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我們做父母一輩子的課題。要擁有好的親子關係,需要懂得一些溝通技巧,懂得一些兒童心理,懂得換位思考......父母需要學習及自我提升的。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需要父母擁有智慧的。良好的親子相處模式還能在家族中代代傳承,從而帶動家族的興旺。
有一次,馬克-吐溫參與了一次募捐活動。在活動開始前,是一名牧師的演講,他的講述讓馬克·吐溫覺得很感動,打算稍後為這次的活動捐款。原本以為牧師的演講很快結束,但沒想到十分鐘後,牧師仍在孜孜不倦地講話,馬克-吐溫開始有些不耐煩了,覺得還是只捐一部分的錢比較好。
接著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在講話,還在勸說人們參與這次的募捐活動,此時馬克·吐溫開始對牧師不斷地說服、勸說的行為感到很不耐煩,決定不捐錢。終於在又過了十幾分鐘後,牧師結束了演講,開始了募捐活動,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籌款的盤子裡偷了兩元錢。
很明顯,馬克·吐溫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牧師的演講時間實在太長,讓他從一開始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演變到後來對這個活動感到很不耐煩。這種由於刺激時間過長、刺激過多,從而引起人們不耐煩情緒的心理現象,叫超限效應。
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現象:母親反覆告誡孩子要收拾好自己的屋子,孩子卻將母親的話當做耳旁風,依然故我,屋子雜亂如前;妻子苦口婆心地勸誡丈夫要戒煙,可丈夫依然我行我素地吞雲吐霧;老師語重心長地教育學生不要經常遲到,可那些經常遲到的人,仍然在上課很久後才姍姍來遲;公共汽車上,售票員多次提醒乘客要注意看管好自己的財物,可遺失手機錢包的事件屢有發生;領導一次又一次地訓誡員工要提高工作效率,他們依舊拖沓懶散……「話說三遍淡如水」,沒完沒了的說教,往往讓對方產生聽覺疲勞,甚至讓人極度反感,反而達不到說服的目的。相反,言簡意賅的批評既能避免讓受眾產生反感情緒,又能留出空間讓他自我反思,更容易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
有的老師在批評完犯錯的學生後,又覺得意猶未盡,接著對學生進行重複批評。其實學生在第一次受到批評時,可能已經接受了老師的正確觀點,並下決心進行改正。如果因為同一件事受到再三的批評,學生就會產生厭煩情緒,甚至演變成反抗心理。
1、唐僧式的說教
我說了多少次房間打掃乾淨,這是你自己的事情;馬上要期末考試,複習了沒有……每句話要交代至少5遍。
2、「捧殺」式表揚
爸媽總是拿自己得獎的事情逢人就說,次數多了,內心反而很排斥,難道除此之外我沒有拿得出手的。
3、死揪不放的批評
不小心把湯灑得到處都是,媽媽一直沒完沒了地說,害我反而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在避免過失上,真的很煩躁。
1、親子溝通中,多考慮對方的感受,讓對方也有自由表達的權利。
2、及時學習溝通的新方法,無效,加重的方法停止使用。
3、注意「度」的把握,溝通時注意情景,情緒,與時間的合適度。
4、學會換位思考,不同年齡孩子進行不同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