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小時候被窮養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自卑

2020-01-01     心理相先生


我的一個朋友,她今年三十多歲了,經濟狀況還可以,但是她從不捨得給自己花錢。她告訴我,給自己花錢,會不好意思,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罪疚感。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對於這種感受可能理解的更深,我的這位來訪在只不過是窮養下成長起來的一例,她表現出來的,自己能意識到的,也只是這一方面。

我見過太多的人,他們不敢選擇,不會有錢,不捨得花錢,低自尊,滿身怨氣等,無不跟他們小時候的窮養狀態密切相關。

不會選擇,不敢選擇

我經常給我的朋友講我的兩句心得體會,第一句是:凡有選擇,必有代價;第二句是:一個人生活的好不好,就看他能不能選擇,即他自由選擇的空間大不大。

一個窮養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是不會選擇,不敢選擇的,因為窮養往往是從小剝奪了孩子選擇能力的養育方式,選擇能力的形成來源於父母的愛與自由。

窮養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沒有錢,而是孩子缺乏愛與自由,愛是有條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你要聽話、懂事,不要有太多想法和慾望,不然你就不是個好孩子,該幹什麼你聽我的,你考出好成績,我就獎勵你,你要是考砸了,就別吃晚飯了。

這是我另一個來訪者的訴說,他小時候的成長過程就充滿了這樣的場景。於是在他的往後餘生里,不會選擇,不敢選擇成為了他的生命主旋律。

因為從小缺乏自我選擇的機會,他沒有習得一種能力,一種自我選擇,自我負責的能力,因為有條件的愛,他需要戰戰兢兢,他怕做錯,他怕選錯。

賺不了錢,花不了錢

前不久我寫過一篇文章,論述了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是怎麼樣反襯出他的心理狀況的,因為金錢是人性的試金石。

我們在上文中說了窮養最大的問題不是沒錢,而是孩子沒有愛與自由,但是不可否認窮養問題的暗線一定跟錢有關,一個人怎麼樣使用金錢,一個人對於金錢的態度,往往源自於他的原生家庭,而不是源自於他此時此刻的生活狀態。

我有一個來訪者,他的父母從小就叮囑他:不要和那些有錢的同學來往,他們的爸爸媽媽都是做生意的,都是無利不起早的「奸商」,只知道忽悠你。

我的另一個來訪者,她的媽媽從小就告訴她:要安貧樂道,不要有那麼多想法和慾望,只有那些不知足的人才每天才想著想那的。

站在他們父母的角度想,也許他們說的符合他們的認知,符合他們的成長環境,但是放在一個未來可期的孩子身上,放在21世紀的今天,一定會把孩子拉回他們的人生軌跡,喪失成長的可能性,讓孩子一生活在匱乏中。

我的這兩位來訪者,他們一個35歲,一個28歲,一個對商人嗤之以鼻,一個對金錢諱莫如深。他們對金錢的態度和看法,深入他們的潛意識,那樣的態度和看法,怎麼能讓他們獲得財富,正確的利用金錢呢?


骨子裡的自卑,低自尊

缺什麼,就可能被什麼傷害,匱乏什麼,就可能被什麼吸引。小時候缺愛的人,長大後總是在感情上受傷,總是感情不順,這樣的例子不僅存在於影視劇中,更彌散在現實生活中。

我有一個來訪者,只要別人對她稍微好一點,她就感覺自己需要「以身相許」。一束花,一頓晚餐,一件衣服,一次上下班的接送,都會讓她感動的熱淚盈眶。

有些人利用她的這種特質,滿足自己的小心思,有人人只是舉手之勞,但她卻記得很清楚,總是試圖回報對方。

只因為她自卑,她不相信自己會有更好的,她不相信她能有更好的,她敏感、缺乏安全感,她聽話,順從。

所以為人父母,永遠不要窮養孩子,因為會留給他們一生的匱乏感,會留給他們一生的自卑感,這一切,他們或許需要用一生去治癒。

最後我想說窮養並不是沒有錢的養育,而是評判孩子的需求不合理,打擊孩子的想法不該有,限制孩子的選擇,剝奪孩子的自由,以上種種或許並不需要錢,而是給予他愛與自由,愛與陪伴。

最便宜的也是最昂貴的,最容易給予的,往往也是最難獲取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計的中心思想就在此處,願你我都能細細品味,找到屬於自己的一計良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TtjY28BMH2_cNUgDJ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