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火燒「鮮魚口」的傳說

2019-09-21     四九城

「花市草橋鮮魚口,牛街馬甸大羊坊」,這是咱老北京流傳的一副四九城老地名的對聯兒。其中說到的鮮魚口位於前門大街東側,東起長巷頭條與西興隆街相接處,西至前門大街,與大柵欄兒隔街相望。鮮魚口街形成於明代,據《日下舊聞考》載,鮮魚口是隨著古高粱河舊道及漕運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有河就有魚,漁民打到魚後常到梯子橋的西側售賣,逐漸形成集市,元代時這兒就有魚市,明代時人稱鮮魚巷。至清代宣統年間這條水道乾涸,河道兩旁逐漸築起民房與商鋪,並將鮮魚巷改稱為鮮魚口。鮮魚口這條老街已有570多年的歷史。鮮魚口匯聚著著名的老字號商鋪、餐飲、茶樓、戲院等,是具有典型老北京市井商業風貌的著名區域。


其實鮮魚口的名聲比對面的大柵欄要早,歷史上曾有「先有鮮魚口,後有大柵欄」之說。

後期經過整改,鮮魚口街東口立起一座"魚形"花門,兩條碩大的"鯉魚",紅體金麟,高高躍起。街西口"鮮魚口"鐵藝牌樓上懸掛黑底金字匾額,上書:"老字號美食街",高高懸掛大紅燈籠。


路面鋪裝全部採用黃金麻荔枝面石材,作水波"魚鱗"狀鋪裝。街區內老字號餐館掛上了各式招幌,顏色鮮亮,迎風招展。古香古色的字號牌匾、抱柱楹聯和景泰藍材質的文化志牌,裝點整條街區愈發古樸雅致,突顯出民族風格、歷史文化、北京特色。


行走在鮮魚口,你可以看見眾多老字號餐館,這裡聚集了便宜坊、天興居炒肝、烤肉季、金糕張、錦芳小吃、永豐莜麵、鍋貼王等北京老字號店鋪。


但今天我們不講美食,我們來講一下火燒「鮮魚口」的傳說。


「花市草橋鮮魚口,牛街馬甸大羊坊」,這是咱老北京流傳的一副四九城老地名的對聯兒。有河就有魚,漁民打到魚後常到梯子橋的西側售賣,逐漸形成集市,元代時這兒就有魚市,明代時人稱鮮魚巷。至清代宣統年間這條水道乾涸,河道兩旁逐漸築起民房與商鋪,並將鮮魚巷改稱為鮮魚口。


鮮魚口因曾有售魚的集市而享名。「線市衰弱鮮魚興,老者救魚回龍宮。水族何有團圓日,金銀到手魚放生。」這首民間流傳的四句詩說的是明朝時,出現眾多賣鮮魚的。有擔挑兒的、有推著獨輪車的,小販從每天早晨起就高聲吆喝「賣鮮魚喲,賣活鯉魚喲」。

有一天早晨有個年過花甲的白鬍子老頭從這裡買了一尾活鯉魚,回家後他將鯉魚放入水缸里端詳著,瞧這條鯉魚全身通紅透亮,非常好看,他想養著不忍食用。誰知第二天缸里的魚不見了,卻變成了半缸的金銀元寶。老人喜出望外,為了感恩答謝這金鯉魚,從此他每天都用金銀來河邊買活鯉魚,買完了便將活魚倒入河中。河裡的魚越來越多,買賣魚的百姓也越來越多,天長日久,就叫「鮮魚口」啦。


這個傳說故事反映的是中國知恩圖報的思想理念。鯉魚因為報答老頭的不殺之恩而饋贈黃金,老頭為了感激鯉魚贈給自己財寶而放生更多的鮮魚,這種善的力量最終感染了周圍的人,所以後來大家紛紛效仿老頭放生活魚。

鮮魚口還有一個傳說,鮮魚口街有個火神廟,供奉火神爺。這廟沒人修繕,香客稀少。火神爺眼見鮮魚口魚販子生意紅火,他生氣地想,沒有我保佑你們,這兒的邪火早燒起來了,你們也不拿錢給我修廟、塑金身……他轉念一想,我也去街上擺攤賺錢吧。他把香客敬獻的幾個火燒和幾條魚提拿在手中,搖身一變,變成個紅臉老漢,大聲吆喝:「鮮魚,大火燒喲。」聽到吆喝,不少路人走過來,見是幾個乾巴巴的火燒和幾尾臭魚,誰也不想買。老頭一連吆喝了好幾天,依然賣不出魚,生氣地收了攤,回到破廟裡。老漢長嘆一聲,忽然「呼」的一聲,一股神火從他口中噴出,燒了三天三夜,把整個鮮魚口街的房屋都燒毀啦。後來眾人回到鮮魚口街,只見那火神廟獨獨完好無損。人們走進火神廟,見那供桌上擺著那幾個大火燒和幾條發臭的鮮魚,見那供桌後端坐著個大紅臉的神像,那正是大家見過的擺攤賣大火燒鮮魚的紅臉老漢。大家突然想起來,那擺攤的老人是火神爺下凡呀,他一再告訴我們:「大火燒……鮮魚」,我們怎麼沒聽出來呢。


於是眾人急忙向火神爺磕頭一再叩拜,並集資募捐重修了火神廟,給火神爺重塑金身。自那以後定期開廟,香火鼎盛,火神爺保佑著鮮魚口一方平安,鮮魚口裡的商鋪、飯館兒的生意興隆,茶園、戲園子裡也極熱鬧,從此鮮魚口這條老街太平無事地延續了幾百年……

故事講完了,相信大家對鮮魚口更好奇了吧!作為北京民俗市井商業的典型代表,鮮魚口與前門大街共同構成了老北京南城的標誌性傳統商業街區,同時因為由前門大街進口一直可達崇文門大街,有著「門到門,三華里」的傳說。現在因為修繕改建,鮮魚口雖然失去了原本的樣貌,但好歹興華園浴池還在老地界兒,也算為老鮮魚口留下了一些之前的影子。來北京不妨去鮮魚口轉轉,感受北京市井文化,品嘗老北京美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OqAVW0BJleJMoPMDB9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