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有缺陷的父母有這樣3個特徵,他們很難養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2020-01-27     心理相先生


著名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父母是怎麼樣的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對於這句話無比認同。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父母本身的人格特質,才是養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的關鍵因素,而方法是其次的。

見過太多的父母,他們本身的人格中就有很多的問題,即使自己也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即使也能去「照著書」養自己的孩子,但還是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因為這樣的父母,從自己的原生家庭「攜帶」了很多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他們的人格是不健康的,甚至可以說是有缺陷的。比如,他們會有以下3個特徵。

1、喜歡責怪別人,或是抱怨別人

我經常會遇到一些來訪者,他們在跟我訴說的時候,話里話外會有意無意的傳遞出這樣的信息:都是因為他,事情才會這樣,都是因為他,我才會這樣痛苦,都是他導致的。

總結起來就是他們自己沒有辦法或者能力承擔責任,他們需要把事情的責任和情緒後果推卸給別人,因為他們在心理層面「不健全」,太虛弱,沒有能力承擔責任和後果。

那作為父母,最喜歡乾的一件事就是罵孩子,把糟糕的結果和自己糟糕的情緒推卸給孩子,比如,兩口子吵架,一方反過來罵孩子,說是因為孩子,是為了孩子。雙方情感不和,迫於道德壓力,又沒有勇氣離婚,說是因為孩子。說是因為孩子,卻幹著傷害孩子的事。

可想而知,這樣對孩子的影響將會是巨大的,一些人之所以之所以自卑,往往就是因為有類似這樣的經歷。

2、總是很壓抑,很能忍

老一輩的人,生活條件不好,一些人能之所以忍,因為對他們而言,忍也許是一種生存之道,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心理健康的問題就會日益凸顯。

並且對於一個孩子而言,身心健康,人際關係融洽會成為他們的核心競爭力,而毫無疑問,「忍」這種行為一定會影響心理健康,損害人際關係。

因為忍就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就說過,凡是壓抑的都會以更加醜陋的形式表現出來,忍一時或許可以風平浪靜,但是早晚會掀起波濤洶湧,傷害關係。

父母習慣忍,孩子就會習得忍。因為父母的忍會給孩子傳遞出,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是不好的,是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的,這會進一步演化為:真實的自己是不被喜歡的,只有偽裝的,屈從的自己才是安全的,受歡迎的。

3、沒有邊界意識,自己的關係沒有邊界,和孩子的關係亦是如此

在我們的文化里,「不分你我」往往會成為關係好的一個代名詞,但是殊不知這樣的關係往往是很容易出現問題的,就拿養育孩子這件事來說,父母沒有邊界,父母和孩子的邊界模糊,甚至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粘稠,往往就會使得孩子在心理上無法成長。

最典型的就是母子關係的粘稠,這種情況下就會形成媽寶男。除此之外,諮詢中我們遇到的親子關係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和孩子的邊界模糊,而這往往是父母對孩子的邊界過於入侵造成的。

比如,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凡是都替代孩子,這樣的孩子要麼就會變得反叛,凡事逆著父母的意願來,要麼就變得沒有自我選擇的能力,容易猶豫不決,後悔遲疑。

無論何時,我們要意識到一個問題,父母和孩子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也許母子關係是連在一起的,家庭關係是融合在一塊的,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分化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選擇,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任何阻擋這個過程的人和事註定就會成為問題的「導火索」。

也只有早日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給他空間和條件讓他的自我成長,他才會發展的好,他才不會遇到事情就去責怪別人,使得人際關係緊張,他才會有擔當;他才會不壓抑自己,使得自己開心、快樂;他才會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不至於將問題延續給下一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p7dBnAB3uTiws8Kha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