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愛哭鬧……千萬別再和他「講道理」

2019-08-15     拜託了媽媽

上周末在餐廳吃飯,鄰桌兩個小孩跑來跑去的追逐嬉戲,大人一會兒呵斥一聲:「別跑了」,一會兒又說:「快回來吃飯」……話音剛落,只聽見「啪」的一聲,其中那個小一點的孩子碰掉了桌子上的一隻高腳杯,哇哇大哭起來。

這時,媽媽把孩子拉回座位,看孩子沒受傷,就開啟了苦口婆心的講道理模式:「跟你說了別瞎跑、別瞎跑,就是不聽,看,闖禍了吧,多危險啊,這要是一盆熱湯,你會被燙傷的。剛吃完飯就跑,當心會得闌尾炎的。這杯子很貴的,一會兒還得陪人家錢。你這樣跑來跑去,也會影響別人吃飯的……」

​這位媽媽的口才真是棒,噼里啪啦的一通大道理講了不下5分鐘,細細聽來說得都對,但據我觀察,那個孩子早已經東看看、西摸摸的走神了,壓根就沒把媽媽話聽進去。真的很想過去告訴這位媽媽:

別白費口舌了

你這樣跟孩子講道理根本沒用!

當我知道孩子的大腦發育特點後

就再也不和他講道理了!

有一天跟朋友去逛超市,朋友家孩子看上一輛玩具小汽車,軟磨硬泡想要買,朋友為了說服孩子不能買開始十分有耐心的講起了道理:「寶貝乖,咱家已經有很多玩具小汽車了,這兩跟它們差不多,咱們就不買了……」

一大通話說完,孩子先開始不耐煩了,吭吭唧唧就要哭,朋友還是繼續吧啦吧啦自顧自的給孩子講道理。問題來了,孩子不但沒有被說服,反倒哭得更嚴重了,外帶撒潑打滾,一副不給買就不走了的架勢。

1

和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彈琴」

他根本就聽不懂

為什麼說別試圖跟一個小孩子講道理?那是因為如果你了解孩子大腦結構和大腦發育的進展就會明白,孩子根本聽不懂,也聽不進去!

3歲前孩子的大腦發育

還沒有達到能聽進「道理」的程度

跟小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彈琴」

(請原諒我的話糙理不糙)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Daniel教授,通過大量的臨床實驗發現,自我控制與大腦結構之間存在著普遍規律。你可以試著將大腦結構想像成一所複式房子,有樓上和樓下兩層。

「樓下大腦」是情緒腦,掌控強烈的情緒釋放,比如憤怒、恐懼等情緒。

「樓上大腦」是理智腦,負責控制情緒和身體,理智思考,做處決策等。

想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進行理性的思考,必須依賴「樓上大腦」的調節。但遺憾的是,孩子的大腦發育特點卻是:先發育「樓下大腦(情緒腦)」,後發育「樓上大腦(理智腦)」

「樓下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發育得相當充分了,而「樓上大腦」通常要到二十五六歲才能發育完全。

所以說,跟一個理智腦還沒發育完全的孩子長篇大論的講道理,他能聽懂才怪!

2

情緒掌控理智

和憤怒時的孩子講道理

無異於「火上澆油」

這一點可能大家都深有體會,想一想,當你和老公吵得不可開交的,憤怒至極的時候,如果有個人出來跟你講道理,分析孰是孰非,想必任誰也是聽不進去的,恨不得給講道理的人一巴掌呢。別說是孩子了,就算是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的。

在西格爾《全腦教育法》一書中提到: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當情緒泛濫不可收拾時,罪魁禍首是我們的右腦和下層大腦(情緒腦)出現了問題。

這就意味著:有時候,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衝動,愛發脾氣,那是因為他們的「樓上大腦(理智腦)」還沒有發育成熟。

這個時候和孩子講道理,簡直就是和自己過不去,當孩子正被憤怒、恐懼、悲傷等情緒控制時,情緒腦占主導,理智腦幾乎被關閉,根本聽不進去任何道理和全解,反而可能更加憤怒。

​聊了這麼多孩子大腦結構和發育的事可能有點晦澀難懂,其實說人話就是:

第一, 別試圖能用一個成年人的道理去說服孩子,不可能的事;

第二, 在孩子憤怒的時候講道理,他不僅聽不進去,反而可能更加憤怒和暴躁。

可能有的媽媽就更糊塗了

既然不能講道理

難道要直接「動武」嗎?

當然不是

這就需要媽媽們用一些小技巧了

既然講道理沒用,又不能動手

我們還能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

1

第一時間說出孩子的感受

比上來就講道理更好用

亮亮和表妹在家裡一起玩玩具,玩著玩著,妹妹不小心弄壞了亮亮的玩具。亮亮看到玩具壞了,生氣地出手推了妹妹一把,妹妹大哭起來。媽媽聽見哭聲,趕緊跑了過來。妹妹看見姑媽來了,指著亮亮邊哭邊說:「哥哥打我」,然後哭地更厲害了。

媽媽安撫完妹妹,又開始跟亮亮講道理,並要求他跟妹妹道歉:「妹妹比你小,你是哥哥,應該讓著妹妹。妹妹又是客人,不常來家裡一次,你怎麼還把她弄哭了」。

亮亮生氣的說:「是她先把我的玩具弄壞了,她是壞人。」

媽媽說:「玩具壞了,媽媽可以再給你買一個。你快跟妹妹道個歉,說你不應該打人。」

亮亮更氣了:「我不道歉,是她先弄壞我的玩具」。

媽媽又說:「都說了我再給你買一個玩具,你先跟妹妹道歉」。

亮亮徹底憤怒了,開始大吼大叫起來:「我就是不道歉,不道歉,你們都是壞人」。

媽媽也生氣了:「你要是不道歉,我也不給你買新的,你就玩這個壞的吧。」

亮亮氣鼓鼓的摔門進了自己的房間……

亮亮媽媽雖然是好心勸誡,但她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她根本沒有讀懂孩子的情緒背後的真實原因。

亮亮憤怒的是什麼?是妹妹弄壞了他的玩具,而媽媽根本沒有站在自己這一邊;或者這個玩具對他來說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意義的,即便媽媽答應給買個新的,也根本無法替代這個玩具。

而媽媽呢?一上來不問原因說的一大通道理,句句都是指向亮亮的不對「不讓著妹妹、不肯道歉」,卻忽略了對亮亮的情緒安撫。媽媽是自己最愛、最親近的人,都不能理解自己,自然越說越生氣了。

但如果媽媽能夠先把自己的情緒和亮亮調到同一個「頻道」,試著說出孩子當下的感受:「媽媽知道,這個玩具是你最喜歡的,被妹妹打壞了,你很傷心,還有點生氣,對不對?」

這樣說是為了讓孩子知道,媽媽是理解他的,是跟他站在一起的。

然後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媽媽理解你現在有點不開心,你覺得我們可以一起為它做點什麼呢?試著一起修好它,或者我可以再給你買個新的玩具。」

接下來再跟孩子說:「妹妹小,是客人,推了妹妹也是不對的……」這些道理,孩子才有可能聽進去。

對,沒錯,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共情」。當孩子發脾氣時,一切說教都應放在和孩子充分共情的後面進行,才會有效果。否則要麼就是適得其反,孩子越說越鬧;要麼就是被孩子屏蔽在外,根本聽不進去家長的話。

​2

能「動手」的事情

絕不多「逼逼」

這裡說的動手當然不是動手打孩子。

一位媽媽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她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下面是這位媽媽和一個心理專家的對話。

她跟心理專家講了孩子最不聽話的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

但孩子屢說屢犯,媽媽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後來孩子當著媽媽的面不敢再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髒髒的。

講完這件事情後,媽媽用失望的口氣加了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聽完媽媽的講述,心理專家對這位媽媽說:「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

媽媽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牴觸地問:「講道理不對嗎?那該怎麼教育她呢? 」

心理專家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媽媽一聽,恍然大悟,回家就和孩子一起照做了。果然,這一擦,孩子終於知道樓梯扶手有多髒了,而且自從允許孩子「用胳膊下樓」後,孩子這樣做了幾次也覺得沒那麼有趣,反而漸漸就恢復正常了。

其實這個孩子屢教不改、故意惹媽媽生氣,並非是因為這樣下樓有多好玩,而是對媽媽過分控制的一種無聲抗議,而且媽媽越是講道理,孩子的逆反心就越大!

3

講故事、做遊戲

比講道理的效果好100倍

法國電影《美麗人生》中有一個片段:

一家三口被納粹抓到了集中營,父親被關在一個地方,母親和孩子被關在另外一個地方。突然的分離,讓孩子感到焦慮和恐懼。父親就跟兒子說:「我們做一個只有中午放風的時候才可以見面的遊戲」。這樣,孩子就認為是在做遊戲,雖然後來父親被殺害,但是並沒有給孩子童年留下特別深的陰影。

​真的被父親這樣機智、偉大、充滿深切愛意的做法感動!

試想如果父親當時給孩子講一堆道理「我們被抓了、我們很危險、我們要保護好自己、我們只能每天中午見面……」孩子會怎樣?還會像跟父親做遊戲一樣輕鬆的度過那段可怕的時光嗎?

顯然,那樣的話,只會加重孩子的恐懼和焦慮,並且如此糟糕的情緒很可能會給孩子留下一生的心理陰影。

很多時候,無論是孩子做錯事、還是遇到挫折、或者你想給孩子立的規矩……給孩子講再多的道理,都不如一個故事或一個遊戲效果好。而且,所有你想給孩子傳遞的道理,都可以嘗試著用講故事的方法傳遞給孩子。

有一陣子,我兒子特別抗拒刷牙,每次要給他刷牙都像是在打仗,他要麼是拖拖拉拉的動動這個、摸摸那個,就是不肯來衛生間,要麼就是緊閉著嘴巴,完全不肯配合。

我也吼過過他、也用過連哄帶騙的方法,但都不好使。一天,我突然發現一本特別有意思的繪本《牙齒大街的新鮮事》,帶回家和他邊看邊講。

​大致意思就是:

我們的嘴裡住著兩個看起來古靈精怪的小東西,哈克和迪克,他們在牙齒上挖洞建房,夢想著修建豪華公寓。就在他們的夢想快要實現的時候,一把大刷子帶著很多警察出現在牙齒大街上。更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面,一個巨大的鉤子從天而降,伸向了哈克和迪克的家……

看完這本圖畫書之後,兒子突然靈機一動說:「我知道怎樣做才能不讓哈克和迪克在我的嘴裡幹壞事!我現在就刷牙去。」

有時就是這樣,我們費盡心思、苦口婆心給孩子講一大堆道理「不刷牙會得蛀牙、得了蛀牙就要去看牙醫……」還不如一個有趣的繪本,或一集有意義的動畫片對孩子的引導效果好。

生動、形象、有趣的故事,遠比晦澀難懂的道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vfB4mwBJleJMoPM6vg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