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懷疑因果關係的哲學家

2019-08-26     梧桐閣閒文

有句話說,懂得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如果按照王陽明的學說來解釋,就是沒有「真知」,不能實踐出來,就不代表真正懂得了這些道理。

如果按照英國哲學家休謨的思想來解釋,那就是懂得道理是理性,然而指導人生的,卻是習慣。

生活的指導者不是理性,而是習慣。只有後者決定心靈在各種情況下都設想將來與過去相一致。不論做到這一步看起來多麼容易,理性是永遠無法做到的。——休謨《人性論》

習慣的力量有多強大?強大到讓人堅信不疑,並把某種習慣視為某些事情發生的原因。

生活中經常有些很難說出道理的行為,因為出現得次數多了,會有特殊的含義。假設小明穿了紅衣服出門,撿到了錢,第二次出門,中了彩票或者遇到了某些好事,次數多了,他會把這件紅衣服視為自己的幸運服裝,把衣服歸為好運的原因。

某些足球場有「福地」之稱,就因為在這裡某隻球隊取得的勝利夠多。

當然,不會真有人認為二者具有強烈的因果關係,人們都知道這只是一種習慣性歸因罷了。

然而兩百多年前,英國哲學家休謨認真討論了經驗中的因果關係問題。


休謨

在西方哲學史上,休謨是第一個用心理學的模型理解因果關係的人。

休謨的代表作是《人性論》,他把自己的哲學稱作「人性哲學」,是指相對於自然科學而言,對「人性」的研究,是關於人的「精神科學」,包含認識、情感、道德、行為等等方面。

休謨認為,對人性的研究,研究對象是人的內心狀態,對這種狀態,應當用自然科學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考察,休謨的這種觀點可以看作後世心理學的雛形。

1

因為......所以......,是非常常見的歸納方法,也是得到知識的常見方式。

人們常說「實踐出真知」,用在這裡形容休謨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實踐能出真知?

探討這個問題,休謨首先將知識分成兩類,後世稱為「休謨之叉」(Hume's Fork):

一類是數學的和邏輯命題相關的知識,休謨稱之為觀念的關係(Relations of ideas),代表是數學、邏輯類的知識。

另一類是經驗命題的知識,休謨稱為事實的事情(Matters of Fact),包括對自然現象的解釋,人生道理的認知等,所謂實踐就是這個範疇。

在這兩類知識中,對於前者,數學、邏輯類的知識人們已經研究很多了,於是休謨著重研究經驗的知識。

休謨認為,那些觀察經驗世界得到的「知識」,只是經驗的積累,是感官的印象,或者說,是一種基於經驗的記憶。

基於經驗的記憶是如何變成知識的呢?

在休謨之前,人們將「凡事都有原因」作為普遍的認識,事實上直到現在,這種觀點依然流行。

因果關係是人們認識中最常用的關係,就像小學會要求用「因為,所以」來造句,經常會有「因為小明學習好,所以老師很喜歡他。」這種類型的句子。

在科學、邏輯學等方面,因果關係也是最基礎的關係。

早在古希臘哲學中,亞里士多德就討論了因果關係,認為科學的知識是關於原因的知識,提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四因說」:動力、形式、質料、目的。

到了近代,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只有動力說得到了接受,即事物運動和變化是原因產生的,這也是科學知識的起點。

但休謨對因果關係提出了懷疑。

休謨提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為什麼凡事總有一個原因?針對的是因果關係的普遍性。

第二,因果關係是怎樣獲得的?針對的是如何認識因果關係。

休謨不否認因果關係,他糾結的是如何提供證明。

他提出了著名的習慣原理。

2

經驗在本質上是個別的,個人的經驗無法提供普遍性,就不能用經驗來說明因果關係,但是,經驗卻可以滿足人心,於是很多訴諸於經驗的證據依然被人們所相信,就是經驗能夠提供「精神的證據」。

休謨認為,人們得出某兩個東西具有因果關係的推理,是因為原因和結果的這種恆常性。

就是說A總在B之前發生,次數多了,人們會認為A是B的原因。

例如,某個人來到某個地方,某個地方會下雨,二者經常以前後順序發生,次數多了,人們會說,某個人來到這個地方,是這個地方下雨的原因~

也就是說,人們是經過「習慣」來推斷因果關係的,並沒有理性根據,某種現象發生,另一種現象隨之發生,這種情形反覆出現,讓人產生了習慣聯想,所以休謨說,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導。

習慣的形成需要兩個情節:某種現象的反覆出現,以及使心靈形成固定的心理狀態。

習慣的建立必須靠經驗,人多次相似的經驗形成習慣,而一旦形成習慣,又反過來鞏固對這種經驗的認識。

習慣的形成是現象和心裡活動共同疊加的結果,所以休謨說:

必然性是存在於心中,而不是存在於對象中的一種東西。

在今天,休謨的這個觀點給我們的啟示是,要重視習慣的巨大力量,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比理性對生活更有幫助。

但習慣帶來的聯想也能發生變化,這就是因果關係改變的時候。

例如之前小學的造句,「因為小明學習好,所以老師很喜歡他。」這是一個孩子的眼中的因果關係,孩子看到小明的學習好,例如考試成績出來之後,總是能看見老師對小明笑得很開心,所以孩子的習慣聯想,得出學習好導致老師喜歡的因果關係。

而在孩子的父母看來,小明是個富二代,每次小明的爸爸開著豪車來接小明的時候,老師表現得更喜歡小明。

所以在孩子的父母的習慣聯想中,因果關係就是「因為小明家有錢,所以老師很喜歡他。」

看,基於同樣的事實——「老師喜歡小明」,不同的習慣聯想,帶來了不同的因果關係,這就是休謨對經驗認識的必然性的否定,所謂經驗世界的因果關係,無非是一種心理作用罷了。

休謨的這種觀點,在當時非常引人深思的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3

一旦取消了自然界的因果關係,變成了現象的發生規律和人們的內心決定,休謨首先就把上帝的作用排除了,之後又給因果決定論致命一擊。

後來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海森堡著名的測不準原理更是讓古典因果決定論沒有了立足之地。

休謨最大的衝擊在於對歸納推理的有效性的質疑。

既然因果關係是習慣聯想,那麼從經驗歸納中得出來的沒有觀察到的事實的推斷,又有什麼證據?

這就觸及到了邏輯的基礎問題,如果歸納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從特殊推出一般,歸納推理只是一種心理習慣,那麼歸納推理的合法性又在哪裡?

波普將歸納問題稱為「休謨的問題」,歸納方法直到現在依然是自然科學最重要的方法,如果取消了歸納推理的有效性,科學知識的有效性也會成為問題,休謨對歸納的質疑給了科學當頭一棒,後世無數哲學家對此給出了孜孜不倦的努力,其中包括我國老一輩邏輯哲學家金岳霖。

因果關係是主觀心理的習慣聯想,這種觀點發展得更進一步就是人類對於自然的各種信念,都沒有了邏輯的根據,而只是一種心理發生過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懷疑主義。

人類理性遭受了挑戰,人能否認識世界這個問題受到了根本懷疑,人類的知識將嚴格限制在經驗的範圍之內。

休謨把貝克萊的「存在即是被感知」推到更遠,經驗推理不能提供經驗之外的知識,因果關係沒有客觀必然性,不能藉助因果關係了解事物的存在,由此推斷出,人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而無法認識事物的本質。

據此,休謨認為要把不屬於人類知識範圍內的一切學說都剔除出去,於是有了《人類理智研究》結尾那段著名的話:

如果我們手裡拿起任何一本書......我們就可以問,它包含關於數或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理嗎?沒有。它包含關於事實和存在的任何經驗推理嗎?沒有,那麼,我們就把投到火里去,因為它所能包含的沒有別的,只有詭辯和幻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elg2mwBJleJMoPMuK_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