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玄機,晚唐詩人。初名魚幼微,字蕙蘭,與李冶、薛濤、劉采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
其曾在《贈鄰女(寄李億員外)》中詩云: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
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句情話「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便是出自這首《贈鄰女》;而這首詩也是魚玄機的代表作之一。
除此之外,詩中還在最後一句提到了「宋玉」和「王昌」二人。
宋玉,又名子淵,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在古代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當中,往往以「美如宋玉、貌若潘安」來形容男子的俊美。宋玉不但漂亮,而且才華卓越,更是令許多女性心馳神往。後人用宋玉來形容男子的丰神俊美,尚可以理解;而「王昌」作為名不見經傳之人,又何德何能與之並列?
1、王昌是誰?
歷史上名為王昌者有很多。西漢成帝時有一位南陽太守王昌、新莽時在邯鄲建立趙漢政權的皇帝王昌、東漢末李傕部下王昌、魏晉時早逝的曹彰女婿王昌、北周時的豐陽縣開國公王昌,這些都是史書上留下名字的王昌。而這裡要說的王昌,則是出自南朝樂府,相傳是梁武帝蕭衍所作的《河中之水歌》中提到的「東家王」的原型。
《河中之水歌》全文如下: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
十五嫁於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
詩歌的大致內容是講:洛陽有一個人的女兒,名字叫莫愁,她生得美,嫁得好,一生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是許多女子羨慕的對象。即使如此,在她內心依然永遠深藏著一個巨大的遺憾,那就是此生沒能嫁給"東家王"。時代相近的唐朝詩人常用這個典故來形容「丰神俊美」的男子,並認為這位讓莫愁念念不忘的「東家王」叫做王昌。
如上官儀《和太尉戲贈高陽公》:「南國自然勝掌上,東家復是憶王昌。」王維《雜詩》:「王昌是東舍,宋玉次西家。」武元衡《酬王十八見招》:「王昌家直在城東,落盡庭花昨夜風。 」元稹《箏》:「莫愁私地愛王昌,夜夜箏聲怨隔牆。」李商隱《代應》:「誰與王昌通消息,盡知三十六鴛鴦。」李商隱《楚宮二首》:「王昌且在牆東住,未必金堂得免嫌。」陸龜蒙《偶作》:「自有王昌在,何勞近宋家。」唐彥謙《離鸞》:「聞道離鸞思故鄉,也知情願嫁王昌。塵埃一別楊朱路,風月三年宋玉牆。」等等。
綜觀詩歌里的王昌,有三個特點比較突出:
(1) 身居高位。這一點從《河中之水歌》里可以看出。
(2)家住東舍或城東。如上官儀《和太尉戲贈高陽公》「東家復是憶王昌」、王維《雜詩》「王昌是東舍"、武元衡《酬王十八見招》「王昌家直在城東」、李商隱《楚宮二首》其二「王昌且在牆東住"等,皆為其例。
(3) 容貌美麗。如王維《雜詩》「王昌是東舍,宋玉次西家」、陸龜豢《偶作》「自有王昌在,何勞近宋家」,均將王昌與著名的美男子宋玉相提並論。
如此之多的優長集於一身,王昌這一人物形象顯然帶有臆造的成分。容貌美麗、身居高位且不必說,家住東舍或城東也可能屬於套話。
2、王昌其人
歷史上王昌的原型到底是哪一個,目前沒有定論。有西漢成帝時南陽太守王昌、新莽時的王郎王昌、魏晉時早逝的曹彰女婿王昌、北周時的豐陽縣開國公王昌等懷疑對象。
習鑿齒《襄陽記·人物》有曹彰女婿王昌的記載:王昌,字公伯,為東平相、散騎常侍。早卒。婦是任城王曹子文女。昌弟式,字公儀,為渡遼將軍長史,婦是尚書令桓階女。昌母,聰明有典教,二婦入門,皆令變服下車,不得逾侈。後,階子嘉,尚魏主,欲金鏤衣見王式婦。桓嘉止之,曰:「其嫗嚴,固不聽善,爾不須持往,犯人家法。"
此處王昌乃三國時曹操之子、曹彰的女婿,或謂此即「東家王昌」。後世人言:其畏如此,似非佻闥之流也。蓋別是一人,然他書無考;此王昌不是彼王昌固已明矣,"他書無考"卻未必盡然。
不過,這只是可能之一。
實際上還有一個更似其原型的人物,那就是西漢末期假冒成帝之子、被立為天子的王昌(王郎)。
王昌
《後漢書·王昌傳》載:王昌通曉天文地理,於邯鄲以占卜為業。西漢末年,長安嘗有詐稱漢成帝子劉子輿者,旋為王莽所誅。更始元年(23)十月,王昌偶遇趙王之子劉林亦詐稱劉子輿,劉林竟不疑。 十二月,王昌於邯鄲立國,是為趙漢愍帝。 更始二年(24),劉秀漸成氣候,遂揮師邯鄲以圖經略河北,王昌遂後被劉秀部將王霸所殺。
因為王昌(王郎)曾做過天子,把他演化為樂府詩里的主人公,身居高位是很正常的。當然,王昌為傳說中人物,只可能居於抽象的高位,現實中人們不太可能臆造出一個帝王來做樂府詩里的主人公。不過,從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極言莫愁于歸的盧家之大富大貴後,仍說「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里,可以隱約窺出「東家王」的前身乃是諸侯甚至帝王之端倪。
因此,王昌逐漸演化為樂府詩中的主人公是很有可能的。
3、考證:非王昌之名的「東家王」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是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502年-549年在位)。出身蘭陵蕭氏,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蘭陵蕭氏本為北來次等士族,在南朝劉宋時期以軍功起家,其後家族子弟建立了南齊和南梁兩個朝代,從此成為南朝高門,一直至唐朝末期五代十國時才與天下世家走向衰落。
梁武帝所作之《河中之水歌》,以莫愁女為題材。莫愁在六朝極為有名,亦有種種不同記載;此篇中謂其洛陽人,大約是南朝樂府中美女的泛稱,如漢樂府中的羅敷一樣。
左為羅敷,右為莫愁
此詩中,言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可以看出盧家是豪富之家;後言「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可見「東家王」應該比盧氏更為顯赫的家族。
在南北朝時期,盧氏為名門望族的並不多,只有北魏時鮮卑拓拔部漢化改姓的盧姓稍有聲望,言「洛陽女兒莫愁」嫁於「盧家」可能與此有關。如鮮卑族姓「莫蘆」的,改為姓「蘆」,後去掉草字頭,歸於盧姓;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豆盧」或「奚什盧」,也改為姓盧。
而南北朝時,與梁武帝蕭衍所在的蘭陵蕭氏相關,且能被成為「東家王」者,唯有屬於名門望族「王謝」之中的「琅琊王氏」而已!
王謝,六朝望族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的合稱,後成為顯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詞。晉永嘉之亂後,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族人,從北方南遷至金陵,後因王謝兩家之王導、謝安及其後繼者們於江左五朝的權傾朝野、文採風流、功業顯著而彪炳於史冊,成就了後世家族無法企及的榮耀。
琅琊王氏,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琅琊王氏自臨沂衣冠南渡、舉族遷居金陵。南渡之後,因對故鄉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為稱呼。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室,史稱東晉。由於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琅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的是「王與馬,共天下」。南北朝時期,琅琊王氏家族聲望高於實力。「王謝」也成為了當代後世名門望族的代名詞。但是不乏文學名人,如齊梁時期的王儉就是一代儒學宗師,梁時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肅等是當時知名的詩人。
這首詩中,顯然最有可能的是梁武帝借「東家王」之名,代指當時屬於頂級士族的「琅琊王氏」家族,而不是當時或早期名不見經傳的「王昌」。
4、後世詩詞中的王昌和宋玉
在隋唐後的詩詞中,常將宋玉和王昌並列。如如魚玄機《贈鄰女》詩:「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王維《雜詩》:「王昌是東舍,宋玉次西家。」陸龜蒙《偶作》:「自有王昌在,何勞近宋家。」唐彥謙《離鸞》:「聞道離鸞思故鄉,也知情願嫁王昌。塵埃一別楊朱路,風月三年宋玉牆。」等等。
王昌和宋玉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其一,都是世間少見的多才多藝、英俊瀟洒的美男子;其二,他們隔牆的鄰居都住著一位傾國傾城的絕色少女;其三,他們都是鄰家少女愛慕的對象,對他們一往情深;其四,對於鄰女多年的款款深情,他們表現得很高冷,沒有給她們任何回應。其五、鄰女最終都沒能遂心如願和心上人在一起。
在後人的詩作中,王昌意象被放大了,已經不僅僅是洛陽女兒莫愁心中不能忘懷的「東家王」,而是所有女子、甚至所有人心中傾慕的對象,更是後人心中永遠深深隱藏的一份遺憾。
正如唐彥謙詩詞《離鸞》中所言:
聞道離鸞思故鄉,也知情願嫁王昌。
塵埃一別楊朱路,風月三年宋玉牆。
下疾不成雙點淚,斷多難到九迴腸。
庭前佳樹名梔子,試結同心寄謝娘。
「不能他人言,唯有心自知」,是永遠鎖在內心的遺憾。也許只有到了生命的盡頭,才能放開,和自己一起在這個世界消失,像吹過的風一樣被徹底遺忘;而「王昌」之名,正是此類中的意象代表。
參考資料
《贈鄰女(寄李億員外)》
《樂府詩集·河中之水歌》
《後漢書·王昌傳》
《襄陽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