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監視」孩子了!孩子內心真的很脆弱

2020-01-02   一步教育學苑

小時候,為了不讓家長發現自己看小說,總喜歡反鎖臥室的門。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橋梯。


家長只要把臥室的牆換成玻璃的,或者乾脆把門鎖給卸了,你會總感覺有雙眼睛透過那個孔盯著你。
如今,科技時代,也不用這麼麻煩了。


10後,終於成為被監控的一代,生活在「電子監獄」里。


01、父母給我裝了攝像頭

前不久,知乎上的一個帖子,引起了120萬人圍觀熱議。


一名高中女生搬往新家時,發現房間裡有一個監控攝像頭。安裝它的人,正是自己的父母。


理由非常簡單:「出於安防考慮。」


《楚天都市報》抽樣調查發現,422個家庭里,有33個家庭的孩子,被這樣的「眼睛」24小時盯視。


這一邊,孩子們怨憤不已。


另一邊,父母們卻理由充分:


「怕你出現危險」「監督你的學習」……


「哪怕方式有些不妥,做父母的,總不會害你。」


02、「我知道你愛我,但我不快樂」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當母親主動和孩子溝通:「你覺得我愛你嗎?」


孩子的第一反應,是低頭沉默。


「我知道父母很愛我,但從沒有哪一刻覺得這份愛是溫暖的。」


社會心理學家斯凱勒·霍克教授提出:「隱私,是發展出獨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關鍵因素。


青春期的孩子發展出自己的人格,學會自我表達,都是需要個人空間的。」


「私人空間被侵犯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沮喪和自閉等心理問題。」


父母擔心孩子、想急切地改正孩子不良行為的心情當然能理解,但是在處理與青春期孩子的矛盾時,把孩子對於「隱私」的重視看得太輕,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在「關心孩子」和「干涉孩子隱私」之間,要掌握好度。


03、如何正確的關心孩子

(一)養成讓孩子和父母說心事的習慣

我們應該常常用朋友的態度跟孩子相處,長期下來,孩子他的邏輯與表達能力,都會比同齡孩子成熟。


上幼稚園後,這長期培養的習慣奏效,不管在學校是高興還是難過,很多事情他會主動跟你說,能處理的你會處理,即使解決不了,你也會提供意見給他,告訴他 :「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會怎樣做。」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養成孩子找父母「商量事情」的習慣喔!在小孩的立場,「商量事情」的意思,通常是找爸媽當救兵、擦屁股,介入解決某個煩惱,而「對家長說心事」,有時候就是單純聊聊天、抒發一下,並不帶有什麼利用爸媽當擋箭牌的成分!


(二)不要侵占孩子的獨立空間

幾個專屬孩子自己的空間,像是書桌啊、玩具櫃,這些是你不一定不要介入的區域。


孩子嘛,放整齊後沒多久就亂了,我們可以嫌亂請他收拾,但不要擅自去動,他們得學會對自己的區域跟物品負責任,有時候他耍賴,說自己不會收,要媽媽幫他收,你就可以帶著他一起做收納。


雖然老看不慣他把紙屑當寶收著,但你都是叫他自己斷舍離,絕對不擅自動孩子的物品,也不把整理孩子私人區域,當成父母親的責任。


(三)保持必要的尊重

孩子上學以後,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相處,都會有自己的小意見跟小秘密,雖然父母一看就知道孩子怪怪的,但溝通時,還是要留給對方隱私空間。


舉個例來說,我有個朋友(小蘭)是這樣教育孩子的:有時候孩子回來,那臉臭到一定有什麼事情發生,小蘭會先問他:


「今天學校是不是發生什麼事?」


他大部分時候都是說:「沒有」。


小蘭就順著接話:


「好吧,等你想說再跟我說!」


大概不到5分鐘,他就自己跑過來全盤托出。


04、別讓你的「關心」變了味

人都有消化情緒的本能,如果不願意說,逼ta是無效的!要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大人在,大人願意聽、願意信任自己,這個才是長久的相處之道。若是一味強逼,那對小孩來說,就不是訴苦,而是逼供了。


我們常說要關心孩子,其實,真正的關心叫「尊重」,千萬別以「關心」之名,去探測孩子的「隱私」,小孩雖然為我們所生,但他們打娘胎出來後,便是獨立個體,有自己的思考觀點,跟處理問題的方式。大人在這點上,一定要好好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與干涉行為,免得傷了自己,也傷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