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尤其是對女孩來說,她們需要更多的父愛,來認識世界、認識異性,讓自己變得更勇敢、獨立和自信。
馬伊琍曾在《朗讀者2》中,對董卿說過這樣一番話:
對女孩子來說,如果有一個非常非常愛她的父親,這個女孩活在世界上會很有底氣。
高一的時候,爸爸帶馬伊琍到老師的辦公室領取學生手冊,看到上面思想品德寫的是差,於是問老師怎麼回事。
老師說:「你女兒跟多個男生早戀。」
爸爸淡定地跟老師說:「那你把男生的名字寫下來吧。」
老師寫了一個,爸爸問:「還有呢?不是說多個嗎?」
老師很生氣,爸爸說:「我的女兒我最了解,我不跟你說了,還是去找校長吧。」
為了馬伊琍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爸爸不辭辛苦、四處奔波;而為了保護女兒敏感的內心和自尊,他選擇了大聲質問,即使對方是班主任。前者有些謙卑、後者卻很勇敢,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愛自己的孩子、也信任自己對她的教養。
對馬伊琍而言,爸爸的信任是一種莫大的支持,這種支持讓她心裡充滿了安全感。
她知道,無論什麼時候,爸爸都會相信她,而她,唯有做得更好,才能對得起爸爸的信任。
正是有了父親無條件的信任和愛,馬伊琍才活成了那個內心充滿底氣,渾身散發著自信光芒的樣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父親和女兒的關係,決定著女兒一生的幸福。」
父親是女孩最先看到的男性形象。她從父親身上,看到一個男性怎樣做男人,怎樣做父親,是慈愛溫和還是粗暴冷酷,這便是她以後尋找伴侶的一面鏡子。
女孩需要更多的父愛,來認識世界、認識異性,讓自己變得更加勇敢、獨立和自信。
養女兒,爸爸要勤快一點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2個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長大後更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一個7歲的小女孩鼓起勇氣對父親說:「爸爸,你能不能把你上班的東西搬過來,和媽媽一起,天天陪著我?」
她說不喜歡一個月才見爸爸一次的生活。
可爸爸的回答卻是:「媽媽特別會陪伴你的童年時期,我們是分工協作的,我就不在這添亂了,等你以後考到北京去,我再好好陪你。」
女孩聽了爸爸的話,強忍著淚水。雖然爸爸說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可陪伴孩子是有有效期的,等孩子考到北京,已過了18歲,那時候的女兒,需要的陪伴跟7歲的時候怎麼能相比呢?
養育孩子,媽媽需要適當地偷懶,而爸爸,需要更加勤快一點。
爸爸要學會和女兒做朋友
美國學者史蒂芬·波爾特在《父親的因素》一書中,將父親分為四種類型:
苛求成就型父親定時炸彈型父親消極沉默型父親良師益友型父親
他說,世界上的父親,前三種大約占了90%,只有10%可稱得上是第四種。
作家劉墉便是良師益友型的父親。他告訴女兒什麼是真正的愛,如何適應不同的環境,怎樣才能展現自己的美好,他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指導女兒穿過風雨,追尋夢想,成為一個有情懷的人。
童話大王鄭淵潔同樣如此。他用三十多年筆耕不輟的經歷給女兒樹立了一個父親最好的榜樣,女兒受其影響,從小學成績倒數,到高考同時被美國六所大學錄取。
這些良師益友型的父親,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好的教育,就是要「拼爹」。
爸爸的愛,是女兒一生的底氣
電影《不一樣的爸爸》中,山姆的智力只相當於7歲的孩子,可在他突然成為父親後,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女兒露西。
他跟女兒一起做遊戲,一起讀書,一起玩耍,雖然生活充滿了艱辛,可他對女兒的愛,隔著螢幕都能溢出來。女兒跟他在一起時的幸福和快樂,都寫在了臉上。
對山姆來說,愛女兒是他唯一能做的事。
如果你是父親的女兒,願父親能愛你、疼你、寵你,給你最大的自信和底氣,讓你光芒萬丈;如果你是女兒的父親,願你能竭盡全力,關愛她、呵護她,陪她看遍這世間最美的風景,奔向幸福的未來。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詢問牧師,女兒膽小自卑,該怎麼培養她的自信?
牧師說:「每周五的晚上都是我和五歲女兒的單獨約會,我們把那天取名為'公主日',我穿上正式的禮服,我女兒換上最喜歡的公主服,從樓梯上款款而下,揚起小下巴傲嬌地接受我的虔誠邀請。我打心眼裡覺得我女兒是個美麗高貴的公主,她就是個美麗高貴的公主。」
我們總說「女兒要富養」,其實這裡的「富」並不是指權力、金錢,而是父母的觀念,以及對女兒的呵護與陪伴。
對女孩而言,如果爸爸能夠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做到足夠的尊重和陪伴,那她的人生一定會格外順遂,因為她人生的幸福底色,早就在爸爸給足的愛里,熠熠發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91讀好書(ID:jiuyaoduh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