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明兒(12月22日)冬至。在過去,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從冬至這一天開始,以九天為一個計算單位,稱為「一九」,連續計數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九個九數完,冬天就徹底過去,春天就來了。而開始數九的冬至這一天,則稱為「交九」。交字在這裡是進入的意思。
冬至這一天,處於冬仨月90天的正中間,冬至這一天,白晝最短,正午的太陽位置最低,日影最長,所以古代的冬至又叫「長至節」。
過了冬至,白晝逐漸延長,大約一天延長一分鐘,到了夏至那一天,白晝最長,夏至的白晝大約要比冬至延長了180分鐘。所以冬至這一天,是一個轉折點,代表寒冷的陰氣到達了頂點,陽氣開始產生,所以古代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
順治八年(就是1651年),朝廷決定元旦、冬至、萬壽聖節為三大節。冬至那天,皇帝要去天壇祭天,第二天,要在太和殿給皇帝祝賀冬至節。
冬至吃食
日北京百姓家像過除夕夜那樣,準備節日要食用的『冬至肉』、『年糕』、菜肴等,其情景很像除夕守歲,故稱為『冬至夜』。
吃混沌
對老北京人來說,過冬至,必不可少的吃食是餃子。但早年間,冬至這天吃的可不是餃子。
《燕京歲時記》里稱「冬至餛飩夏至面」。也就是說,最早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的食物名字應該叫「餛飩」。
餛飩確是老北京冬天特殊的吃食,倒不是別的,一般冬天,街面上才會有賣餛飩的小攤,熱熱乎乎,踢了禿嚕,吃著格外舒服。賣餛飩的小販們手打小木梆子,吆喝著「餛飩開鍋嘍」,這種餛飩講究熬的白肉湯,餡兒是精肉,一碗大概十餘個,佐料確有七樣,冬菜、紫菜、蝦皮、胡椒、醬油、醋,現吃現煮,開鍋就撈。
京城賣餛飩都是挑挑兒的,後來才支了攤兒,一口小鍋,中間用鐵皮隔開,一邊煮骨頭,一邊開著鍋,隨時有人買,可隨時煮。
過去,人們認為冬至開始,陽氣上升,但天地之氣仍處於「混沌」相交的狀態,「所以要在這一天吃餛飩,取混沌初開之意」。
吃餃子
現在,冬至北京人幾乎都吃餃子。
北京人愛吃餃子那是由來已久的,過個大點的節日都要吃餃子,出遠門之前也要吃頓餃子。
北京的餃子種類也多,水餃兒、煎餃兒、蒸餃兒和鍋貼兒,所以您可以換著樣的吃。
北京人吃的餃子講究餡兒大、皮兒薄,「一個肉丸」的餃子那可是北京人的最愛,不管豬肉大蔥、羊肉大蔥、牛肉大蔥,裡面的蔥只是調味品,絕不摻其他的菜。
還有一種餡兒也是北京人的最愛,茴香餡兒。北京人管茴香叫混香,多數外地人不愛吃茴香,所以有人將吃不吃茴香作為判定是否北京人的一個標準。因茴香氣味特殊,也不是每個北京人都能接受的。
反正我就最愛吃豬肉茴香的餃子。一口咬下去,湯汁「茲兒」地就冒進嘴裡了,肉香混合著茴香特殊香氣,正是印了那句話「好吃不過餃子」。
吃羊肉包子
是因為有一個說法:陰曆十一月「冬至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來年正月,「三陽開泰」,羊肉的「羊」,是諧音「陽氣」的「陽」。還說,天氣寒冷,為了禦寒,每天清晨要吃辣湯,還吃炒肉,喝渾酒,就是類似現在的陝西稠酒那種玉米面粥一樣的低度酒。
吃涮羊肉
在王府里每到冬至都必吃涮鍋,這可就是當時貴族的享受了。王府里的涮羊肉跟民間不同,叫做「全涮羊肉」。首先,湯講究,要求是烤鴨、生雞片、蘑菇、蝦米、乾貝、丸子、爐肉熬制的。其次,除了涮羊肉片以外,還要有羊肚的肚臉和肚仁,以及羊腰子和羊肝。這一套,才算全。
喝赤小豆粥
冬至吃紅豆粥,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有了,據說是為了預防瘟疫。南北朝時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共工氏有才子,以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赤豆被李時珍稱為「心之谷」,此粥具有清心養神、健脾益胃、利水消腫、減肥美容功效。
吃柿餅
柿餅,有白柿、烏柿兩種。取成熟的柿子,削去外皮,日曬夜露,約經一月後,放置席圈內,再經一月左右,即成柿餅。
柿餅營養價值很高,所含維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柿餅風乾後表面呈現白色物質為柿霜,主要成分果糖,由於柿餅為乾果類果脯,天然曬制而成,水分的蒸發,溶於水中的果糖在此過程中析出,形成柿霜。
過去冬天零食很少,柿餅自然成為一種很受歡迎的吃食。
吃核桃
核桃也是過去北京人冬天常吃的堅果,而且北京一些糕點和菜品常會用到核桃仁。
核桃的藥用價值很高,中醫應用廣泛。中醫認為核桃性溫、味甘、無毒,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
冬至遊戲
冬至的到來,意味著嚴寒氣候的正式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冬至後農事減少,也不利於室外活動,所以,老北京人一般都開始「貓冬」。「
「舊時,那些喜愛學習武術的青少年均在冬至日這天拜師開始學藝,老北京稱之為『看冬』之俗。」
九九消寒圖
冬至會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就是上下橫豎九格,總數為八十一,按照「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在當中」的口訣,顏色也有規矩,根據每天天氣填描,「這樣等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消寒圖便大功告成了」。
滑 冰 車、拖 冰 床
舊時,精力充沛一些的男孩子,會在什剎海、護城河結冰後玩冰車,「拖冰床」的遊戲。
相傳慈禧太后也愛玩拖冰床。慈禧、妃嬪們、各府福晉、格格坐在拖床上,太監們在前頭拖床,如縴夫一般,拖著拖床,飛一般前進。快樂不可言。
後半段,拋銀元,看大伙兒在冰上一個勁兒地瘋搶,摔得四腳朝天,老佛爺就高興了。不是慈禧要犒勞眾人,而是變著法兒的給自己找樂兒。
冬至養生
「冬至補對一天,身體進步一整年」,因為在這一天,自然界陰陽大反彈,這種「陰陽大變身」的時候可是養生的關鍵時刻,把握好了,就意味著身體在未來的一年內的走勢,一天順則一年順。
「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這一諺語流傳已久。所以冬至進補非常重要,非常必須。
冬令進補,在時間上主要指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時間,而民間習慣認為,冬至前後最為適宜。
冬至需要進補的四類人
很多人都知道冬至要進補,那麼冬至應該怎麼進補?確實,進補或許不適合所有人,但是以下的四類人在冬至進補卻是非常有必要的。看看您屬於哪一類人群呢?
第一人群:易患冬病者
慢性支氣管炎、凍瘡、尿多症等冬至病,在中醫看來是屬腎氣虧虛、陽虛外寒。調治的方法是溫藥和之。如熟附子、肉桂、海馬、狗腎、人參、甘草、枸杞子等皆可使用。
除用藥進補,還可以食補之,如生薑肉湯對咳喘療效較好。附子生薑桂枝湯對防治凍瘡有益,以此外洗也有效果。
第二人群:陽氣虛弱者
時值冬至,天寒地凍,為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候、陽氣最弱之季。陽虛的人常會流清水涕、手足冰涼、易生凍瘡、夜尿頻頻。
這類人可用乾薑、人參、熟附子、辣椒、羊肉等共食之,三九天尤為需要。同時還可服用金匱腎氣丸等,以期陽氣生髮。
第三類人群:養生益壽者
養生益壽,冬至進補就是個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原則上說,有不足就要補充。
例如,用腦多者應經常吃核桃,體力消耗大者,要及時補充水果、蔬菜等。補多少、怎麼補,要因人而異了。
第四人群:防春夏病者
只要冬天調養得好,春夏發病就會少。正是基於這個觀點,冬補應以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為宜。可用各種魚類及牛、羊肉,加放中藥人參、黃芪、桂圓、紅棗等,或做湯、或為膳。
只要脾胃吸收好,進補後定會使人儲備更多的能量,從而增強免疫抗病能力。
適當運動也養生
當然冬至養生並不是僅有吃這一種方式。對長期熬夜的人來說,補充睡眠也是一種補;對缺乏鍛鍊的人來說,冬季適度的運動也是一種補……總之,大家還應根據自身狀況來進行養生保健。
女性冬至養生
中醫認為:女性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屬性,女屬陰,為涼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會出現月經不調、痛經等不適症狀。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溫暖的呵護。那麼,冬季女性該如何養生呢?
1.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屬寒性體質,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於生理周期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
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損害健康。
2.堅持晚間泡腳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女性保暖。
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適量進補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
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4.注意養肝護肝
對於女性,肝臟這個器官有著額外的重要作用。中醫認為,女性肝為主,有疏通經血之用。因此,一旦傷肝,女性就會出現婦科方面的問題。
所以,女性要注意養肝、護肝,不可動怒。日常應多吃養肝食物,如菠菜、芹菜、萵筍、大蒜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