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出生,給全家帶來了很多歡樂,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快樂地長大,看著他蹣跚學步,慢慢長大,上小學、上大學、娶妻、結婚、生子。
但是總有一些孩子沒有那麼幸運,在很小的年紀,因為一些疏忽就再也不能醒來,只留下父母捶胸頓足,痛不欲生,今天梳理了幾個案例,就是提醒父母,這樣的錯誤千萬不要再犯,悲劇不要再重演。
案例1:寶寶趴在爸爸胸膛睡著了
再也沒有醒來
看著下面這樣的畫風,不知道你是否感覺很溫馨?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意識到這個畫面背後隱藏的風險。
一位叫Sam Hank的老爸就分享了他後悔終生的一段經歷。
當年Sam剛成為奶爸,高興的不得了,他是一位非常稱職的父親,承擔了很多照顧孩子的工作。
悲劇是一瞬間發生的。
那天他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就把還不滿一個月的寶寶放在了自己胸口上,覺得能時刻都照顧著他。
圖文無關
沒多久,Sam看著電視開始有點打瞌睡,看著寶寶也安靜的睡在自己胸口,自己也就慢慢睡著了。
然而醒來的時候卻發現,寶寶似乎停止了呼吸。
Sam驚呆了,他立即瘋了一樣的把孩子送去醫院,但是當時已經釀成了意外,寶寶去世了。
他怎麼都想不到,孩子好端端在趴在自己胸口睡著覺,幾個小時之後就死了,
最後醫生診斷孩子死於SIDS(突發性嬰兒死亡綜合症)。
美國兒科學會的Lori 博士解釋道,這位爸爸以及全球上萬慘劇的原因,就是孩子的睡姿。
也就是說,小孩子趴在爸爸的胸口上,窒息而死了。
很多爸爸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會打瞌睡,本來出於方便照顧孩子的角度,會在睡覺的時候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臂彎或趴在胸口,結果成了孩子死亡的誘因。
這聽起來很可怕,也很難以理解。
但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一歲以下,尤其是2-4個月的寶寶,因睡在沙發上而SIDS莫名死亡的幾率增加67倍,僅去年因睡眠不當而死亡的寶寶中,就有13%是因為在沙發上睡覺死去的。
而這些寶寶,幾乎都是死於了窒息。
如何避免悲劇發生
1、6個月以前不要讓寶寶趴著睡:6個月以前,寶寶頭較重,頸部肌肉較弱,手也不夠有力,一般人很容易做到的轉頭或抬頭動作,對小寶寶來說卻很困難。所以,萬一口鼻被堵住,寶寶很難自己把頭移開,造成呼吸障礙,甚至導致窒息死亡的意外。
2、床或枕頭不宜太軟,否則口鼻可能因為陷進去而影響呼吸。
3、最好讓寶寶在床上睡,沙發、大人的身上、座椅等對寶寶來說,都不是好的睡眠場所。
案例2:媽媽就去洗個奶瓶
寶寶卻永遠地睡著了
有一天,浙江的一所醫院接診了一名因嗆奶導致窒息的2個月大男嬰。雖然醫護人員盡力搶救,仍無法挽救這個幼小的生命。
「據孩子家長講,當天晚上給孩子喂過奶後去洗了下奶瓶,過一會回來就發現孩子的臉陷在被子裡,小小的身體趴在那一動不動,也沒了呼吸,嘴裡、鼻中流出來的全是奶水。
送到醫院的時候,孩子就沒有心跳呼吸了。該院兒科主任張品忠說,雖然立即採取了心肺復甦,但遺憾的是,孩子沒有搶救回來。據醫生臨床判斷,孩子是吐奶導致的窒息死亡。
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孩子和父母就這樣天人永隔。實在令人痛心。
事後,孩子的媽媽捶胸頓足,後悔不已,如果她在喂奶以後能及時給孩子拍嗝,如果她沒急著去給孩子洗奶瓶……
但世間哪有後悔藥?因為大人一時的疏忽,導致孩子發生意外的情況時有發生。
希望所有父母都記住這個教訓,不要讓悲劇再發生。
如何避免悲劇發生
1、喂奶後,一定要給寶寶拍嗝:家長摟著寶寶坐在椅子上,靠前坐一些,身子往後靠呈45°角,也就是俗稱的"北京癱",讓寶寶趴在家長的肩膀上
手形:將手微微合攏成碗形,不要用手平平地拍打寶寶後背
(如下圖所示)
力度:輕輕拍,拍嗝時,媽媽可從寶寶的腰部往上至頸部拍打,直到寶寶排出奶打嗝。
2、喝完奶以後,最好先讓寶寶側睡,6個月以前,寶寶拍完嗝容易吐奶,喝完奶以後,最好先側睡一會,然後再仰睡。
3、6個月以前,寶寶睡覺時,最好有人看護,雖然並不用一直盯著看,但最好能讓寶寶在自己可以看到的範圍內。
案例3:7個月嬰兒床上窒息身亡
父母卻毫不知情
2017年6月15日早上8時許,王先生(化名)照常將女兒哄睡,並將她放在裝有圍欄的大床上。
10分鐘後,他走出房門。9時許,他在門外看了一眼,但沒有聽到女兒的聲響,以為還在睡覺。又過一會兒,他突然發現女兒已經卡在床尾的縫隙里,沒有反應。
他趕緊將女兒抱到醫院搶救,經醫生診斷,她已經窒息死亡。
之後的2個月,孩子的父母沉浸在日復一日的悲痛和自責中。怪自己沒有一直陪在女兒身邊,後悔沒有讓孩子睡在自己的小床上,痛恨自己幹嘛要買床圍……
看了他的微博,對於同樣有了寶寶的媽媽來說,這樣的悲痛,真的承受不起。
然而,再怎麼傷心自責,孩子也不可能回來了。多麼可愛的小天使,才走過了短短7個月的人生……
以上圖片來源:新浪微博@賣萌貨微博
如何避免悲劇發生
床圍護欄,不要給寶寶用
床護欄雖然很大程度能防止寶寶墜地,但床圍和床之間的空隙很容易卡住寶寶,導致另外的危險。
床圍四周的包邊一般都是密閉的帆布,不透氣,寶寶在睡夢中無意識的翻身,有可能把臉貼上影響呼吸,甚至窒息。
美國兒科學會早在2011年,就對嬰幼兒睡眠安全和降低猝死風險指南進行了擴充。其中,特地對嬰兒床圍的安全性進行了補充:
床圍可能會導致嬰兒窒息、被夾住等風險,不應被使用於嬰兒床。
圖片來源:美國兒科學會
案例4:爸爸睡太死
將41天的嬰兒壓死
爸爸睡得太死,卻未料在睡夢中奪走了年僅41天兒子的生命。警方接到報警稱,張某在睡覺時壓住了僅41天大的兒子卻不知,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經刑事技術人員勘驗,死去的嬰兒符合擠壓死亡的特徵。
雖然這樣的事情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卻真真實實地在我們身邊發生,而且還不只是一起兩起,小編就聽過一個真實案例:一對夫妻生了一個孩子,結果兩人睡覺的時候不小心把孩子壓死了,後來兩人又要了一對孩子,結果又壓死了。
真是不知道說什麼,既然已經有了第一次的悲劇,為什麼還要重蹈覆轍!
如何避免悲劇發生
睡覺沉的父母最好和孩子分床不分房
近些年,從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我們提倡孩子和父母同床,這樣既方便父母照顧寶寶,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度,比較有安全感。
但是如果父母睡覺比較沉,或者的確比較胖(此處沒有歧視),比較容易壓到寶寶,還是建議和孩子分床不分房,無論如何,孩子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5:一隻泰迪熊引發的悲劇
前段時間,英國發生了一起泰迪熊引發的悲劇。
Dexy Leigh Walsh是一名23歲的年輕媽媽,她18個月大的小女兒Connie有一張自己的嬰兒床。嬰兒床只有一側有保護欄杆,另一側是房間的牆壁。床跟牆壁之間有一些空隙,Dexy怕寶寶摔下去,就用一些小號泰迪熊玩偶塞住空隙,然後又放了一隻接近1米長的大泰迪熊玩偶在最上面。
原以為這樣,孩子就不會摔下床了。但這些玩偶釀成了比摔下床更可怕的悲劇。
3月6日早上,Connie整個頭埋在了泰迪熊下面,兩條腿露在外面,已經沒有了呼吸。Dexy立刻給孩子做CPR(心肺復甦),其他人打電話叫救護車。但是最終,孩子也沒有再醒過來。
Connie晚上睡覺時翻滾到了靠牆那側,那個巨大無比的泰迪熊沒有保護到她,反倒蓋在了她的頭上,導致她窒息而死。
看完這個故事,真是讓人悲痛。一歲半的小寶寶,因為一隻泰迪熊,永遠離開了人間。而這個悲劇的根源,是媽媽事先沒有儲備寶寶的睡眠安全知識。因為「不知道」,不小心釀成不幸。
如何避免悲劇發生
1、小嬰兒的床上不要有枕頭,不要有毯子,更不要有毛絨玩具。
2、哪怕是包裹在小床欄杆上的軟床圍、保護墊對小寶寶來說都是不安全的。
3、寶寶的床墊不需要太柔軟,最佳選擇是硬質嬰兒床墊。
案例6:5歲男童睡夢中死亡
原因竟是吃太飽
早上,5歲的小萬吃了媽媽買的糯米雞又喝了一杯牛奶,然後就跟著媽媽去幼兒園了。
中午吃飯時候,小萬的林老師說小朋友不能浪費食物,一定要把飯菜吃完,小萬是個乖孩子,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於是大口大口把飯吃完了。
12:10的時候,林老師就叫孩子們回去睡午覺了,唱完3首兒歌,林老師就要求小朋友要進入睡眠了,可林老師發現小萬還在玩,還沒睡,呵斥幾聲。
小萬跟老師說他睡不著,肚子還飽飽的,林老師說小朋友一定要睡午覺,不然不會長高,之後,小萬趴著枕頭最終進入睡眠。
2:30的時候,大部分小朋友已經午睡醒了,陸續回到教室上課,林老師見到小萬還沒醒,以為遲睡的原因,因此並未叫醒他。
等到20分鐘後,林老師過去叫小萬的時候,發現怎麼叫都沒有反應,於是上前摸他額頭,才發現小萬嘴唇發黑,嘴巴鼻子都有黑色污物,已經停止了呼吸。
隨後兩位老師合力把小萬抬往醫務室,不久又讓司機開車送往醫院,等去到醫院搶救時,孩子已經搶救不回來了。
醫生診斷:孩子午餐時,吃撐了,還沒消化就直接入睡,導致小孩子因食物倒流,堵塞氣管致死。
這樣的結果真是令人感到心碎,誰會想到早晨孩子還好好的,中午就再也沒有醒來,這樣的悲劇,真的不希望在發生了。
如何避免悲劇發生
1、睡前不要讓孩子吃得太飽,睡前吃太飽,還沒消化就入睡,容易引起食物倒流,發生像小萬這樣的悲劇。
2、如果一旦發生窒息,可以用海姆立克急救方法進行急救:
1歲以內嬰兒,這樣急救
第一步:辨識
當孩子臉色青紫、四肢掙扎、無聲哭泣時,很可能是發生氣道阻梗。
第二步:準備
將孩子胸部的衣服除去,迅速抱起孩子,臉朝下,頭部低於胸部。
用手托住頭部及下頜,另一隻手的掌根在肩胛之間用力拍背5次;
抓住枕部,前臂貼住孩子的背部,用三明治的手法翻轉,面部朝上,保持頭部低於胸部,在胸部兩乳頭連線下方進行5次衝擊;
第三步:
持續交替,直到異物衝出為止。
1歲以上的寶寶發生異物阻塞,可以像下面這樣做
第一步:辨識
確認這個人是不是發生被異物阻塞喉嚨的狀況;
第二步:準備
站在患者身後,用弓箭步站穩,雙手穿過患者的腋下,環抱住他的胸腹部;一隻手找到患者的肚臍眼,另一隻手放在肚臍上方,包住握拳的這隻手準備;
第三步:衝擊
向患者的後頸部連續衝擊,直到異物被衝出為止
與此同時,一定要及時撥打120,第一時間將患者送去醫院,接受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