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齊全(本篇不但是四診基礎,也是四診精華!!!)

望 診

  中醫望診,主要是對病人從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態以及排出物觀察,診斷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望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望 神

  中醫認為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體現,形神兼備是一個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過目光神態、面部表情、形體動作、語言氣息、反應能力等表現出來。望神要分清得神與失神、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靈活、明亮有神、語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調均、肌肉潤澤、大小便控制自如。說明病人臟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會預後良好。

 2. 失神:病人目光遲鈍、無光彩、瞳仁呆滯、面色晦暗、呼吸異常、肌肉消損、反應遲鈍、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說明病人臟腑功能衰敗,病情重,預後不良。

  3. 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轉好,顴紅、兩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滯不靈活,食慾增加。這是垂危病人將要死亡的表現。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紅潤光澤,表現人體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於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膚發生異常變化,稱為「病色」,病色一般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

  1.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證、小兒驚風和肝病。表明經脈瘀阻、氣血不通。

  2.紅赤:主熱證。是血液充盈於皮膚脈絡的表現。當人體熱盛時,血液運行加快,面紅赤。滿面通紅者屬實熱證,慢性病中出現兩顴嫩紅,常有低熱、自己感覺發熱則屬虛熱證。久病病人,面色蒼白時紅時消,屬真寒假熱危重證。

  3.黃色:主濕證、虛證。面色淡黃無光澤是脾胃氣虛,氣血不足所致。面色黃如桔皮,眼白髮黃為濕證。面色黃而消瘦者,多見於胃病虛熱;黃而色淡者屬胃病虛寒。

  4.白色:主虛寒證、血虛證。虛寒證面色白而浮腫。血虛證面白而消瘦。這是由於氣血不足不能養榮機體的表現。面色突然蒼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陽氣虛脫,或失血過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點常見於腸道寄生蟲的病人。

  5.黑色:主腎虛證、寒證、痛證、瘀血證、水飲證。寒證、痛證、瘀血證由於腎陽虛衰,水飲不化,血行不暢,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圍發黑為痰飲證。

望形態

  形是形體,態是姿態。通過望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可知內臟、氣血陰陽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預後。

1

望形體

  1)強:身體強壯,皮膚潤澤、肌肉結實、身強力壯、胸廓寬厚、骨骼粗大等均為氣血旺盛,抗病能力強不易生病,病則易愈。

  2)弱:身體瘦弱,皮膚枯燥、肌肉瘦削,瘦弱無力,胸廓狹窄,骨胳細小等均為氣血不足,抗病能力低,容易生病,病則難愈。

  3)胖:肥胖並非健壯。體型特點為頭圓形、頸短粗、肩寬平、胸寬短圓、腹大、身體偏矮,多後仰。胖而能食,形盛有餘;胖而食少,肌肉鬆弛,精神不振,多為脾胃虛。胖人形肥氣虛,水濕難以循行,所以濕多,若郁滯生痰,則易患中風證。

  4)瘦:是消瘦,體形特點為頭長頸細、肩窄、胸窄平坦、腹部瘦癟、身體偏高、多前屈,由於消瘦者體瘦血少,陰虛則火亢易傷肺,瘦人多勞嗽。

2

望姿態

望姿態:望形體的動靜姿態可判斷疾病,從不同的動態可反映不同疾病。

  1)行走姿態:行走時身體前傾,以手護腹多為腹痛;以手護腰、彎腰曲背,多為腰腿病;行時身體搖擺不定是筋骨受損;行時突然止步不前,以手護心為心痛。

  2)坐姿:坐而仰首,為痰盛的肺實證;坐而俯首,氣短懶言,多為肺虛或腎氣不足,坐時常以手抱頭為頭痛。

  3)臥姿:臥時身重不能轉側,喜加衣被者,多為虛證、寒證。坐臥不安煩躁,多為腹滿脹痛。

  4)站姿:站立不穩,多為眩暈,氣血並走於上。不耐久站,屬氣血陰虛。站立時雙手護心或腹,多為心、腹痛。

望 舌

  望舌是通過察看舌質和舌態的形態、色澤、潤燥等方面的變化測知病情變化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診法,在中醫診斷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常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舌質(舌體)柔軟、活動自如、舌色淡紅。

  1)望舌質:從舌質外觀,測知臟腑病變。一般以舌尖診心肺的病變,中診脾胃的病變,舌的兩邊診肝膽病變,舌根診腎的病變。

  舌色:主要分淡紅、淡白、紅絳、青紫四種。

  淡紅舌:舌質顏色淡紅潤澤白中透紅。其形成是由於心血充足,陽氣旺盛為健康人之舌色。

  淡白舌:舌色較淡紅舌質淺,紅色較少而白色偏多。一般為氣血虧損。

  紅絳舌:舌色較淡紅舌質紅。鮮紅色者稱為紅舌;深紅色者稱為絳舌。多為熱證。舌尖紅者為心火太盛;舌邊紅者為肝膽火盛;舌中紅者,為胃火太盛。

  青紫舌:全舌呈均勻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見青紫色斑塊、瘀點為青紫舌。一是熱毒太盛,二是陰寒內盛,氣血不暢。多為熱證、寒證、瘀血證。舌絳紫而深,乾枯少津液,多為熱毒太盛。舌淡紫而潤,多為陰寒內盛。舌色暗紫,舌青紫為血瘀較重;局部舌紫斑、瘀點為血瘀較輕。

  2)望舌形:舌形多指舌的形狀。正常舌體大小適中。異常舌分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紋舌、芒刺舌、齒痕舌。

  老舌:舌質紋理粗糙、為蒼老舌,熱盛主實證。

  嬌嫩舌:紋理細緻,多為氣血運行不暢,內有水濕,多為虛證。

  胖大舌:舌體較正常舌大,舌肌鬆弛,稱胖大舌。胖大舌是由於脾腎陽虛所致,主水腫、痰飲。

  腫脹舌:舌體腫大,舌肌呈現脹大狀,甚者不能閉口,不能縮回,稱腫脹舌。多因心脾熱盛,或酒毒上攻中毒。多為實證。鮮紅腫脹,為心脾熱盛,舌青紫而腫脹,為酒毒攻心。

  瘦薄舌:舌體較正常舌小而瘦薄者,稱瘦薄舌。多見陰血耗傷、脾虛精虧、舌肌萎縮、舌體瘦薄,主陰虛血虧虛證。

  裂紋舌:舌面有明顯的裂痕、可呈現人、一、川字等不同形狀。由精血虧虛所致,主血虛證(先天裂紋舌者除外)。

  芒刺舌:舌體上有紅色顆粒突起像刺,摸時感覺刺手,主邪熱太盛,舌邊芒刺為肝膽熱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腸熱盛。

  齒痕舌:舌體邊緣有壓迫痕跡,為齒痕舌。舌體腫大,出現齒痕。主脾陽虛衰,水濕內停。

  3)望舌態:正常舌,舌體活動靈敏,伸縮自如。病理舌態有強硬、震顫、歪斜等重病的變化。

  強硬舌:舌質紅而強硬,多見於中風先兆,多因外感邪熱,內傷痰濕內阻心竅,肝風夾痰上擾神志。

  震顫舌:舌體不停顫動。多為肝病,舌質淡白而顫動者為血虛,舌紅絳而顫動者為熱極生風。

  歪斜舌:舌體不正,伸舌時偏斜於一側。多為中風或中風先兆。

  短縮舌:舌體緊縮不能伸長,甚則不能抵齒。(天生舌短者除外)舌紅絳而短縮者,屬熱病,多為昏迷病人。

  吐弄舌:舌體反覆地伸出口外,其中伸出時間較長,慢慢收回的為吐舌,稍微伸出立即收回,上下左右舐弄者為弄舌。多為小兒智力發育不良。

  4)望舌苔:主要觀察舌苔的薄厚、潤燥、腐膩、剝落苔等的變化。

  薄厚苔:透過舌苔能見舌體為薄苔。透過舌苔不見舌體為厚苔。薄苔為疾病初起,厚苔為病情較重。

  潤燥苔:舌苔濕潤適度為正常苔,苔干、粗糙為燥苔。苔的潤燥程度表示體內津液的盈虧情況。若舌紅絳而苔潤為熱盛,舌紅而苔燥為濕阻遏制陽氣。

  腐膩苔:苔質疏鬆,顆粒較大,舌邊、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樣為腐苔。苔質細密顆粒細膩。觀察苔的腐膩可知陽氣與內濕的程度。腐苔多為食積胃腸或痰濁。膩苔因陽氣被遏阻,多見於濕濁、或痰飲證。

  剝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剝落,胃氣或胃陰受損。若舌苔驟然退去,光潔如鏡者為光剝苔,是胃陰胃氣俱損的危重現象。

  5)苔色: 苔的顏色分為白苔、黃苔、灰黑苔等的變化。

  白苔:多主表證、寒證。苔薄白而干,舌尖紅者為燥熱肺火盛。厚白苔主痰濕。

  黃苔:多為熱證,從黃的程度辨別熱的的輕重。

  灰黑苔:苔色為淺黑色是灰苔,深者為黑苔。灰黑苔多為里熱重證,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潤為陽虛寒、痰濕內阻,苔色灰黑而干為里熱證。

聞 診

  聞診即通過聽聲音和嗅病氣測知病況,聞的內容具體來講,可以分為聲音、語言、呼吸、嘔吐、腸鳴和病氣等。

聲 音

  正常的聲音自然、音調和諧、語言表達清楚。

  病變聲音:

  嘶啞:包括聲嘶和失音,聲嘶是嗓子乾澀發音困難,失音是完全不能發音。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寒熱相交傷肺所致。

  鼾聲:如昏睡不醒,鼾聲不斷多因神志昏迷,氣道不利。多見熱入心包,或中風入髒之危證。

  呻吟:身有痛處或脹滿時,口中發出哼哼聲。多為頭痛、胸痛、腹痛、齒痛。

  噴嚏:噴嚏是由肺氣上沖所致,外感風寒多見此證。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噴嚏者,為病癒之兆。

語 言

  心主神明,心病則語言錯亂。

  語言蹇澀:說話不流利、含糊不清、緩慢、詞不達意,多見於中風後遺症或熱病後期。

  譫語:神志不清、語無倫次多為實證。

  鄭聲:神志不清、語言重複、語言不連續、聲音低弱多為虛證。

  獨語:自言自語、喃喃不休多見於急性熱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虧虛。

  錯語:病人語言顛倒、錯亂,自知說錯不能自主,多為心氣不足。

  狂言:聲嘶力竭、語言快、聲音高、罵人或狂言,多見於痰火擾心的狂證。

呼 吸

  呼吸與肺腎等臟器有關,通過呼吸變化可推測臟腑的虛實。

  喘: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臥。喘分虛實。實喘發作急,一般為形體壯實,脈實有力,多屬肺有實熱,痰飲內停。虛喘發病緩慢,吸少呼多,一般為形體虛弱者脈虛無力,屬肺腎虛損。

  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鳴似哨聲,反覆發作。多因痰飲又外感風寒所致。久居寒濕地區,或食過多酸咸生冷也可誘發哮。臨床上哮與喘常同時出現。

  短氣:呼吸氣急而短、氣短而渴、四肢關節痛屬實證;氣短無力、小便不利,則屬虛證。

  咳嗽:咳嗽發生與肺臟關係密切。

  咳聲重濁: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風寒。

  咳有痰聲:痰多易咳出,多為寒咳,因痰濕阻肺,肺失宣降。

  咳聲如犬吠:聲如犬吠伴有音啞,多為白喉證。

  陣發性咳嗽:咳聲不斷,甚則咳血。稱為頓咳、百日咳。

嘔 吐

  胃中飲食物、痰、水液衝出口的一種表現。

  嘔吐聲音微弱,吐勢緩慢,吐物以清痰水:多為虛證、寒證。

  嘔吐聲音宏大,吐物痰粘黃,或酸苦:多屬實證。

  嘔吐酸腐:多因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食滯胃中所致。

腸 鳴

  腸鳴:腹中鳴響。可憑藉聲音辨別病位和病情。腸鳴胃部如囊中水,振動有聲,行走時以手按之,為痰飲阻滯。

  腸鳴在腹部:得溫得食則減,受寒或飢餓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過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腸氣機不和所致。

嗅病氣

  嗅病氣可分為身體氣與室內氣兩種。

  病體之氣:

  口氣:正常人說話時不會發出臭氣,口臭為消化不良、齲齒、口腔不潔。酸臭氣為內有食積,腐臭氣多為潰腐瘡瘍。

  身臭:身發腐臭氣,可考慮有瘡瘍。

  病室之氣:病室有血腥臭,多為失血症;尿臊氣為水腫病晚期;爛蘋果樣氣為糖尿病;均為危重病證候。

問 診

  問診是對病人或陪診者進行系統而有目的的詢問。包括病人的體質、生活習慣、起病原因、發病及治療經過、現在的症狀及過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體來講,可以包括問寒熱、問汗、問疼痛、問睡眠、問飲食口味、問二便等。

問寒熱

  寒熱的產生,主要決定於病邪的性質和機體的陰陽盛衰,是機體正邪相交的表現。

  但寒不熱:病人感覺寒冷,而不發熱。屬於陽氣不足的虛寒證。

  但熱不寒:病人發熱,不感覺冷或反而怕熱,為里熱症。若高熱伴見口渴喜冷飲,出汗、大便秘結為實熱證。

  若午後低熱,伴有手足心發熱,夜間出汗,兩顴發紅者為里虛熱證。

  惡寒發熱:病人自覺怕冷而體溫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熱往來:寒與熱交替出現。寒熱往來定時者,為瘧疾。寒熱往來不定時者,伴兩脅脹痛、口苦為肝膽病。

問 汗

  汗出與陽氣盛衰、津液盈虧相關。

  無汗:外感病寒邪,發熱、怕寒、頭痛無汗者為表實證。

  出汗:外感風邪,發熱、怕風汗出者,為表虛證。

  自汗:白天稍活動即出汗,常伴疲勞乏力、氣短畏寒,陽氣虛損所致,多為內傷病。

  盜汗:指夜間睡著後出汗,伴有發熱、顴紅、心煩、失眠多夢、口乾舌燥,為陰虛內熱所致,為內傷病。

問疼痛

  詢問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以觀察病情。

  頭痛:突然頭痛,痛無休止、伴有怕寒發熱,多為外感實證。頭痛時發時止,有脹痛勞累後加重,或伴有眩暈者,多為內傷虛症。

  胸痛:肺熱之胸痛以一側為多,發熱咳嗽、痰黃而稠;胸痹證之胸前心區有重壓感,或刺痛,反覆發作,伴有心悸氣短;

  肝膽病疼痛表現為兩脅脹痛不適;

  胃病疼痛表現為胃脘脹滿疼痛,伴有噯氣吐酸水。

問睡眠

  失眠:入睡難或睡中易醒,醒後難以入睡或易驚醒,或徹夜不眠。多為陰血不足,心失所養。常伴有心悸、多夢、耳鳴、潮熱等症。如痰火食積內憂失眠,常伴有面紅、氣短、口渴、胃部不適等症。

  嗜睡:睡意很濃,經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體虛者多屬心腎陽虛;肥胖者多伴有腹脹、痰多,為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所致。

問飲食口味

  包括了解飲水多少,喜冷喜熱,食慾與食量,口中異常味覺等方面。

  口渴多飲:口渴多飲多為津液已傷,多見於熱證、燥證,或汗、吐、下利太過。如渴喜冷飲,是里熱傷津。尿多身瘦為糖尿病。

  口不渴與渴不多飲:口不渴,不欲飲水多屬寒證。口渴喜飲,飲水即吐多屬水濕內停於胃。口渴不多飲,且喜熱飲多屬濕證或虛寒證,且喜冷飲者為屬濕熱證。

  不欲進食與厭食:不想進食或食之無味,食慾低下,為不欲進食。如新病多為傷食或外感發熱。久病不欲食則是脾胃虛弱。若厭惡食物,多見於食滯內停,或肝脾濕熱,。

  多食與偏食:多食易飢,多因胃火盛,胃熱則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為脾胃之氣將絕的徵象。偏食生米、泥土異物等是蟲積。

  口味:口苦為肝膽有熱,口酸有腐味為胃腸積滯,口臭為胃火盛,口淡為胃有濕、或虛證,口甜為脾有濕熱,口咸為腎虛。

問二便

  了解大、小便的性狀、顏色、氣味、時間、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數,排便、排尿感覺等。

  便次異常:排便困難,多日不便,稱為便秘。熱盛傷津者為熱秘,陰寒內結者為冷秘,氣機阻滯者為氣秘,氣虛無力為虛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樣,便次增多為泄瀉。大便稀薄不成形為溏泄,多為脾失健運。腹痛泄瀉在黎明者為五更泄,多為腎陽虛。腹痛泄瀉,瀉後痛減為傷食泄瀉。

  便質異常:排便時肛門有灼熱感、下墮感為脾虛氣陷。排便不爽為肝鬱。便泄不爽有未消化食物,瀉後腹痛減多為傷食。若便黃粘滯不爽多為濕熱結於大腸。腹痛窘迫,時時欲瀉多因濕熱內阻,腸道氣滯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狀。大便不能自控,多因腎陽虛衰。

  尿量異常:尿量增多為虛寒。尿量減少由於熱盛、汗多傷津,或因吐瀉損傷津液所致。

  尿次異常:小便次數增多,尿短赤急迫而數,多為濕熱。久病尿清長而頻數、夜間尿次增多,屬腎陽虛。小便不暢,點滴而出,小便不通一般為濕熱或瘀血、砂石阻塞所致,屬實證,若因腎陽不足屬虛證。

  排尿感覺異常:排尿痛,急迫、灼熱感,多為濕熱下注膀胱所致。常見於淋病。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自主排尿為腎氣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屬危重證。

切 診

  切診是指醫生用手指觸按病人的動脈搏動,以探查脈象,從而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

  切脈的部位可分為遍診法、三部診法、寸口診法三種,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診法和腹診。寸口位於兩手腕後橈動脈搏起動處,分為寸、關、尺三部。掌後高骨處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寸口脈可分候臟腑之氣,左寸候心,小腸;左關候肝、膽;左尺候腎、膀胱;右寸候肺,右關候脾、胃;右尺候腎。

  切脈應注意時間、姿勢、指法。時間應選在清晨病人未活動時,若病人活動,應休息15分鐘左右再進行脈診。病人可坐位或臥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與心臟接近於同一水平。切診時,三指要同時切脈,用力要平衡,由輕到重,分為浮取、中取、沉取三種指力。診脈時間應不少於1分鐘。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證由於外感病邪停留於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邪郁於里,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里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於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於陰虛、血虛證。又主濕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脘腹是人體的重要部位,臍上屬胃,臍下屬腸,大腹屬脾,臍腹屬腎,少腹屬肝。通過手指的觸摸、按壓可了解局部的冷熱、軟硬、脹滿、腫塊及壓痛等情況,有助於了解臟腑的病情。一般以觸摸、按壓虛里穴(心夾搏動處)診斷病況。

  虛損病證:跳動明顯,按之搏指。

  肺氣虛證:跳動散漫而數

  肝氣鬱滯:兩脅脹痛,痛處按此連彼。

  肝虛:脅痛喜按,脅下按之空虛無力。

  瘀血:脅下腫塊,刺痛拒按,痛處不移。

  肝癌:脅下腫塊,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則應警惕肝癌。

  肝氣犯胃:胃部脹痛,按之旁及兩脅。

  胃寒:胃痛驟烈,疼痛拒按,發冷怯寒。

  氣虛:胃腹痛經久不愈,按之痛緩或痛止。

  虛: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軟無力。

  實:腹痛脹滿拒按,按腹充實,叩之聲音重濁,或按之有包塊不移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AdQqG4BMH2_cNUgi2yG.html


高速公路免費

20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