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代,一位優秀的將帥有多重要?夫將者,國之輔也

2020-10-05     星稀月暗

原標題:在春秋時代,一位優秀的將帥有多重要?夫將者,國之輔也

春秋時期的文官武官還沒有很明確的界定,因為貴族與士人的養成乃是以禮、樂、射、御、書、數為主,目的是在於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所以卿大夫們治理國事是為文官,出外作戰是為武將。

當時的戰爭規模不大,諸侯或卿大夫往往在作戰時就直接指揮軍隊。於是,以國君、卿大夫為首的作戰指揮官,就成為戰爭中的靈魂人物。

如晉獻公初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由此可見春秋初期晉國的軍權掌握在國君手中;晉大夫里克亦指出,率軍出征應該是國君與執政正卿的職責。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獻公劇照

直到僖公二十七年,晉文公即位的第四年,於被廬舉行大規模閱兵演習,建立三軍的編制,才商議元帥的人選。

「元帥」就是「中軍將」,晉國以中軍為尊,而上軍次之。自此,元帥成為晉國最高軍事指揮者,軍政已不是國君專有的權利。

將帥的重要性

若要在戰爭中順利達成全勝的目的,那麼將帥的素質與能力便是重要的條件之一,所以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說法。

將帥本身德行操守的優劣,謀略智慧的高下,指揮藝術的深淺,直接關係到軍隊的安危,戰爭的勝負。

尤其是國家到了生死關頭,與其有千百個凡將劣帥,還不如得一智勇兼具,振奮軍心的將領。因此,歷來軍事家對將帥的作用和地位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東周列國·春秋篇》孫武劇照

不僅如此,《孫子兵法》還說:「夫將者,國之輔也」,這便是強調將領是國君的輔佐,若能得到國君的信任,則國家必定強盛;反之,如果得不到國君的信任,加上國君又妄加掣肘,國家必日益衰弱。

所以說,深知用兵之法、又能得國君信任的賢良將領,簡直是掌握人民生命,維繫國家安危的偉人。

就因為主將的責任是如此的重大,所以歷來的統治者對選將、任將都提出了嚴格的條件。如晉文公於被廬建立三軍,商議元帥的人選。

晉文公慎重議定郤縠統帥中軍,命郤溱輔佐他;命狐偃統帥上軍,狐偃讓給狐毛,自己為副職輔佐他;任命趙衰為下軍主帥,趙衰辭讓給欒枝、先軫,晉文公就命欒枝統帥下軍,先軫為副職輔佐他。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在選將的過程中,晉文公特別注重主帥的人選,主因是擇將得當,可收到眾人皆服、同心協力的效果。由此就可以知道,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戰勝楚國,是具備一定先決條件的。

將帥的特質

將帥與軍隊之強弱、國家之安危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所以,選擇良將是治軍征戰的第一要務,必須非常慎重。

如《孫子兵法》就明確地提出了「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就是將領要有智謀、賞罰有信、愛護士卒、勇敢堅定、明法審令;《六韜》更詳述將帥應具備五種才德,避免十種缺點。

由此可見,軍事家論選取將帥,都重智、仁、勇、信等德行,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因為早期貴族文士未分化為文士、武將之前,培育人才以詩、書、禮、樂等作為修身律己的德目,所以在將帥的選取上,仍把「修身律己」作為將帥應具備的素養。即使內容稍有不同,但對將帥的要求不外是德才兼備、文武雙全。

這一點,在春秋時期的各國中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如以晉文公而言,其霸業的建立,似乎多歸功於狐偃、趙衰、先軫等一批賢臣良將,晉文公可以說是以「知人善任」成就功業的典型。

除此之外,理想中的將帥,還應具備許多特質。

如「博學多才」。無論古今中外,軍事家都以才學淵博為將帥成功的先決條件。

根據史書所載,舉凡歷史名將,皆畢生好學,甚至在兵馬倥傯、輾轉征戰的日子裡,仍手不釋卷;即使是功成名就後,仍以歷來名將的作戰經驗作為借鑑。

所以,淵博的知識是將帥們韜略的基礎、計謀的來源、克敵制勝的良策。如此,在戰爭中可針對不同的條件、不同的敵情、不同的地形,選用不同的戰法,以獲取勝利。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又如「有勇有謀」。一般人評論將帥,往往只著眼於勇敢,其實,勇敢對於將帥來說,只不過是應具備的各種條件之一。

將帥只單憑勇敢,必然輕率宣戰,若宣戰又不考慮利害,必使全軍陷入絕境。如僖公二十八年,楚國的主帥子玉以「願以間執讒慝之口」,主動請戰;在面對強大的晉軍時,又措辭傲慢地挑釁說出「請與君之士戲」等話語。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勇無謀、驕傲輕敵的楚將。將帥輕敵,必然缺乏謀略;驕傲無謀,必然粗疏隨便。

「城濮之戰」中的子玉,是一個有勇無謀的將帥。因為輕狂無禮,所以不能正確地估計形勢和敵我力量的對比,更不能清楚地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失敗就是必然了。

「城濮之戰」示意圖

所以說,將帥應同時具備智謀和勇敢兩種特質。如晉、齊「鞍之戰」的晉將解張展現出頑強的意志和英勇的氣概,終於擊潰齊軍、取得勝利,就是最好的例子。

又如宣公六年赤狄攻伐晉國,晉國用荀林父之謀,讓赤狄暫時占領晉國的懷地和邢丘,危害百姓,待其惡貫滿盈之時,再一舉殲滅——宣公十五年,荀林父領兵在曲梁滅了赤狄。

執掌晉國大權的荀林父,採取謀定而後動的行動來消耗敵人,達到使敵勞民的長遠戰略,而獲致最後的勝利,並因此得到「敵臣千家」,及千戶奴僕所耕的土地。可見,將帥的有勇有謀,實關係著全軍的勝敗與國家的存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xyf9nQBd8y1i3sJCQL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