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氏源流(二):太昊伏羲氏的稱謂與名稱含義

2019-12-15     青陽帝君

在古代文獻中,對伏羲的寫法繁多,例如先秦典籍《世本》中寫成「包犧氏」,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寫成「伏戲」,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中寫成「犧皇」,東晉王嘉的《拾遺記》中寫成「宓犧」,唐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中寫成「伏犧」,唐代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紀》中寫成「太皞庖羲氏」,清代吳秉權等人寫的《綱鑑易知錄》中寫成「太昊伏羲氏」……

我們可以把這些繁雜的寫法歸納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和伏羲一個類型的,有伏犧、伏戲、包曦、庖犧、炮羲、赫胥、庖犧、宓羲、慮犧等;

第二類是和太昊一個類型的,有泰昊、大皓、大昊、太皓等;

第三類是和羲皇一個類型的,有戲皇、羲皇、犧皇等。

太昊伏羲氏不同稱謂的含義:

第一層包含著訓詁解釋,說明伏羲人文初祖君臨天下,伏而化之,天經地義,正如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說的:「伏者,別也,變也;戲者,獻也,法也。伏戲始畫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咸伏貢獻,故曰伏戲也。」唐代陸德明在《經典釋義》中也說明這樣的意思:「包,本又作庖,鄭云:取也,孟,京作『伏』,犧;鄭云:鳥獸全具曰犧,孟,京作『戲』,云:服也,化也」

唐人陸德明《經典釋文》(圖為宋刻本)

第二層意思包含著從事的事業,例如,西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寫道:「取犧牲以充庖廚,以食天下,故號庖犧氏,是為犧皇」;

第三層意思包含著對伏羲人文初祖的尊稱,把名稱與皇位結合起來叫羲皇、戲皇、犧皇等

第四層意思包含著對伏羲更大的尊敬,在名稱前加大、太等字;除此以外,還包含著訓詁結合民俗的解釋、原始含義的解釋,把伏羲解釋成葫蘆、混沌、太陽神等意思。

大汶口文化中「昊」字字形

太昊伏羲的身份地位:

第一、伏羲為三皇之首: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班固的《白虎通》、北宋劉恕的《通鑑外記》等古代文獻,都把伏羲列為三皇之首;

《風俗通義·三皇》:

《春秋運斗樞》說:「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無為,設言而民不違,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開陰陽,布剛上,含皇極,其施光明,指天畫地,神化潛通,煌煌盛美,不可勝量。」

《禮號諡記》說:「伏羲、祝融、神農。」

《含文嘉》記:「虙戲、燧人、神農。伏者、別也,變也;戲者、獻也,法也。伏羲始別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咸伏貢獻,故曰伏羲也。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復腹疾,有異於禽獸,遂天之意,故曰遂人也。神農,神者、信也,農者、濃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種,美其衣食,德濃厚若神,故為神農也。」

《尚書大傳》說:「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伏羲以人事紀,故托戲皇於人。蓋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神農,悉地力,種㯏䟽,故托農皇於地。天地人道備,而三五之運興矣。」


第二、伏羲之王:

《周易》、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紀》、《呂氏春秋》、劉安等人的《淮南子》、吳秉權等人的《綱鑑易知錄》、《精編廿六史》等古代文獻,都把伏羲稱作王或木德王等;

《周易·繫辭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三皇本紀》中的伏羲氏:

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

第三,人祖爺:

這是群眾對伏羲的普遍尊稱,甘肅天水,陝西臨潼、藍田,河北省新樂市,山東省鄒縣鳧山等地,都建有人祖廟,山西吉縣把本縣一座名山起名人祖山,共同敬奉人文初祖伏羲、女媧;

伏羲廟

人祖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祭祀女媧、伏羲的場所遺址,是山西臨汾吉縣人祖山景區的核心景點,建在海拔高度1742.42米的人祖山主峰之巔。院內有伏羲殿、媧皇宮、地藏殿、唐代石碑等;媧皇宮懸崖下之伏羲岩建有十八羅漢廊,山壁嵌入十八羅漢浮雕;依山壁刻題,建小廟一座,內奉玄武、觀音。媧皇宮大門前有塊天生巨石,有「臥雲石」、「補天台」、「媧石」之稱,上下兩層,均有方圓石窩一組。有學者認為是伏羲仰觀於天,俯察於地,產生「天圓地方」觀念的表達。人祖廟外牆在1938年被第二戰區閻錫山的晉綏軍改建為抗戰防禦工事,修復後,發現它是上下三層碉堡、頂部為交通戰壕的壯觀軍事工程。

山西人祖廟

第四,部落首領:

《辭源》、《辭海》、《中國姓氏尋根》等我國著名辭典,都稱伏羲為我國古代著名部落首領

《辭源》伏羲條載:「古代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即太昊。風姓。相傳他始畫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又名庖犧(《易·繫辭下》),又作宓羲(《後漢書·古今人表》)、伏戲(《莊子·大宗師》、《荀子·成相》、《淮南子·覽冥》)。宓,即古伏字。」又,或作炮犧(《漢書·律曆志》)、包羲(《周易·系傳》);或稱皇羲、羲皇;太昊,亦作太皞(hao)、太暭、太曎。

關於太昊、伏羲的區別

太昊,是上古華夏部族的祖先和首領,三皇之首,亦作大嗥、太嗥、風姓,號伏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在位百十一年,一雲百六十四年,定都汶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春秋戰國前期的主要文獻《左傳·昭公十七年》「陳,太皞之虛也。

伏羲(生卒年不詳),風姓,燧人氏之子。《史記》中稱伏犧,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又稱青帝,是五天帝之一。傳說其生於成紀,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伏羲是古代傳說里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

伏羲、太昊二者淵源:

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則不言伏羲,言伏羲則不言太昊,太昊與伏羲並無任何瓜葛荀子當生於戰國之末,他在《正論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兩名共見一書,自非一人

學術界亦有伏羲、太皞之辨,或謂為二人。其中伏羲為華夏人文始祖,太皞是東夷部落首領。學界普遍認為: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於陳倉(今陝西寶雞),後襲「陳」於今河南淮陽。換言之,天水為第一代伏羲,第二或第三代都於陳(今陝西鳳翔、寶雞一帶);第四、第五代或者更晚一代才擴展到今河南淮陽建都,稱太昊。說白了伏羲是指遠古開始有畜牧業的一個時代(《竹書紀年·太昊伏羲氏》在位一百一十五年),伏羲部族因遷徙之故,「逐水草而生」,最初由氏族而部落,然後由部落而部落聯盟,進而發展成為部落集群(與東夷部族合併)。需要指出的是,部落無論怎麼遷徙,遷到哪裡,他們都「襲」著原部落的「號」,這就是伏羲部落多故里的最根本原因。而太皞則可能實有其人,太皞傳為五帝之一,系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陳(今河南淮陽)

淮陽太昊陵

在可靠的史籍中,最早將太昊與伏羲並稱為一體的,乃是西漢末年劉歆的《世經》。劉歆與其父劉向俱為西漢學者,古文經學派的開創者。《世經》存錄於《漢書·律曆志下》。在《世經》中,劉歆從西漢末年的政治需要出發,突破傳統的以黃帝為歷代帝王之首的體系,以伏羲與太昊並稱,炎帝與神農並稱,列於黃帝之上,推之於古代帝王世系之首,其後班固引之於《漢書》,後世史籍相繼采從此說

《漢書·律曆志下》:

世經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傳曰昭子問少昊氏鳥名何故,對曰:「吾祖也,我知之矣。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昊縶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言郯子據少昊受黃帝,黃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黃帝,上及太昊。稽之於易,炮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可知。

太昊帝易曰:「炮犧氏之王天下也。」言炮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為帝太昊。作罔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言雖有水德,在火木之間,非其序也。任知刑以強,故伯而不王。秦以水德,在周、漢木火之間。周人俁其行序,故易不載。

參考資料

《周易》

《漢書》

《風俗通義》

《帝王世紀》

《三皇本紀》

《辭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JuRDW8BMH2_cNUg0lU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