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作為二戰中德軍東線主要作戰將領之一,他在蘇德戰爭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受他的影響,德軍在法國戰役中成功繞過馬其諾防線橫穿阿登森林,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中德軍重新奪回了戰場主動權等等。由於曼施坦因是參謀出身,擅長出謀劃策,又在戰場上親歷了幾大戰役,因此他在戰後回憶錄中將蘇德戰爭中德軍的表現,比如為技術戰勝重量,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發起蘇德戰爭,德軍依靠的是投機取巧的手段,並非看似強大的軍事實力
曼施坦因之所以說技術戰勝重量,說的是戰爭起因需要一系列籌劃和準備。德國發動二戰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早在第三帝國上台之前,英法的一系列妥協和慫恿政策,就為德國軍事崛起開了綠燈。可以說,是英法幫助第三帝國打開了二戰的大門,又是前蘇聯幫德國往前推了一步,最終惹火燒身。
第一,兼并奧地利,德國試探性地吃到了二戰定心丸。本身在一戰後,英法給德國制定了崛起限制,但隨著英法內部矛盾和德國民眾的情緒推動,使英法失去了對德國的控制能力。而德國兼并奧地利並不斷增強軍事實力,卻向前邁出了戰爭的第一步。從這個角度講,德國兼并奧地利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同時也應該是二戰的開始。
第二,德國閃擊波蘭,這是蘇德和平條約的產物。1939年是歐洲風雲變幻的一年,德意日軸心國陣線已經形成,英法蘇妄圖結成同盟失敗,客觀上英法又想德國禍水東移,本是對手的德國居然跟蘇聯達成互不侵犯條約,還堂而皇之地瓜分了波蘭,這不僅是德國使用投機手段取得的勝利,也是德國給蘇聯投下的煙幕彈。
第三,蘇德戰爭前,英法放棄了一次制止戰爭的機會。德國閃擊波蘭以後,一度曾與英法接觸要言和不戰,但被英法拒絕了。雖然英法早就看出德國是在拖延時間,卻並沒想過減少事態擴大的辦法,客觀上也為德國東進創造了條件。
從上述情況看,德國與英法講和的目的,仍然是為東進作準備,避免兩線作戰。從這個角度講,說明德國並沒完全做好發動蘇德戰爭的準備,起碼在兵員數量上沒有達到戰爭需要的標準,如果沒有僕從國的補充,德軍三面進攻蘇聯就會大打折扣。
其次,閃擊蘇聯成功,德軍依靠的是技術和戰術的先進,並非蘇軍實力不濟
曼施坦因之所以說技術戰勝重量,並不是說德軍憑裝甲優勢就能打敗蘇軍。巴巴羅薩計劃是根據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和閃擊法國的黃色計劃,來進一步完善和補充的。它的成功之處並不在於德軍裝甲打擊力量有多厲害,而是德軍使用的是古德里安創建的空中和地面閃擊戰術。
第一,德軍有閃擊戰理論支撐。實際上,德軍在一戰後的坦克發展水平並不強於其它國家,但德軍在一戰後保留了一大批軍官骨幹,而且還有一大批象古德里安那樣對戰爭有著狂熱追求的人,他的閃擊理論與元首的擴張野心一拍即合,很快就成為了德軍發動閃擊戰的推手。
第二,德軍的戰術和單兵素質支撐。人們一直疑問,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的邊境兵力並不在少數,為什麼那麼不經打?實際上,這是蘇軍還不掌握德軍閃電戰的威脅。當德軍利用空中和炮火準備以後,坦克集群一馬當先沖向蘇軍陣地,蘇軍士兵卻還在用傳統的步兵抵抗戰術迎敵,無異於雞蛋碰石頭。而且,德軍的士兵是經過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過來的老兵,不象蘇軍士兵,大都還沒經過戰爭洗禮,缺乏戰鬥經驗可想而知。
第三,德軍有一大批能打會戰的將領。翻開二戰的大將名冊,德軍在二戰中湧現了一大批優秀指揮員,曼施坦因能打會謀,隆美爾沙漠以少勝多,還有莫德爾那樣的防禦專家,古德里安那樣的精通裝甲打擊,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將領與蘇軍的指揮員相比,都有不同特點,最關鍵的他們都有一套適合自己獨到的戰術打法。
從這點看,曼施坦因也幫蘇軍總結出了他們在戰爭初期失利的原因,使用人海戰術,指揮教條以及步坦協同上出現對閃擊戰不適應的問題。
再次,蘇德戰爭失敗,德軍輸在綜合實力和後援不足上,並非戰術出了問題
曼施坦因之所以說技術戰勝重量,還在於巴巴羅薩計劃考慮的不周。曼施坦因將《失去的回憶》作為二戰回憶錄的書名,說明他對戰爭還是心存幻想,仍然認為德軍敗得不甘心。
第一,德軍敗在計劃失算上。德國閃擊蘇聯原計劃是1941年5月份動手,結果由於墨索里尼在西線被困,德軍不得不推遲巴巴羅薩計劃,從而耽誤了一個月的時間。而這一個月不僅為莫斯科戰役失利埋下了伏筆,也影響了整個蘇德戰爭的進程。有人認為,德軍在莫斯科的失利要算在不該發動基輔戰役上,實際上,在戰爭打響前推遲的這一個月才是走錯的第一步。
第二,德軍敗在對蘇聯國情掌握不全面上。在德國閃擊波蘭以後,德軍偵察機先後對蘇聯進行過成百上千次的偵察,也為德國閃擊蘇聯提供了大量的幫助,尤其是戰爭開始,蘇軍西部邊境的幾十個機場和1200架戰機盡數被毀。但是,德軍卻忽視了蘇聯的複雜地形和交通網,並不適合德軍展開大規模的閃擊戰,不僅蘇聯的鐵路軌距與西歐不相符,蘇聯的溝河湖汊沼澤也給德軍裝甲行動帶來諸多麻煩。
第三,德軍敗在後勤保障困難上。巴巴羅薩計劃成功之處來源於德軍的裝甲突擊和快速打擊,但這個成功的前提要有足夠的燃料和後勤補給。就整個戰局來說,德軍由於三路大軍齊頭並進,還需要有足夠的兵員和作戰物資補充,客觀上給後勤保障出了個大難題。由於德軍將巴巴羅薩計劃預設的完成時限為半年,士兵連冬裝都沒帶,這個計劃本身就出現了重大失誤。
結論:曼施坦因在戰後對蘇德戰爭的評價,恰恰說明發動一場戰爭,並非人多就能打贏,關鍵有個周密的計劃和技術,一個好的作戰計劃勝過千軍萬馬。而蘇軍也是在戰爭初期受到重創後,史達林和朱可夫才從莫斯科戰役中找到感覺,在隨後的大縱深戰術中破解了德軍的閃擊戰,從而打破了德軍的包圍戰,為蘇德戰爭勝利找到了一條成功的道路。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失去的勝利》
精彩推薦:二戰基輔戰役,為何雙方將領不打統帥要戰,不打可惜丟掉捨不得
同樣防禦作戰,為何朱可夫的進攻防禦比莫德爾的撤退防禦損失大?
二戰奧廖爾戰役,蘇軍3個方面軍圍攻莫德爾,為何被他順利逃脫
決戰史達林格勒,相比德軍強大集團,蘇軍62集團軍為何能挺到勝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tgyQXgBDlXMa8eqTH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