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萬病皆生於瘀。那麼,什麼是「瘀」呢?《說文》里講:「瘀,積血也。」——瘀,同「淤」,實際就是凝滯、鬱積的意思。
眾所周知,我們體內的氣血都是在不斷流通循環的,一旦人體虛弱免疫力下降,導致寒邪入侵聚集成瘀,那麼就會堵塞經絡血管,造成氣血不暢、機體運作下降。
輕者會引發身體局部紅腫、疼痛、出血等,重者則阻礙人體新陳代謝功能,誘發腫瘤甚至發生癌變。
漢代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提出:身體的瘀毒主要分為瘀血、水濕和食瘀三大類。
瘀血
容易誘發瘀血的兩個因素是:一是陽虛,陽虛生內寒,寒則血脈凝滯,血脈不通暢,發生血瘀。
二是氣滯,肝氣鬱結,氣不順暢,不能推動血行,進一步發生血瘀。
瘀血對人體的危害
1、瘀血在心,表現為胸悶、心前區刺痛,或痛引左臂內側、唇舌青紫;
2、瘀血在肺,表現為呼吸困難、胸痛胸悶、咳血或咳粉紅色泡沫樣痰;
3、瘀血在肝,表現為脅肋刺痛、久見腫塊,若兼有脈絡滯塞的情況,還會有腹部脈絡怒張、面色青黑等表現;
4、瘀血在胃腸,表現為胃脘處固定部位刺痛怕按、大便色黑如漆;
5、瘀血在子宮,表現為痛經、小腹刺痛怕按、經色紫暗有塊,或崩漏血下;
6、瘀血在腦,表現為頭痛、頭暈、痴呆、語言不清,或癲狂發作等。
如何自查
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舌紫暗或有瘀點;
形體羸瘦,吃不胖,還常感到餓;
婦女痛經、經閉、崩漏;
皮膚乾燥瘙癢、表面血絲明顯,大便顏色經常偏暗偏黑;
性格內郁,心情不快易煩,急躁健忘。
以上症狀出現2個或以上,證明瘀血較嚴重,需要活血祛瘀。可多食用菠菜、銀耳、香菇、黑木耳、桂皮、八角、茴香等食物,有理氣活血的作用。
日常需加強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代謝,同時注意調暢情緒,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不要內郁於心。
艾灸復溜、太沖、氣海、三陰交、膈俞、血海、合谷等穴,可以推動血液運行,改善瘀血問題。每晚睡覺前,還可以把雙掌搓熱,在以上穴位進行按摩揉搓,能夠更好地調理局部氣血。
水濕
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中醫認為脾屬土,土能克水,如果脾的功能失調,水液的代謝就會產生問題,這叫土不克水。
水濕可能會在體內聚積,從而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脾虛常常被認為是水濕產生的根源所在。
水濕對人體的危害
1、水濕在頭,表現為眩暈、脫髮、鼻炎、咽炎、中耳炎、三叉神經痛、牙齦炎、痤瘡;
2、水濕在胸,表現為冠心病、胸膜炎、心包炎、哮喘、肺水腫;
3、水濕在中焦,表現為慢性胃炎、腸炎;
4、水濕在下焦,表現為腎炎、膀胱炎、陽痿、早泄、不孕不育、盆腔炎;
5、在皮膚表面,表現為濕疹、蕁麻疹、疣;
6、在內臟里,表現為各種囊腫、癌症;在骨骼,表現為各種間盤突出、脊柱炎、風濕病。
如何自查
舌白淡胖嫩、舌邊有齒痕;
頭昏如裹,像是有什麼東西將頭纏裹住一樣;
口淡無味,沒食慾;
眼袋重,雙腿乏力、小腿肚發酸發脹;
沒精神,不想動、不想說話;
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或粘滯不爽。
以上症狀出現2個或以上,證明體內濕氣較重,需要補脾祛濕。
健脾祛濕的食物有薏米、冬瓜、山藥、紅棗、扁豆、鴨子等,適量多吃可溫補身體,讓濕氣隨大小便外排。
平時還要多進行跑步、健走、游泳、打籃球等「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通過出汗的方式加速濕氣排出體外,增加水分代謝。
艾灸關元、豐隆、解溪、中脘、脾俞、承山、陰陵泉等穴,可以振奮脾胃陽氣,祛除體內濕氣。
食瘀
現代生活節奏過快,人們為了便捷,經常會攝入洋快餐、方便麵等高油、高鹽食物。
加之工作社交難免應酬,大魚大肉、觥籌交錯已成為現代人的常態,有句俗話說得好:「病是吃出來的」,吃得過多過膩,我們的腸胃無力運化掉這麼多的食物,就容易造成食瘀。
食瘀對人體的危害
1、過量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者急性胃腸炎,出現便秘、腹痛、腹脹、噁心、嘔吐、腹瀉等;
2、反覆損傷腸胃會導致身體消瘦,體質下降,抗病能力減退;
3、日本科學家指出,吃得太飽會造成抑制細胞癌化因子的活動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幾率;
4、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病、癱瘓、老年痴呆等疾病,都與飲食無節制有密切關係。
如何自查
皮膚粗糙,臉泛油光或面有橫肉;
舌苔白且厚,伴有口臭、便秘、睡覺打鼾、屁多便臭等情況;
經常心煩心悸;
午後吃完飯就犯困;
大便黏膩,胃腹部脹滿。
以上症狀出現2個或以上,說明平時飲食無節制,需要規範飲食,調理腸胃。
古人說「食飲有節」,五味清淡可養五臟,因此建議每頓不要吃得過飽,日常飲食減少攝入高油脂食物,適量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穀類、豆類、水果、蔬菜及海藻等,能促進排便,預防便秘,山楂、紅薯、香菜、芹菜、白蘿蔔也對食瘀有效。
除控制飲食外,經常艾灸天樞、上巨虛、大腸俞、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可以消食導滯、健脾和胃、益氣壯陽。
多按摩腹部也能緩解腹脹、腹痛、胸悶不暢及胃腸道功能紊亂:
先從腹中央開始,用手掌順時針環轉摩腹,並由內逐漸向外環轉,做30~50次,再以逆時針方向由外向內環轉30~50次,重複兩三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