪武末,由河州、碉門二通道運茶50餘萬斤,獲馬13800匹。後來將這項貿易用"金牌簽發之制"固定下來。

通過自唐以來的市馬貿易,三北的馬匹不斷進入中原,使中原馬的數量、質量逐漸提高和改進,為發展騎兵提供定的條件

5、朝貢馬匹的方法

古代蕃屬國和地方政權等對中央皇朝或強大軍政勢力的人有朝貢納之義務。貢納物資多為地方的珍貴土特產品,其中馬匹一直占據重要地位。 這是馬匹輸入的另種形式。

烏桓、西戎諸部對漢朝貢品中常有良馬。突厥、回鶻、薛延陀黠戛斯等貢品中,馬直是主要的。開皇十二年,"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於隋]貢馬萬匹"。大業三年,隋煬帝到榆林,突噘啟民可汗"前後獻馬三千匹"。

並且,數量較小的貢馬,質量上都屬上乘,甚至是難得的,有利於馬匹配種。紂王接受周人朝貢的疆戎文馬和有熊馬就是如此。縱觀我國歷史 名聞天下的大宛馬,吐谷渾的青海驄、骨利乾的駿馬、石國的善馬焉者的良馬、薩末犍(泰國)健馬、鳥古的良馬....常以朝貢方式進入中原農業區。這種馬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對於改良中原馬種,提高戰馬質量,具有一定意義。

6、戰爭時搶奪馬匹

我國歷史上,為補充戰馬之不足,曾多次發生旨在搶奪馬匹的戰爭

張騫出使西城歸來, 向武帝報告西城大宛國(今烏茲別克)"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用,於是極大地觸動了這位酷愛寶馬的皇帝。進而遭使持重金前往大宛買馬。大宛拒絕,殺使者,奪取財物,匪啻於茲,而且言辭不遜。是時武帝打擊匈奴戰爭並沒結束,很需要進步控制西城,截斷匈奴右翼勢力。

同時,武帝感到對何奴戰爭中,雖取得某些勝利,但成馬損耗過多,且戰馬質量頗需改進。在這個背景下,便藉口殺使者取財貨而於太初元年發動對大宛的戰爭。其實,奪取汗血馬成為這次戰爭直接目的。戰爭歷時3年多,大宛政變降漢。"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牝牡三千餘匹" ,罷兵。

三、總結

綜觀全文,古代統治者通過國有養馬場提供戰馬,利用賦稅、市馬貿易交換戰馬,都是開拓馬源,緩解戰馬不足問題的措施。但增加戰馬的根本辦法還在於發展養馬業,提高戰馬的數量。騎兵建設從不同層面提出了對戰馬的數量和質量之要求,從而有力地推動養馬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孟古托力《騎兵建設推動養馬業的發展——戰馬馬源之分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LAlIXAB3uTiws8Knxn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