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想靠自己,不願意麻煩別人,這樣的人小時候經歷過什麼?

2019-11-18     心理相先生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很多人會說,這樣的人獨立,是好事,如果單從社會道德角度的來說,這可以界定為是所謂的好事。

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好事」背後呈現的真相,往往並不那麼美好。

一個一切都想著靠自己,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也可能是他小時候伸出過很多次求助的雙手,可是是向媽媽要陪伴,也可能是向爸爸求「抱抱」。

只不過,他都沒有得償所願,並且在被別人拒絕之後,別人會告訴他你的需求是不合理的,這是不懂事的行為,那麼他就知道了。

不要去隨便麻煩別人,不要隨意向別人發出請求,原因有二:1、會被拒絕,被拒絕是痛苦的;2、會被評判,你有這個需求,顯得你不好,或者你不行。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他就逐漸變得只靠自己,不願意麻煩別人了。

一心只靠自己,不願意麻煩別人,這樣好嗎?

從客觀地現實層面來說,這已經不是一個單打獨鬥的社會,與他人協作,是完成自己工作的必要條件。其次從心理層面來說,如果我們總是不願意麻煩別人,我們就會切斷自己和別人的關聯,變成一個孤家寡人。

我有一個來訪者,他就是一個這樣的人,生活中,他內向、孤僻,不喜歡與人交際。他告訴我,他不願意麻煩別人,其實他是想讓別人也不要來打擾他。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到底有過怎麼樣的一個經歷呢?

有太多的被拒絕體驗,被壓抑到了潛意識

他說,記得小時候看見班裡的同學都有轉筆刀,可以削鉛筆,當時覺得那個東西特別好,回家之後,就想媽媽要,結果媽媽說,那也太不知足了,那都是「富人家」用的東西,咱們是窮人你怎麼樣都沒有一點自知之明。

還有一次,學校里要開家長會,因為他考得不好,父親怕沒面子,就拒絕參加,並且告訴他自己沒有臉去,和他一起丟人。結果學校老師在台上把他當作「典型」當眾批評了好幾分鐘。

當時的場景和感受至今讓他記憶猶深,可想而知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被當眾數落、批評,在心理上肯定會留下一個一道「深刻記憶」。

所以他下定決心,儘可能的靠自己做事情,一個人盡力做好,不麻煩別人,不給父母添麻煩。

其實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我們可以去想像,當你的父母、老師拒絕你的時候,你會有怎麼樣的感受,大多數情況下,你會認為是自己不好,是自己不被喜歡,是自己沒有讓他們滿意。

總之就是自己不行,或者自己不好,而這些都是非常打擊一個人的自我的,是自我不願意承認的,所以就會使勁的壓抑,將其壓抑到潛意識裡。

被壓抑到潛意識裡,表面上看似就消失了,實則不然,壓抑到潛意識就更加難以捉摸了,它只會以其他形式對一個人造成更大的影響。

不願意麻煩別人,潛意識裡是怕被拒絕

正如我們剛才論述的,被拒絕會產生一些列後果,比如拒絕之後,自我就會受到打擊,這樣的體驗肯定是痛苦的。

上面的案例中,那個來訪者在他很小的時候向父親、母親發出了若干需求的聲音,可是絕大多數需求,被拒絕,並且拒絕的同時,父母都會告訴他,你的這個需求是十分不合理的,你有這樣的需求,說明你是「不好的」,或者證明你是「不行的」。

那麼有了這樣的感受和經驗,他長大之後,還會向別人輕易發出請求嗎?當然不會了,因為在他的潛意識裡,這往往會造成自己更大的痛苦。

生命的意義在於自我的豐富,自我的豐富需要充盈的關係

可是一旦一個人選擇凡事自己獨自完成,就不會構建起豐富的關係來。只要我們不極端的思考和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哪些太懂事,獨立的人,他們的人際關係往往都不太好。

而哪些懂得依靠他人,讓他人體現自己價值的人反而能獲得一個好的人際關係,這也就是為什麼幫助別人,會使得自己體驗到成就感的原因。

而那些自己可以一個人完成,從不讓別人幫助的人。他們周圍的人體驗不到成就感,甚至對比之下,他們周圍的人會體驗到低價值感,於是別人就不會靠近這樣的人,就會疏遠這樣的人。

最終這樣的人就會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因為他們關於人性的理解都是根據童年時期的經歷,或者有限的人生經歷想像出來的,他們沒有在一個充盈的關係里去檢驗和豐富。

於是他們的自我就會封閉在這樣的想像中,越來越虛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9ZZhm4BMH2_cNUgVxy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