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中醫的魂魄,如果中藥的有效成分消失或減少,毫無疑問影響到治療效果,進而影響到民眾對中醫的信心。有專家甚至發出「中醫將亡於中藥」的警示。
「變重」的中藥
「你怎麼跑這裡上班了?」惠州一家門診里,黃秋怡瞪大眼睛,不敢相信。黃秋怡對面的老人,則笑眯眯地取下眼鏡,說「退休了,總還是要干點事,這裡沒有醫院那麼忙」。
老人叫黃桂英,退休前,是惠州市第二婦幼保健院的主治中醫師。以黃桂英開的藥方為例,附件炎、不孕不育、盆腔炎等,10年前,一個療程開6劑藥,3個療程就好了。但現在,一個療程需要將劑量增加到10劑藥,但效果還是沒以前好。這讓她有些失望,「我給患者開的藥,越來越重了,但效果沒有過去那麼明顯」。
對中西醫之爭,黃桂英一直比較平和,沒有因隸屬某個學派而變得偏激。在大學時候,她學習的專業知識中,60%是中醫,40%是西醫。「哪個好用就用哪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黃桂英說,她沒有門戶之見,在4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黃桂英認為,有些急性病主要還得靠西醫,但肺炎、腸胃炎等,用中藥調理,更容易起效果,「
比如有的兒童支氣管炎,用西藥,怎麼打針都打不好,中藥調理就很快好了」。再比如孕婦感冒、咳嗽,西醫是不敢用藥的,通常西醫就推薦孕婦到中醫那兒看病,因為怕西藥副作用,傷胎兒。當然,也有中醫起不到什麼效果的。比如陰道炎,中藥起不到什麼效果,平時即便病人來要求開中藥,黃桂英還是建議患者用西藥。
在黃桂英的觀念中,中西醫各有長處,但對於中醫的現狀,她感受最深的還是,「很多中藥的藥效沒有過去那麼奏效了,似乎出了點問題」。
消失的「藥魂」
黃桂英不是專門研究中藥的,但臨床的這些體驗給了她很大觸動。中藥究竟怎麼了?事實上,在中醫學界,很多學者也注意到這種現象。有專家甚至發出「中醫將亡於中藥」的警示。
中藥是中醫的魂魄,如果中藥的有效成分消失或減少,毫無疑問影響到治療效果,進而影響到民眾對中醫的信心。
楊開元是梅州人,從事中醫藥研究40多年。退休前,他是嘉應學院醫學院中醫藥研究所所長。對中藥的歷史和現狀,楊開元有深刻的認知。他告訴記者,「中藥里的有效成分是治病的物質基礎」。因此,要找回中醫的靈魂,中藥里的有效成分至關重要。
中藥不是無效,只是中藥質量令人捉急!!
醫術高明,沒有好的中藥,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療!
「醫靠藥助」
影
響
因
素
究竟什麼在影響中藥的有效成分?從中藥的種植、採收、加工(炮製、乾燥)到貯藏等環節,楊開元向記者講述了各個環節的重要作用。
1
道地產地
中藥種植首先和產地有關,中藥是很講究藥材的道地。一些藥典里,有的中藥甚至明晰到是哪個地方的藥物,比如雲南、廣西的田七,蒙古的「黃芪」等。
因為藥效和種植的土壤、氣候等環境,密切相關。在中藥界流行的「涼利之藥生濕地,破積之藥產高峰」說法,強調的也是這種關係。
此外,除一些耐寒的植物外,藥材種植的朝向,也有講究,即坐西北向東南。假如「向西北」,則容易受西北風影響,藥材易霜凍死掉。如砂仁,本來3年才能結果,如果受風向影響凍死,存活一兩年死掉了,也就談不上結果了。此外,其他一些藥物,因未到採收年限就死掉,即便採收上市,藥效也很差。
2
採取時間
採收方面,比如田七,正常是3~5年才適合採收,但受供求關係以及市場行情波動等影響,有的兩年就採收了,這自然影響到植物里的有效成分。植物的花、葉、枝、根等採收,藥效和在哪個季節採收有很大關係。楊開元用一首《採藥歌》形象地勾勒了起來:採藥識季節,春夏與秋冬。春生葉奏效,夏聚花枝中。秋收頭獨勝,冬藏根有功。
3
炮製加工
加工環節,也很重要,因為涉及到藥效安全和療效提高。
加工環節主要指藥物的乾燥或炮製。楊開元說,乾燥方法有晾乾、烘乾和焙乾。具有芳香的揮發性藥材,要求晾乾,如薄荷、藿香、魚腥草等;烘乾的,主要是含有維生素的苷類藥物,且要求90度烘乾;焙乾,主要是動物類的中藥材,通過隔墊板等進行熱傳遞的方式焙乾。
現實生活中,有些家庭在進行中藥炮製時,為圖便利而影響藥效發揮。如,原本要求分兩次熬制,最後才把第一道和第二道熬好的中藥混起來,分成早、晚各喝一次。但有的圖方便,第一道熬了就喝完,第二道再熬再喝完。楊開元說,調著喝是為了讓每次喝的藥效是穩定、均衡的,因為喝第一道比較濃,第二道很淡,最終影響到治療效果。中醫在這方面,很講究。
4
藥材貯藏
貯藏也是保持藥效的關鍵。楊開元說,貯藏要注意做好「四防」:一防霉變。霉變是直接影響藥效的主要因素,俗稱「霉藥不治病」。二防蟲蛀。三防變色。因為色變則質變,比如黨參本身是白色的,變成深藍或黑色,就變質了。比如黃芩,原本黃色,變成綠色就氧化了,藥物也隨之失效。四是防走油。這主要介於種子類,比如棗仁、柏子仁,一旦走油就失效了。
當下現實是:中藥材的種植,以分散農戶為主,種植過程中,農藥超標、殘留等情況突出。農民市場跟風有餘,對行情判斷不足,無論是抗自然的風險,還是抗市場的風險都比較弱。對種植、採收、加工、貯藏等環節,並沒有規範運作。
為解決這些問題,2002年起,國家制定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AP),從基地選定、品種栽培、採收加工、質量標準等方面做出了要求。目前,中藥材GAP在甘肅、貴州等主要中藥材基地,也建了不少基地,但效果並不是很理想。
比「藥魂」更重要
廣州某三甲醫院藥劑科主任張源告訴記者,召回「藥魂」固然重要,但比「藥魂」更重要的是召回話語權、解釋權。在張源看來,這麼多年中醫理論的創新,一直停滯不前,中醫基本上是吃老本。「目前很缺乏孫思邈、張仲景這樣的大師在引領時代。」
張源認為,中西醫之爭的背後,根源在於中醫不能像西醫那樣去解釋——比如,藥物成分、結構以及有無毒性、副作用等。西藥講究的是「安全、有效、可控」,有明晰的質量標準。中藥通常講不清楚,沒有質量標準,也不利於中醫藥推廣。
一些已開發國家,即便中醫藥有不錯療效,但也沒被國外納入醫學範疇,而是納入保健範疇。這當然有現實困境,如黃芪,裡面含有黃酮、皂苷等很多成分。而中藥的一劑方子,裡面含有10多味中藥,其成分就更多了。儘管有的中醫也知道藥物里的「君臣佐使」關係,但沒法解釋:究竟是中藥里的什麼藥物或成分在起作用?起了什麼作用?如何起作用等等。
這樣,即便把病治好,因為講不清原因,中醫給人玄學的感覺。在國際社會上,當國家還沒有足夠強大的話語權時,中醫往往會被當成偽科學看待。
現在,很多中醫藥研究中心也在努力改變這種尷尬局面。
研究人員通過用現代醫學、生物學、化學的方法和技術手段,把中藥里的成分分解、提取出來,以便於把中藥的藥用內涵解釋清楚:是什麼在起作用,如何起作用?這符合當下西藥所主導和制定的規則。
用張源的話說,這就是「用西藥手段去玩中醫」。或許,這是一次超越和突破傳統束縛的機會,也是平息中西醫爭議的好時機。
(整理於《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