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映像|問題與作品

2019-09-12     梧桐閣閒文

科學的發展並沒有解決人類道德的問題,相反,倒帶來了更多的難題。

如果科學能預測所有的問題,那麼道德的位置在哪裡?

如果一個人在三歲的時候,就能預測到這個人未來所有的行為,那麼當這個人成年之後犯的錯,需不需要他為此負責?

例如進行了基因改造或者,《美國隊長》裡面經過改造的冬日戰士並非自己本意狀態下殺死了鋼鐵俠的父母,鋼鐵俠該不該找當時並不知情的冬日戰士報仇?

這些問題,在兩百多年前,德國哲學家康德就進行了思考。他的三大批判以及一系列著作奠定了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有人認為康德是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而他理論的艱深難懂以及生活的單一又給這位大哲披上了謎一樣的外衣。

1

康德的理論的確很難懂,不僅在現在,在他同時代,也沒幾個人能讀懂他的書。貴婦們喜歡在梳妝檯上放著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來顯示時髦,卻對其中的內容全然不知。

直到今天,懂得康德的人也少之又少,甚至很多批判他的人都沒弄明白康德在說什麼,就砸下了批判的大棒。

不過,這都無所謂,康德鼓勵人們「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因為獨立思考,意味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康德最主要的著作是三大批判,而每一本批判都在試圖解決一個問題。

《純粹理性批判》,是關於真理的,《實踐理性批判》,關於善惡,《判斷力批判》,關於美。

其實這三大批判可以理解成關於真善美的學問。

而轉換成問題就是,我們能知道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應該期望什麼?

康德的認識論、道德哲學、美學、政治哲學都是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早年,康德一直將自己視為天文學家,對星空以及星體之間運行的法則非常痴迷,這也是理解康德哲學的一把鑰匙,正如在《判斷力批判》中的著名結論一樣。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後來,人們把這句話寫在了他的墓碑上,也成了現在人們最熟悉的康德的話語。

2

1724年,康德出生於一個多子女家庭,母親一共生了九個孩子,有兩個早於康德在嬰兒時期夭折了,康德成了這個家庭中的長子,在他快22歲的時候,康德的父親中風去世,這讓康德終止了他在哥尼斯堡大學的學業。

是的,康德沒有取得學位,但他的論文手稿引起了當時一個物理教授的注意,並推薦出版,這本三年後出版的《論活力的正確評價》成了康德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哥尼斯堡,現加里寧格勒

輟學之後,在24歲到30歲期間,康德一直在牧師、農場主和一個貴族家庭當家庭教師。

30歲之後,康德又重返大學,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首先提出太陽系起源於星雲的假說,就是人們現在熟悉的「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是最早的天體演化的假說了。

1755年,就在康德重返大學這一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發生了地震,引起了災難性的後果。

於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又重新提起:仁慈的上帝為什麼會給人間降下如此災難?

災難的發生總是需要思想者來予以解讀,公元410年,羅馬被哥特人洗劫,這件事為異教徒攻擊基督徒提供了把柄,認為這是對改信基督教的人的懲罰。

這成了當時還沒有後世那樣成為正統的基督教面對的難題。

奧古斯丁由此寫就《上帝之城》,作為對這個問題的回應。

里斯本的這次地震也是同樣,與一千多年前奧古斯丁的問題不同,康德面對的不是神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康德寫了三篇文章,指出在哪裡建造樓房,是人類的決定,而地震的警示,是告訴人們需要慎重選擇,正如要慎重選擇發動戰爭一樣。

可以看出這個時候康德的回應還不是很成熟,這些對於道德與責任的思考,一直到幾十年後在他的思想中才有了更明確的答案。這個時候康德的研究重點還在天上。

在對星空的研究之中,康德認為自然法是道德的基石。宇宙萬物的運行都遵循某種自然法則,無論他對星體的研究還是對地震的解釋,都圍繞自然法來運行,這種觀點也啟發他給人類的道德找到道德法則。

康德一直想要做的就是理解科學和道德之間的關係。他的思想也以《純粹理性批判》為分界,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

「前批判時期」可以視為康德的科學寫作時期,是他致力於發現自然科學背後的規律的時期,而「批判時期」則是康德研究道德、自由、美等等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康德的注意力轉移到了人類能認識什麼,人類的認識能力、形上學的真理等方面。

1781年,《純粹理性批判》發表之後,引起了很大反響,成為當時知識界的時髦談資。

但這本書太難懂了,不只是現在的人覺得康德難,當時也沒幾個能讀懂的。康德自己又寫了本小冊子《未來形上學導論》,來作為入門引導,當然,這本書也同樣難懂。

在《純粹理性批判》發表之後,康德發表了《道德形上學的基礎》。

1787年,又發表了新一版本的《純粹理性批判》,顯然是為了讓這本書更好理解一些。

一年之後,《實踐理性批判》出版,繼續聚焦於道德。

兩年後(1790),第三個「批判」《判斷力批判》出版。

這個時候,康德66歲了,距離退休還有六年。

3

康德的作品是嚴肅的,哲學家的生活也被人視為一絲不苟而乏味。

但實際上,關於他的趣事還不少。

例如這位大哲學家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頗為關心。

他的朋友們因為各種疑難病症而痛苦,康德本人也有心悸的毛病,後來腸胃也不好,於是他特別擔心自己的身體,細心呵護,對排泄物尤為重視。

因為擔心便秘,康德養成了規律散步的習慣。

每天的作息基本一致,下午三點半,準時出門散步,教堂的鐘聲在他出門的時候敲響。

小鎮的居民都會用看見康德散步來標記時間。僅有一次,康德因為看盧梭的《愛彌兒》而忘了時間,沒有在三點半出門,對此,小鎮的居民以為是教堂的鐘壞了。

而康德散步的行程也非常固定,永遠是同樣的路程,穿著大衣,拿著拐杖,每天沿著小菩提樹散步,精確地八個來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

後來,這條路被命名為「哲學家之路」。

康德對自己的生活極為審慎,對自己的學術也頗為堅持,但作為老師的康德,對學生的要求並不高。康德的一個學生,後來成了歷史學家的巴齊克,在他的自傳里回憶,康德講的形上學課程,不收費,但他根本聽不懂。

當時康德頗受敬重,巴齊克一度對自己的理解力產生了懷疑,然而他不管怎麼努力學習,還是無法理解。後來巴齊克發現,自己的同學比他知道得還少。

康德說,他講課的對象是有才能的人,不是平庸者。

因為康德的課難懂,反而成了學校的熱門課,很多學生來聽課,特意來體驗這種「聽不懂」的感覺。

1776年,康德成了哲學系的系主任,但他對學生的考察並不是很嚴格,也沒有限制學生的自由,他認為,「長在外面的樹比溫室里人工培植的樹更有生命力而且果實豐碩。」

康德終生未婚,據說他自嘲原因是在需要結婚的時候,結不起婚,而在能結得起婚的時候,已經不需要結婚了。

這個理由能戳痛現在多少人。

在《康德傳》里,曼弗雷德·庫恩寫道,在1783年年底的時候一直租房子的康德終於買了自己的房子,算來這個時候康德已經59歲了。因為租房子需要經常搬家,這讓康德覺得即將是一個老人的自己非常不方便,於是決定買了房子養老。

在69歲那年(1793年),康德發表了《純粹理性界限內的宗教》,給信仰劃界,被視為對神不夠虔誠,被勒令禁止出版關於宗教類的書籍。

彼時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驍勇善戰,擊敗了奧地利,在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的時候,普魯士已經是歐洲強國了,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即位後,普魯士敗於法國,割讓給法國領土。正是威廉二世的統治時期,對康德的作品進行嚴格審查。

1797年,腓特烈·威廉二世去世,兒子腓特烈·威廉三世即位,對康德的禁令也隨之失效。

第二年,康德出版了《道德形上學》,終於完成了他的道德哲學全部學說。1798年,他的最後兩部書出版。

1804年2月12日,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去世,享年79歲。

這一年是清朝嘉慶帝年間,同年,拿破崙在法國加冕稱帝。而在大洋彼岸,傑斐遜正謀求美國總統的第二任任期。而五年之後的同一天,林肯出生。

一個新的時代開啟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BBCa20BJleJMoPMXg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