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狠心」的父母

2019-06-29   91讀好書

點擊關注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你家孩子是否也有制定了計劃卻老是完不成的情況?

這都是因為孩子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不夠,沒有養成良好的執行習慣。

作比起指責和批評,作為父母,更應該試著理解他、幫助他、伸出手拉孩子一把。

孩子愛拖延、不自律的背後,一定有個需要被看到的原因。

你看到了,問題就解決了。

01

討厭被強迫完成的任務

央視主持人董卿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沉穩大氣,理論上她應該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她也曾經不自律過。

她說父親曾經在她小的時候,無論冬夏,每天讓她去家附近的中學跑1000米。

董卿覺得一個人在跑道上跑步顯得特別傻,所以就經常耍小聰明,下樓以後找個門洞休息一會後,再裝作氣喘吁吁地跑回家,矇騙父親說:「累死我了,可算跑完了!」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們制定計劃、委派任務,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強迫、被控制著做這些事情的,孩子們很可能就會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矇混戰術,來進行消極性的抵抗。

解決方法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簡單粗暴。一定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裡所有的規矩,都是為他一個人制定的。

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多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權、參與感和儀式感。

朋友家孩子小時候特別不喜歡坐車裡的安全座椅,每次都吵吵鬧鬧。

直到有一天朋友的老公對孩子:「爸爸任命你做咱們家的『安全天使大人』,每個人的安全帶都由你來監督檢查,不合格的人你有權利處罰他。」

之後孩子每次坐車第一句話就是提醒所有人扣安全帶,自己更是搶著第一個扣。

孩子會更傾向於聽從喜歡他們、尊重他們的人。充分跟孩子溝通,是解決孩子牴觸情緒最好的方式。

02

孩子害怕失敗,信心不足

孩子害怕失敗這一點,相對來說有點複雜,有些情況是因為目標定得太寬泛,比如學好英語,好好聽課這些,孩子不知道怎麼去執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願意脫離自己內心的舒適區,懼怕新環境和改變。

顧城有一首詩叫做《避免》,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邏輯:

你說 你不愛種花

因為害怕看見花一片片的凋落

所以 為了避免一切的結束

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孩子會擔心自己做了也做不好,為了避免最後的失敗,所以孩子們選擇逃避。這樣即使真的失敗了,還有一個心理安慰是:「我挺聰明的,就是沒好好做,我要是好好做了,一定能行……」

解決方法

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最初一段時間都是最困難的。不能完全靠孩子的自律,還必須配合父母的幫忙。

讓我們一起來看這樣一個閱讀計劃:

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天背誦一首唐詩、每天閱讀1個小時。

這樣的閱讀計劃孩子不一定會有決心能夠完成,他可能只是真的覺得難,自然而然就會對父母的安排做出反抗。

比較可行的是循序漸進地執行,稍微降低一下對孩子的要求。

每天一篇日記孩子寫不出來,可以允許孩子每周有兩天時間坐在書桌前,寫任何話題,只要寫夠10分鐘就可以。

每天閱讀1小時的專注度不夠,可以允許孩子先每天讀20分鐘的書。

這個階段只要孩子先邁出了雙腳,有了進步和改變,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03

孩子注意力被分散

自律的要素之一就是專注力,一個孩子如果做事情經常被打斷,他就很容易被各種事情所吸引,到最後該做的事情,都沒有做好。

我就見過一個孩子,原本在好好地寫作業,但孩子奶奶在一旁看著也許是心疼,一會兒幫孩子扇扇風,一會給孩子遞上盤水果,一會又糾正孩子的坐姿和握筆姿勢……

奶奶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在不斷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同理,如果學習環境過於嘈雜、書桌書房擺放物品過於花哨、一次性給孩子的任務過多,經常被各種事情打斷,都可能造成孩子專注力的降低,自律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解決方法

想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主要是靠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環境做一個整體的安排,儘量讓孩子的計劃在執行的時候,可以不被打擾地進行。

試著把孩子寫日記時間、閱讀時間、背詩時間都固定下來,到了這個時間,就做這個事情,絕不動搖。

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候,就設定一個例外規則,比如第二天多閱讀10分鐘,多背誦一首詩。

04孩子害怕成功後要求會更多

有個孩子曾經偷偷跟我說,自己其實是故意磨蹭的。

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如果我這個做完了,我媽又要安排讓我干別的。還不如就這樣呢,大不了被她嘮叨幾句唄。」

是的,有時候當孩子做完數學,我們會希望他讀會兒英語。當孩子讀完英語,我們又盼著他能練會書法。當孩子考了第十,我們會希望他考前五,考了前五,我們可能又希望他進前三……

這也是一種不小的壓力,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要求時,也會自制力變差,開始應付了事。

解決方法

一件事情持續久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產生一種倦怠的情緒。而孩子在父母的壓力下,做完這個還要做那個,變得對自己放鬆要求、不自律也在情理之中。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可以考慮調整一下原本的計劃。

讓孩子實施計劃的過程更有趣味性,而不是更有壓力,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我們希望孩子有自由,就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律,就一定要從生活中抓得多一些。

從幫孩子堅持一個計劃,到幫孩子養成一種習慣,都是需要父母的「狠心」與堅定。

當孩子在父母的培養下,擁有了自律的能力,他就能掌握自己之後度過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方式,那將會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最為寶貴的財富。

文章|綜合於網絡

編輯|依妍、吳冰

設計|袁果

如果喜歡,就朋友圈吧

公眾號91讀好書(jiuyaoduhao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