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為人父母,或者終將為人父母,強烈建議你看一下這篇文章

2019-12-17     心理相先生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也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完全不進行思考,照搬自己父輩養育模式的家長,有;隨心所欲,不加思考養育孩子的人,也有。但更多的,是在育兒道路上學習、迷茫、求而不得的父母。

如果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完全不思考,不學習,這當然是很可怕的,但是我們也許也需要同時問一問自己:學習育兒知識的目的是什麼?

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我想做一個更好的媽媽(爸爸)。這是一個很好的理由。但是正如科胡特所說: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加重要。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就這個答案繼續問一問自己:什麼算"更好"它的標準是什麼?這個訴求背後,有多少出於養育孩子的需要,有多少出於自身焦慮的需要?

先了解了我們自己,也許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養育孩子。

溫尼科特曾經提出過一個"足夠好的媽媽(good enough mother)"的概念,這幾乎是他最重要的概念,但是為了避免"歧義",曾奇峰將它翻譯成了"60分媽媽"。它的意思是:介於非常糟糕的媽媽(0分)和完美無缺的媽媽(100分)之間的媽媽。所以,雖然它的英文直譯是"足夠好",但本質上要表達的卻是:養育孩子,足夠好就可以了,完美的媽媽,也許是一場災難。

1. 太追求完美的媽媽,可能是一場災難

"完美"是一個聽上去很美好,但卻經常帶來災難的人格。在當今社會中,完美型人格或者具有完美型人格特質的媽媽,是潛心學習各種育兒知識的主力軍。

人格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有成長與否之區別。當"完美"特質應用於工作或者具體的事務性事情上時,追求完美的人,常常會比一般人更努力、更勤奮,事情的結果也常常顯得更加"完美"。在家庭事物中時,他們也常常是做家務的一把好手。一般來說,窗明几淨,井井有條的家居環境是起碼的標配。但唯獨將這個特質應用於教育孩子上時,常常會出現問題。

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人的完美是"假完美",而非"真完美"。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多數沒有經過足夠成長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完美特質常常是一種追求結果完美,以目標為導向、以獲取他人讚美為目的的"完美"。這樣的結果是:他們在做事的時候,從細節到結果,常常會追求所謂的完美。但這種完美並非真正、高級的完美——後者是指內心圓融和諧,平淡喜悅的完美,其最大的特點恰恰在於"接受不完美"

在溫尼科特的概念中,曾經以嬰兒爬上高處之後媽媽的反應為例子對60分媽媽、糟糕媽媽(0分媽媽)和完美媽媽(100分媽媽)做出過解釋。

糟糕的媽媽是指嬰兒在周圍沒人的情況下,爬到了高處,在這個嬰兒感受到了最大的恐懼和絕望的時候還沒有出現的媽媽。完美的媽媽是在嬰兒剛爬上去,還沒有感覺到任何恐懼的時候,就把嬰兒抱下來的媽媽——她的做法,讓嬰兒喪失了體驗自己焦慮和恐懼的機會。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一個孩子在完全沒有安全感的威脅的情況下長大,他在人格上將會是多麼弱不禁風。而60分媽媽,則是在嬰兒到達高處之後,在感受到極度的恐懼並且要達到絕望的狀態時,將他抱下來,將其放在安全的環境中的媽媽。換言之,60分的媽媽,既讓嬰兒體驗了安全和危險,也同時體驗了失望,但沒有到絕望的狀態。如果一個媽媽反覆這樣做的話,孩子就會有強大的滲透到人格層面的信念和力量在我最糟糕的時候,一定有人幫我

在生活中,有很多完美型的媽媽,她們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慮,並將其一股腦的投射於孩子身上,具體的表現形式是:對孩子有很多包辦替代,也有很多因為焦慮而產生的控制和矯正。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父母的焦慮型人格會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極大的干擾。使得他們的感受被剝奪成長秩序被打亂無法養育完整的精神胚胎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能幹的媽媽。曾經有一個媽媽向我抱怨,說她的孩子非常"懶",思想上懶,學習不找方法,只喜歡拖延著做一些不用動腦子的抄寫類作業;生活上也懶,衣服丟的到處都是,屋子亂的像豬圈。讓孩子去擦擦地,她就機械的拿著拖布來回擺動,根本不去思考那些邊邊角角擦到沒有,怎樣擦能擦的更乾淨?好像這個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走腦子的應付....

這個媽媽是一個典型的"強人",思維清楚,做事條理,而如今,她已經快要被她的孩子氣瘋了。無論她怎樣孜孜不倦、耐著性子為孩子傳授有意義的學習方法,無論她怎麼帶著孩子一起整理做題思路,甚至主動為孩子抄寫那些"浪費時間"的作業,以便騰出更多是時間讓她做更有意義的事,但孩子都依然如故,還是那麼"懶"。

她最後將這一切歸結為基因,但我相信她的焦慮和過度入侵,實際上才是破壞孩子生命力的"元兇"。

本質上說,這樣的媽媽學習能力很強,悟性也很好,他們願意學習和使用科學的知識應用於育兒,但是如果他們意識不到自己人格中苛求完美背後的焦慮和恐懼,就很難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真正意義上的改變。

2. 追求完美的媽媽,背後都有難以覺察的"自戀"

在這位媽媽向我敘述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她用了很多比較性的詞彙,比如"她就不像我這樣","她怎麼就不能動動腦子呢""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做"。

自戀,是一種很深刻的自我中心,在家庭教育中,幾乎所有"出現問題"的孩子,背後都有自戀的父母。只不過,他們很難覺察到自己的自戀,也不知道自己的自戀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

自戀的人,一般都很難理解和共情別人。正如這位媽媽一樣,她最大的苦惱在於"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已經傳授了她那麼多好的方法,但是一點都走不進她心裡?事實上,這種無法理解,想不明白也是很多自戀型家長的困擾。而這種困擾,又往往會激發他們的情緒,他們會因此而變得暴怒。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兩個人就像兩種系統或者兩套語言,只有同頻,才可能有深度的交流。比如你說英語,我說漢語,那我們肯定交流很費勁,即使你的英語講的再好,給我講一個道理的時候,用了很多風趣的語言和精準的講解,但是我依然聽不懂。問題不在於你講的不好,而在於你沒有用漢語跟我溝通。自戀型父母的問題就出在這裡:自戀,使他們無法看到對方的"語言系統",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系統當中。

現在市面上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很多,大體上的內容也都類似,比如愛與自由,傾聽、陪伴、理解、共情等等。但是真正理解並做到這些原則的家長,鳳毛麟角。這是因為絕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學到"術",但是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悟其中的"道"。對於自戀型人格的家長來說,他們最大的特點是缺少跳出自己頻道"看到"對方頻道的能力,他們常常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所以他們會常常說"如果我面對這個問題,我會怎麼做",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跟自己,完全是兩個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

而且,不健康自戀的人,在潛意識裡會認為所有與自己相關的都是"更好"的。所以,自戀的人往往評判很多,甚至不誇張的說,他們就是活在各種評判里的。比如認為你的"漢語"不如我的"英語"好,你做事的方法不如我做事的方法考慮的更全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評判和比較並不是故意的,而是在潛意識裡發生的,正是這種發生於潛意識的"自我價值保護"本能,使得他們雖然睜著雙眼,但是卻很難"看見"別人

舉個例子。當一個孩子想吃糖的時候,自戀型的家長無法看到孩子對於吃糖這件事的渴望,他們看到的內容,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對於吃糖的理解,比如吃糖會壞牙,吃糖對身體不好,馬上要吃飯了不能吃糖等等。所以,他們的表現就是無法"看見"孩子的渴望和情緒,而只會一味的給孩子講道理,並且禁止孩子吃糖的行為。

這就像兩個操著不同語言的人交流一樣,一個人賣力的講著英語,而另一個只能聽得懂漢語的人一臉茫然和委屈。然後,說英語的人暴怒:怎麼我說了這麼半天,你還是聽不懂!你一定是太笨了....

親子教育中有很多"誤會",這些誤會的發生,常常是因為父母不自知的自戀。

對於完美型的家長來說,他們追求的是外在結果的完美,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虛假型的完美,為了保護自己的"完美",他們會無意識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以不自知的、高高在上的角度去審視孩子的"缺點"。相比優點,他們更容易發現和關注缺點,並有意無意的將其放大,最後,反倒形成了對孩子的"負性強化",使一個特點,變成了真正的缺點。

這就像一條環環相扣的鎖鏈,製造了家庭教育的悲劇。

3. 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了什麼更加重要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曾說,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要重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父母的人格如果相對來說比較健康,是比較好玩的人,或是比較放鬆的人,那麼他們即使有時候做一些在我們看起來是非常錯誤的事情,對孩子的人格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或者不會有太糟糕的影響。

但是,父母親如果本身人格有問題,其人格有過度依賴或是過度控制的傾向,那麼,不管他們怎麼做,都可能會散發出不健康的味道。孩子如果在這種不健康的氛圍中長大的話,他們的人格可能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如果父母親人格不是太健康,那麼,即使他們所有的東西都照著育兒學的教科書去做,效果也是和別人不一樣的,還是有可能導致孩子出現很大的問題。

這就是"育兒先育己"的真諦所在。

不管是完美型人格背後因為追求完美的焦慮還是出於對"虛體自我"保護的自戀,都是父母自身人格的問題,當帶著這些問題人格去養育孩子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之前所說的那位媽媽,她將自己孩子的行為歸結於基因(老公,婆婆都是同一類人),但是這種歸因方式,就使得她自己很難看到自己對孩子邊界無休止的入侵帶給孩子的無力感和隨之而來的隱性逆反

實際上,一個孩子的人格是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下的結果。而父母的人格所創造出來的環境,正是影響孩子基因表達的重要原因。

如果孩子是一粒種子,那麼父母的人格就是花盆中的泥土,到底是給種子鹽鹼地還是營養豐富的黑土地,取決於父母對自身人格修復和完整的程度。

如果自己原本是鹽鹼地,現在想要變成肥沃的黑土地,那首當其衝要做的,就是對自我的覺察。覺察的越深刻,越能看到自己的問題,就越知道自己的這些行為反應作用到孩子那裡,可能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其實養育孩子最難的不在於孩子怎麼養,而在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暴露了自己人格的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則需要父母自己覺察和修正——這一點是很難的。因為任何改變,都意味著深層次的自我否定。而心理力量越弱的人,對這種自我否定的痛苦越深,阻力也愈大。

我記得我學習心理的老師曾經說過一段話,對我很有啟發,今天我也將這段話送給在育兒道路上的父母: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都不可能在完美的環境下長大並且毫髮無損,所以每個人都是帶著各自的創傷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後,面對自己的創傷,還可以有幾種方式對自我進行療愈,這幾種方式是:以正確的方式養育孩子,養育父母,養育配偶。如果以上三種都不願意,那麼還有一種可以選擇,就是以正確的方式重新養育自己(的精神內核)。所謂正確的方式,就是愛、尊重、理解、共情....

養育孩子本身,就是完成自我療愈的一個重要方法。

所以,我們大概首先應該認清一個現實: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自己不曾有完美的父母,現在也無法成為完美的父母,而我們首先要學會的第一堂課,就是接納不完美

我們沒必要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自責焦慮,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的看到自己,覺察自己,在療愈自己的同時,養育孩子。

成長,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所有的父母需要在"關係"中再一次成長,和孩子共同成長。

原創深度好文,希望可以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讓你的思想慢下來,累積更好的自己。本文作者:有夢想的唐糖,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相先生特約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SiSt28B8wMrh2Li6iB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