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與帝舜考:上古傳說中的帝嚳和帝舜是同一個人嗎?

2019-12-08     青陽帝君

帝嚳之名初見於春秋時史料中。

《禮記·祭法》云:「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而《國語·魯語》則云:「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鯀之功,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穀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穢。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

上面說法提取後如下: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

考究:

上面關於商人的說法實際上只有兩種:商人禘嚳(禘舜)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商人禘嚳很好解讀,這和商人先祖契為帝嚳之子有關,《史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然而關於商人的另一種說法「商人禘舜而祖契」,就就變得難以理解了,難道帝嚳和帝舜是同一個人?或者有虞氏和商人有相同的祖先?又或者商人就是有虞氏?

上面關於有虞氏的說法合併後則是:

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或郊嚳)而宗舜(或宗堯);

在《禮記·祭法》中,褅 、郊、 祖、 宗應是四種基本的祭祀形式。鄭玄注云:「禘、郊、祖、宗,謂祭祀以配食也。禘謂祭昊天於圓丘,郊謂祭上帝於南郊,祖、宗謂祭五帝、五神於明堂也。

為何有虞氏用褅和祖來祭祀黃帝和顓頊,而對堯舜、帝嚳用郊和宗呢?

鄭注《典瑞》雲「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而已」,也就是說虞氏所禘、郊、祖、宗的人都不是他的祖上,只是尚德,所以祭祀他們。而「自夏已下,稍用其姓代之」,就是說用自己的祖先代替了有德但不是自己祖先的堯。

那麼郊堯、宗舜郊嚳、宗堯又是怎麼回事呢?

歷史上有虞氏是商均之後,商均為帝舜之子;如果這裡把「舜繼帝位與堯有關」的說法去掉,而不看做前後相序,把帝嚳和帝舜看做是一個人,把郊、宗看做堯、舜(嚳)的互換,那麼郊堯、宗舜郊嚳、宗堯就可以理解了,即關於有虞氏說法應該是:

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宗嚳),或郊舜(郊嚳)而祖堯;

上古傳說中的帝嚳和帝舜是同一個人嗎?

帝嚳、帝舜是神話傳說「五帝」中的二帝。帝嚳又名帝俊,《史記索隱》引皇甫謐說雲「帝嚳名夋也」;《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亦云「帝嚳姬姓也,其母不覺,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夋。」王國維先生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中指出「夋」即《山海經》中的「帝俊」帝嚳即帝俊已經獲得學界廣泛認可,而且學者們同時還認為,帝俊即帝舜,帝嚳、帝俊、帝舜是同一神。

帝舜即帝俊的說法,郭璞注《山海經》時就提出了。如《大荒東經》「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郭璞注「俊 亦舜字假借音也」。又如《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郭璞注「言舜林中竹一節則可以為船也」,顯然郭 璞認為這裡的帝俊也是帝舜。

帝俊即帝舜,郭沫若先生是極力主張的,他提出的理據主要有三:

1.通過古音通轉,認為帝舜妻娥皇(倪皇)即帝俊妻娥皇(羲和),女英(女匽、女瑩)即帝俊妻常羲(常儀)。

娥皇女英

2.《禮記·祭法》雲「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而《國語·魯語》則雲「殷人帝舜而祖契」(見上面敘述)

3.《楚辭·天問》敘舜事於夏桀之後於殷先公先王之前,敘舜事提到的璜台為簡狄事,敘象事又在殷之先 公先王之間。這些都表明,舜即殷祖帝嚳(帝俊)。

楊寬先生《中國上古史導論》同意郭沫若先生的看法,又補充了三條證據:

1.《山海經》商均(義均、叔均)為帝俊之後,而《國語·楚語》等又認為商均(義均、叔均)是帝舜之子。

2.帝舜、帝俊都屬東夷之人,舜卒於鳴條,而鳴條又是商人發祥地。

3.重黎既為帝嚳之臣,又為帝舜之臣。 此外,丁山先生又認為「帝舜、帝嚳、帝顓頊」三人,宜是帝俊一名所分化。郭沫若先生和楊寬先 生的觀點為許多人所接受,但同時也有人認為帝嚳與帝舜並不能完全視為一人。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

帝嚳和帝舜相同點分析:

一、帝嚳(帝俊)和帝舜來源都是東夷部族;

帝俊部族是東夷以「鳥」為圖騰的遠古同一部族,帝俊的神系的成員主要記載於《山海經》中。《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有五采之鳥,相向棄沙,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采鳥是司。」這裡的五彩鳥,便是神話中的「鳳鳥」,與帝俊有關,應是帝俊部族的崇拜物。戰國以來,人們稱日中神鳥為「俊鳥」,何新《諸神的起源》雲「俊鳥」便是帝俊,為太陽神的代名詞。帝俊之「俊」又可寫為「」,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實為一個鳥的形象。

舜,姚姓,媯氏,名重華,字都君。中華民族共同始祖之一,父系氏族社會後期東夷部落首領,「三皇五帝」之一。《孟子·離婁下·第一章 》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二、妻子中都有娥皇之名。

帝嚳(帝俊)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帝舜,姚姓,媯氏,名重華,字都君,妻子有二,娥皇、女英;帝嚳(帝俊)和帝舜妻子都有娥皇之名!

三、帝嚳(帝俊)後代三身國姚姓與帝舜姓氏相同。

《大荒南經》: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有淵四方,四隅皆達,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

上面同時有帝俊和舜之名,「舜之所浴」中的「舜」同「俊」之名。

四、帝嚳(帝俊)後代有叔均、義均,與帝舜後代為商均(原名義均),二者之間幾乎可以劃等號。

《海內經》: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今本竹書紀年·五帝紀》帝舜有虞氏篇:(帝舜) 二十九年,帝命子義鈞封於商商均,原名義均,因被封於商,所以被稱為「商均」。商均後來成為夏代虞國開國之君。

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五、帝嚳(帝俊)後裔商族的來源與商地有關,帝舜後裔商均封地同樣也是商。

《史記·鄭世家》: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曠林,不相能也,日操干戈以相征伐。後帝弗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閼伯,子姓,名契,商丘人, 帝嚳之子、帝堯的異母弟,生母為簡狄;他是是商族部落的始祖、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先祖。

《史記》: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

《今本竹書紀年·五帝紀》帝舜有虞氏篇:(帝舜) 二十九年,帝命子義鈞封於商;

後人考究帝嚳和帝舜為同一個人:

三國韋昭認為「舜」當為「嚳」字之誤。殷墟甲骨卜辭載商人高祖夔,據王國維考定,「夔」為「帝嚳」之名,因形訛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嚳、夋二神,同見於《山海經》神話中,唯「夋」寫作「帝俊」,為全書中最主要最顯赫的一個上帝神。「帝嚳」只偶爾提到兩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晉郭璞至近代學者多認為「舜」自「夋」音變而出。是「嚳」與「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來已可論定。可參閱《山海經》郭璞《注》、郝懿行《箋疏》、畢沅《新校正》、王國維《殷先公先王考》、郭沫若《古代社會研究》、《卜辭通纂》、袁珂《山海經校注》。

其後唯「嚳」與「舜」進入歷史文獻中。嚳保持了其東方鳥夷商遠祖地位,大都說他與簡狄因玄鳥生契。舜除《國語》(韋昭已改為嚳)中仍保持其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餘文獻皆與堯並舉,成為「三王」前的二帝,失去商祖身份。後因與夏禹、后稷等全境諸族融合成華夏族,帝嚳便被編排入黃帝世系中(見《大戴禮記·帝系篇》)為玄枵之孫,成為與顓頊並列兩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編排為堯,摯、契、稷之父,即堯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孫。因為此世系編成於周代,所以把周稷列為長子,商契列為次子,就把這原來對立的主要的東、西兩族融合成親兄弟了。可見帝嚳在民族融合中被安排的地位相當重要。到《五帝德》提出第一種「五帝說」,他便為五帝之一;第二種、第三種兩「五帝說」沒有他;第四種「五帝說」又有他。至於他與高辛氏的關係,正如顓頊和高陽氏的關係一樣,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才合而為一的。以後遂成了歷史的定說。

參考資料

《禮記》

《國語》

《史記》

《山海經》

《孟子》

《今本竹書紀年》

《大戴禮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V2N524BMH2_cNUgzw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