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一直沒有菜市場。皇家吃菜有太監,王府吃菜有廚子,兵家吃菜有伙夫,有錢人家吃菜有做飯的。而普通百姓吃菜,靠的就是拉著排子車,鑽胡同兒,扯著嗓子吆喝的賣菜的。
直到1902年,東單才有了東菜市。因為,那裡住著王公貴族、官僚政客和外國使館。哪兒富哪兒就招做買賣的,哪兒有老外哪兒就被插手。5年後,果然有個法國商人,看到東菜市有利可圖,立刻插手管理。還起了個英文名字「East Market」,翻譯過來,成了「東市場」。一下子,就把「菜」字改沒了。不奇怪,老外要的是「市」,不是「菜」。
解放後,為了滿足市民需求,北京的菜市場多了起來,如,先有了「四大菜市場」:西單、東單、朝陽門、崇文門菜市場;後來又多了天橋、和平門、北新橋、菜市口、鐘樓菜、白塔寺的宮門口菜市場……等等。
可普通百姓,還是不怎麼光顧菜市場。菜市場以雞鴨魚肉、各種調料為主,有菜也是過了過水就貴的邪乎。過了過水就漲價,糊弄誰呢,誰知道過的什麼水,乾淨不幹凈?普通百姓,不講省事,只圖實惠。
解放沒幾年,串胡同的私人排子車就沒了。不過,公家的小菜鋪和小菜攤兒又多了起來。小門小戶,認準了的是小地方,怕的是「市場」。
上文說到,老北京講究居家,幾乎不在外邊兒吃。如今,已經習慣「買著吃」的京城「晚代」,也許會問:總居在家裡不下館子,就不膩得慌?
應該問「就不饞的慌?」
老北京人吃菜,為的是身子骨兒,不為嘴。何況老北京居家吃的菜,並不少。粗略算來能有二三十種。如,白菜、豆腐、茄子、扁豆、芹菜、蘿蔔、柿子椒、土豆、蔥頭、小白菜、洋白菜、 冬瓜、韭菜、茴香、蒿子梗兒、黃瓜、豆芽菜、西葫蘆、黃豆嘴兒、蓮藕、茭白、蔥姜蒜、南瓜、角瓜、老倭瓜……等等。
這二三十種菜,經過炒燜燉熬,調出苦辣酸甜,再加上刀工不同,切出了條兒、塊兒、片兒、末兒,老北京的菜不但沒吃膩,還一吃就是上千年!
乃至惹得如今的商家,也紛紛打出了「老北京家常菜」的招牌。殊不知,家常菜只在家裡。離開家的家常菜,准變味兒。飯館兒里的「家常菜」,要香就得重油,要味兒就得重調,要上眼就得講樣子。就這樣,老北京的家常菜到了飯館兒,又回到了只為賺錢的飯館菜。
一向推崇「自己動手,想吃就有」,有錢也不買著吃。花錢多少不說,吃多了能吃出一身病。有個朋友,常住香山飯店,沒住兩年就進了海軍總院,差點沒出來。臨出院的時候,醫生除了開藥,還送他一句話:「回家做飯吧,吃家常便飯。」
有人說,也想自己做,就是不知道怎麼做。老北京吃菜吃的是菜,講究主味在菜里,不全在做法上,越原味越好。
什麼「色味香」,什麼「火候兒大小」,什麼「夠口兒不夠口兒」,都是說辭。說辭,不能當飯吃。千萬別聽廚師的,那是討生活的活計;更不能聽「美食家」的,那是動嘴不動手的饞嘴吃貨。甭多了,餓他三天,就什麼做法都美、見了什麼都會狼吞虎咽了。
說實在的,學會自己做,既不難也不差。關鍵在菜鮮、洗凈、做熟。別的,都是一回生,兩回熟,三天沒力巴。
剛開始做,儘量別看菜譜,那是紙上談兵,多在宣揚廚藝。可參考一下網上的做法,但首選普通網民的經驗體會,多參照幾家,自有感觸。。
沒做過飯的,常常不知道做什麼好。沒見過豬跑,還沒吃過豬肉?
人的食慾,主要來自飢餓感與飲食習慣,而喜歡家常菜並學著自己做,既是生存所需,又是生活情趣,還是家之溫馨、安之根本。
不妨看看,只選了20種菜,稍微換個做法,就出來40道菜。有了這40道菜,就能一周不重樣。如此美事,何樂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