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又曰:仰以觀乎天文,俯以察乎地理。此皆前聖人洞吉凶興亡之道,然而天文、地理、兵象之要略,得不審而用之哉?行師之際,五星伏沒、遲順兩曜、盈虧薄食、飛流示變、孛彗為妖,既知之矣,必審必詳所居躔度焉。其躔度既詳之矣,必審所管分野焉。苟如是,方可以精別災異,順其舉動而已矣。今臣輒上據天文,下推地理,以別十二分野。外以觀星辰之變,內以備山川之用,天地之間,燦然在目。其圖其狀,以示於來者焉。」——宋·許洞《虎鈐經》
分野學說起始於上古,它之所以將天界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其最初目的就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占測。古人依據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等十二星次的位置劃分地面上州、國的位置與之相對應。就天文說,稱作分星;就地面說,稱作分野。它之所以將天界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其最初目的就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占測。
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也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到了漢代的《漢書·地理志》中已有分野的詳細記述。漢代後天文分野從一種實用的「占星學」變成了承載人們世界觀的嚴密體系,在《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天官書》中,二十八宿分別對應於東周十三國及漢武帝十二州地理,以後歷朝歷代在十三分野和二十八分野間變動。古代星象文化基於古人對於天的神聖性、威權性的認可,而天的權的威又藉助「分野」觀與人間產生了關係。
星宿分野即古人「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這種觀念,在《漢書.地理志》中亦有所體現。星宿分野有不同的類型,《地理志》一般採用兩種類型。一是按列國分配,如「楚地,翼、軫之分野也」,就指楚國屬於翼、軫兩宿分野。二是按十二次分配,如「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秦之分也」,其中「鶉首」即為十二次。
十二星次與28星宿對應圖
《漢書·地理志》十二星次與東周列國(郡縣)的對應關係
秦地分野:
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皆宜屬焉。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秦之分也。
魏地分野:
魏地,觜觿、參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氵隱〉強、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許、傿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皆魏分也。
周地分野:
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陽、谷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也。自柳三度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周之分也。
韓地分野:
韓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韓分晉得南陽郡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得新安、宜陽,皆韓分也。及《詩·風》陳、鄭之國,與韓同星分焉。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及成皋、滎陽,潁川之崇高、陽城,皆鄭分也。自東井六度至亢六度,謂之壽星之次,鄭之分野,與韓同分。
趙地分野:
趙地,昴、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陽、鄚、州鄉;東有廣平、巨鹿、清河、河間,又得渤海郡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內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上黨,本韓之別郡也,遠韓近趙,後卒降趙,皆越分也。
燕地分野:
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於燕,其後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齊地分野:
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東有甾川、東萊、琅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
魯地分野:
魯地,奎、婁之分野也。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也。漢興以來,魯東海多至卿相。東平、須昌、壽良,皆在濟東,屬魯,非宋地也,當考。
宋地分野: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
衛地分野:
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也。今之東郡及魏郡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皆衛分也。
楚地分野:
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
吳地分野:
吳地,斗分野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
粵地分野:
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整理後的《漢書·地理志》十二星次分野圖如下所示:
東周列國對應的星宮分星如下:
《漢書·地理志》的十二星次分野解讀
此十二國分野之詳也本志所載十三國,而曰十二國者,吳粵本同分也。王氏曰:十二國分野,本出於七國甘、石之學《天官書》:傳天數者,在齊甘公、魏石申是也。漢之言天數者,復以當時郡縣分配之。班氏志地理,遂從而著其說。
班固《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中:秦地處西,而井、鬼二宿屬於南方朱雀七宿;魏地處中,而觜、參二宿屬於西方白虎七宿;周地亦處中,而柳、七星、張三宿屬於南方朱雀七宿;韓地處中,而角、亢、氐三宿屬於東方蒼龍七宿;趙地位於北,而昴、畢二宿屬西方白虎七宿;燕地處東北,尾、箕二宿屬東方蒼龍七宿;齊地處東,而虛、危二宿屬北方玄武七宿;魯地較齊為西,而奎、婁(胃)二宿屬西方白虎七宿;宋地處中,而房、心二宿屬東方蒼龍七宿;衛地亦處中,而室、壁二宿屬北方玄武七宿;楚地偏南,翼、軫二宿屬南方朱雀七宿;吳地位於東南,而斗宿屬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粵地處南,而牛、女二宿卻屬北方玄武七宿。在這裡,唯一沒有錯位的僅有楚地一處。
由上可知,《漢書·地理志》十二星次對應東周列國和郡縣分野比較凌亂,與後世有很大差異。這裡的諸侯地域多是掛名,內容對應也關係不是很密切,具體原因應該是不希望完全捨棄諸侯國體系的一種妥協。
《漢書·地理志》十二星次與東周列國疆界並不對應
按鄭玄注《周禮.保章氏》:
「星紀,吳越;玄枵,齊;訾,衛;降婁,魯;大梁,趙;實沈,晉;鶉首,秦;鶉火,周;鶉尾,楚;壽星,鄭;大火,宋;析木,燕。」
對應的十二星次分野圖如下所示:
其中,吳越地處東南,而星紀為北方玄武七宿之斗、牛二宿;齊處東部,而玄枵為北方玄武七宿之女、虛、危三宿;秦地偏西,而鶉首為南方朱雀七宿之井、鬼二宿;燕地偏北,而析木為東方蒼龍七宿之尾、箕二宿。雖然有些錯位,但主要地區的星宿分野的方位和《漢書·地理志》還是相當一致的。
總體上看來,《漢書·地理志》十二星次的地上的方位坐標,如果以周為基點(即南方朱雀七宿中柳、七星、張的分野),該系統存在一定的傾斜,與實際方位反時針逆轉約45度。
另外,《漢書·地理志》中十二星次的記載實際上缺少了一個「胃宿」,如果按照前後順序和地域劃分,「胃宿」應該屬於魯地或趙地分野;依據《帝王世紀》中「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婁之次,今魯分野。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今趙分野。」的敘述,和早期《史記·天官書》中「奎、婁、胃, 徐州 ;昴、畢, 冀州 。」 的記載,徐州與魯地所在大致重合;因此,缺少的「胃宿」應該屬於魯地分野。
參考資料
《周禮.保章氏》
《史記·天官書》
《漢書·地理志》
《帝王世紀》
《讀史方輿紀要》
《虎鈐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