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壹父母(ID:loveyifumu)
前陣上網,一打開就看到一條「魔幻新聞」:
把性別刻板印象當作是「因材施教」,9012年了,竟然還有這樣的學校,看得我真是又迷惑又氣憤。往嚴重了說,這是赤裸裸的性別歧視。明明可以把課程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發掘自己的興趣和價值,提高自我認同感,卻偏偏要採取強制劃分的方法,既剝奪了女生造火箭的權利,也剝奪了男生打毛線的自由。
尤其是校長的採訪,透著一股得意洋洋自以為是的勁兒,把毒雞湯當軍功章,讓人無力吐槽。
沒有尊重和理解,何談發展和成長?這樣的做法,恰恰會加深孩子們的「性別刻板印象」,打擊他們的自信心,進而影響他們的未來的人格健康和職業選擇,最終還會影響到社會勞動力的構成。
在現實生活中,哪怕是女性在一些刻板印象里專屬於男性的職業領域獲得了巔峰成就,也會遭到別人的質疑。
8月31日,中國誕生了第一位UFC(終極格鬥冠軍賽)冠軍,28歲的張偉麗用42秒戰勝了對手,奪得中國首條UFC金腰帶,創造了中國以及亞洲UFC的歷史。
榮耀加身的張偉麗,在之後接受的各種採訪中,無數次地被問及這樣的問題:「一個女孩子,為何要如此血腥和暴力?」「你這麼厲害,會不會擔心自己嫁不出去?你不會家暴吧?」對此,她的回答鏗鏘有力
然而,不光是女性,也不光是普通人會遇到如此奇葩的事情,哪怕你身為王子,也會遭到關於「男孩為什麼要學芭蕾」的質疑。
在 ABC 的早安美國節目上,主持人Lara Spencer公開聊到了喬治王子的課程安排。當她提及這個6歲的小男孩除了學習宗教和計算機之外,還在學習芭蕾時,Spencer對著鏡頭意味深長地笑,說了一句:「我們看他能堅持多久……」
可見,哪怕在注重推行性別平等的已開發國家,性別刻板印象依然在怒刷存在感,作為主流媒體的主持人,她仍然認為「男生就應該學編程,學舞蹈是女孩子的特權。」消除性別刻板印象,任重而道遠。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在為消除性別刻板印象做著自己的努力。最近我看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某運動品牌廣告。金碧輝煌,燈光閃爍的大劇院內,一個小女孩深吸一個口氣,來到舞台中央,婉轉歌唱,歌名叫做《女孩是什麼做成的》
底下的觀眾,盛裝出席,聽著小女孩動聽的歌聲,輕點節拍,面露微笑,聽到這樣的歌詞都覺得理所當然。
這時,觀眾席後方的門突然打開,劇場中透入一束光亮,一個花樣滑冰運動員優雅地轉了一個圈,自信地衝著舞台上的女孩輕輕點頭。
女孩接收到信號,音樂突然變調,歌詞也隨之變得鼓舞人心。
隨著女孩的歌聲越來越激昂(這首歌曲是俄語演唱的,大家腦補一下戰鬥民族的風格),各種從事不同運動的女性,從四面八方湧出,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自信與堅毅。有優雅柔美的芭蕾舞演員
有體格健美的女教練
有堅毅果敢的拳擊運動員
現場觀眾的表情,也從驚愕變成了欣賞。最後,一位女足運動員把足球踢給了小女孩,一個新的夢想正在慢慢萌芽。
這支廣告,獲得了2017 坎城國際創意節 Film 影視獅金獎。廣告歌曲源於一首十分著名的俄羅斯童謠,大意是:孩子是由什麼做的……例如,糖果、鮮花、和春天。歌詞中的內容基本上的分類是:女生是由柔性的事物做的,男生是由剛性的東西做的。
這則廣告改編了這首童謠,鼓勵俄羅斯的新一代女性,勇敢地站起來,做最真的自己。它的Slogan是:你的所為組成了你(Youmade of what you do)。多麼振奮人心!
接下來這個廣告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非常喜歡的歌手蔡健雅的歌聲,貫穿全片,把一個小女孩的成長故事娓娓道來。女孩五歲的時候,媽媽教育她坐下的時候要雙腿併攏,不能跟哥哥一起瘋跑瘋鬧,並且把不小心弄破了公主裙的小女孩,狠狠地數落了一通。
女孩十歲的時候,媽媽讓她幫忙洗碗,但是哥哥就可以不用做家務,坐在沙發上和爸爸一起聊天。
女孩20歲的時候,因為體重問題不敢吃高熱量的食物,每天以沙拉果腹,好不容易瘦下來了,卻又被父母告知:「好女孩不穿露臍裝。」
女孩30歲的時候,被周圍朋友告誡「青春有限,該找個好人嫁了」,於是,她接受了別人介紹的對象,結婚生女。
到了40歲的時候,人人都告訴她:要做一個好媽媽,還要注意美容和保養。40歲的某一天,在學校門口,媽媽看著一個個穿著芭蕾舞裙的女孩走出來,卻最終對著一個身穿運動服,抱著橄欖球,皮膚小麥色的女孩綻放出笑容。
女兒的衣服應該是在運動中不小心扯破了,她也只是拍拍小女孩的頭,溫柔地笑笑,和女兒一起快樂地遠去,女兒的笑容自信而又快樂。
蔡健雅的歌聲適時地響起
這個從小被父母教育「女孩子應該如何如何」的媽媽,並沒有把父母教育她的那一套「複製」在女兒身上,相反地,她給予了自己女兒最大的尊重和自由,因為她知道,「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有多麼珍貴。這樣的媽媽,真好。
說到這兒,我想起一個好友跟我說起她女兒的故事。一年級時,班主任拿著一摞足球訓練班的報名表發給孩子們,但是,只有男生收到了這份報名表,女生們被老師「省略」過去了。
女兒回家之後委屈大哭:「為什麼女孩就不能踢足球!」朋友給班主任打電話詢問情況,班主任連忙解釋:「女生當然可以報名啊,只是一般來說女孩對足球不太感興趣,所以我就沒發給她們。」
第二天,班主任馬上給孩子補發了一張報名表。現在,小女孩已經練了一年多的足球,常常受到教練的誇獎,被我們戲稱為「小孫雯」。
很多時候,性別刻板印象,只是人們對一些傳統觀念的習以為常。試問一下,我們誰沒有說過「你是男子漢,不能哭!」「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樣子,不可以瘋玩瘋跑!」諸如此類的話語呢?
有人覺得,「消除性別刻板印象」是頂大帽子,其實,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比如,先從讓孩子自己選擇玩具開始。想想我們自己的童年時光,是不是就在這樣的聲音中長大:「女孩子就應該玩洋娃娃,要不然就像個假小子。」「男孩子就應該喜歡小汽車和玩具槍,玩洋娃娃也太娘炮了吧?」
其實,你完全可以讓孩子遵從自己內心的喜愛,選擇自己的玩具,無論是洋娃娃還是玩具槍。玩具就是玩具,玩具沒有性別。至於孩子們選擇了恐龍之後,是去玩過家家,還是玩森林奇幻冒險,那都是他們自己的權利。
擴展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保護他們的天賦與潛力,才是玩具的終極要義。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從嬰兒期開始,為他們提供多種玩具選擇,讓他們自己挑選,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們獨特的喜好和天性。
同時,我們還可以根據兩性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來引導、幫助他們通過玩具來獲得更健全的人格。比如,當男孩子主動選擇玩洋娃娃時,父母可以從語言啟蒙、培養同理心等方面去引導和陪玩。當力量相對男性會比較薄弱的女孩子選擇一些冒險性的玩具和遊戲時,家長要幫助她們獲得勇氣與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切忌貼標籤,要坦然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穿球鞋還是芭蕾舞鞋,從來都無關性別。如果孩子因為環境和他人的嘲笑,而對自己的選擇產生疑惑和挫敗感到時候,要認真地、鄭重地告訴TA:不要因為人們的歧視和偏見,而放棄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
李銀河女士曾經說過:「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坦然地接納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徵,能夠坦然地做自己,讓自己活得自由,活得舒暢,就按照自己的本來面貌自由自在地、隨心所欲地度過一生。」
我想再加一句:「也請這樣對待你的孩子,拋棄那些性別刻板印象,坦然接受TA本來的樣子,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所謂無條件的愛,定義不外如此。」
本文圖片及視頻截圖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壹父母,定義美好親子生活方式。
編輯|向南
設計|袁果
如果喜歡,就朋友圈吧
公眾號:91讀好書(jiuyaoduh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