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試屢敗的洛杉磯街道,如何重新贏得人心?

2019-10-23     睿途旅創

近年來,可步行城市(walkable cities),行人友好型城市(Pedestrian-Friendly Cities),包容性街道(inclusive street)等有關城市和街道的名詞持續出現人們眼前,研究與實踐熱度始終不減,相應策略也層出不窮。

這是因為,人們發現:汽車交通正在「蠶食」掉越來越多的城市街道與公共空間,行走在城市中,這個再簡單不過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難。

因此,城市居民們越發的想擁有一條「以人為本」的,具有活力的城市街道。

對此,每個城市都開始探索重塑宜人街道、增加公共空間活力的方法,旨在離「公共空間步行化,街道友好化」更近一步。

為了擁有「步行城市」,紐約、東京、上海等國際化大都市爭相走在實踐的最前沿,如上海的《街道設計導則》,特邀「街道大拿」揚·蓋爾全程參與。

東京建造的「站城一體交通」,為出行帶來高效舒適;紐約交通局推出的《世界級街道》白皮書和設計導則,以擺脫根深的「以車為本」。

首爾的「步行城市,首爾」計劃,斥巨資打造步行友好型城市等。

比起這些特大城市,處在第二梯隊的洛杉磯,顯然在解決問題時有著更多的限制,如城市經濟能力,創造力有限等。

因此,洛杉磯選擇用一場「低成本,高成效「的辦法來介入街道頑疾。沒有了第一梯隊城市的「大刀闊斧」,洛杉磯似乎也同樣在這場新實踐中搞出了「名堂「,找到了更適合的思路。

洛杉磯的街道痛點在哪?

街道,是城市中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同時也是與城市居民關係最為密切的公共活動場所。

然而在美國,汽車引來了人類出行的革命,也為美國的城市規劃帶來了急速擴張和蔓延。

對汽車的長期依賴讓美國被戲稱為「汽車輪子上的國家」,他們自身也總是習慣認為:街道,就是用來開車和停車的。城市 「以車為本」的影子,長期難以擺脫。

總體來看,美國城市街道問題難以根治的痛點在於: 從管理決策來說:美國的街道管理缺乏與街道上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溝通渠道,因此街道各方利益遍難以平衡,大多有關街道的決策結果都不夠公平和均衡。

從設計開發來說:傳統城市設計師局限於傳統的街道空間設計,缺少運營思維,難以將所有利益相關者統一起來,建立聯繫。雖然很多街道項目投入的改造資金並不小,但效果一直不夠顯著。

從出行者體驗來說:街道路權不明確,街道空間缺乏趣味性是美國街道長久以來的弊病,因此街道常常秩序混亂,且場所吸引力較弱,大多街道的步行體驗也便較差。

洛杉磯的城市街道也存在同樣的弊病。

洛杉磯曾經是美國乃至世界著名的「汽車之城」,街道占城市陸地面積的18%以上,城市所有土地的15%以上,這個數據排在美國城市的第一名。

然而,洛杉磯的城市街道卻是其城市中利用最不充分的公共資產,這也造成了其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品質日益惡化。

人們常說:洛杉磯一直缺少一條完整的街道。因為它缺少對駕車以外的出行方式的考慮,街道不夠安全,包容和熱情。

街道設計中也缺少對街道的使用用戶需求、交通模式、公共空間趣味性和出行者安全的推敲。

因此,洛杉磯的街道危機正在吞噬著它獨特的城市性格,街道上的「生活感」和「樂趣」所剩無幾。

城市公共空間因私有化而日益稀少,社區的互動越來越少,個性店鋪的活力也在日漸衰落。

偉大的街道倡議

對此,洛杉磯市長提出了一個創造偉大街道的倡議——Great Streets Initiative,旨在挽救洛杉磯街道空間,重新構想城市街道,讓其成為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


在街道倡議中,市長強調:街道是社區中各類活動的發生地,我們要重構「街道」這一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資產,找回街道的生活氣息,激活公共空間,同時重振衰退的中小型經濟,提高公共安全,從而創造偉大的社區。

Great Streets將是一個基於社區背景的自下而上的過程,要與更多的鄰里利益相關者建立合作關係。

大家要共同為每條街道的發展建立願景,畢竟,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區。

面對嚴峻的街道危機和市長給出的倡議計劃,洛杉磯的各設計機構都在積極開展實踐,參與到各種街道新實踐中。

大家重新思考城市街道與公共空間的關係,並紛紛提出創造性和創新性的設計策略。

旨在在洛杉磯的城市街道上創造更安全,更友好,更熱情的行人體驗,消滅灰色空間,找回街道和公共空間的「新生」。

一場基於「賦權與連接」的設計新實踐

在傳統設計介入城市公共空間時,總是陷於以組織流線和針灸式植入公共設施的方式來介入。

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習慣了將公共空間視作一個設計產品,來呈現給公眾。但是無數的實踐和用後體驗證明,那些充滿期許的街道成果往往不盡人意。

面對日益顯現的街道危機,在"街道倡議"下,一個洛杉磯的本土設計機構,用獨特的實踐干預策略,超越了當前的城市發展範式,通過獨特的干預策略收穫了公眾的一致好評。

這家本土機構叫做LA-Más(以下簡稱LA),是一家年輕的非營利性城市設計組織,於2012年由一家景觀設計公司孵化而成,其原則是:優秀的建築和設計應該給公眾權利,而不是自己的特權。

在項目中,它摒棄掉了傳統的直接改造物質空間的方式,選擇充當著社區發展的倡導者,翻譯官,以及橋樑的角色,深入社區內部,與公眾,政府和開發人員「打成一片」。

最後,在一個持久的合作關係下,獲得長期的影響,讓城市環境的改造過程和設計成果之間有著持續的討論和對話。

作為城市與公眾的中間人,LA所主持的項目一直都以「低成本,高參與度,高成效「的干預特點,深受居民和業界人士的好評。

針對洛杉磯存在的街道問題,LA圍繞著兩點干預策略:

賦權:將改造街道的權利返還給居民,為公眾平衡利益關係,協調需求與願景,提供相關的技術幫助。

連接:為了實現社區群體追求的願景,LA將居民,企業和組織串聯在一起。

這意味著他們將通過研討會,社區採訪等方式,基礎設施、公共藝術等手段,引導公眾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經驗,為街道的發展發聲。

#| 街道店鋪,逐級煥新生 |

在賦權與連接的總體策略下,「Reseda Blvd」街道項目和「小企業改造計劃」便是其街道空間活化的典型代表。

1.Reseda Blvd街道項目

(Great Streets Initiative: Reseda Blvd)

首先,在街道項目上,洛杉磯的街道有著共同的弊病,他們都是專為汽車而設計的,大部分路段的斷面形式都是對行人或自行車出行極其不友好的,Reseda街道也不例外。

因此,由於缺乏合理的路權分配,導致Reseda街道不能給行人提供舒適的步行環境,騎行者也沒有一個友好的騎行環境,交通秩序常年混亂不堪,人們不得不避而遠之。

改造前道路斷面形式


針對這一問題,LA首先做的就是『賦權』,它把構想街道未來願景的權利和機會賦予給當地居民。

為此,LA在社區開展了多次研討會,邀請了街道上的行人,社區成員,小企業主和機構來參與其中。

在第一次會議中,設計師和居民一同探討了當下街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未來街道做出粗略的構想。

在第二次會議中,設計師與大家就如何解決路權分配問題,共同構思策略,來實現街道秩序的優化願景。

最後,會議同意通過地面噴漆來劃分人行道,騎行道與車行道的具體劃定,讓街道的功能得到明確的劃分。這是一種低成本卻有效的劃分路權的方式。

改造後道路斷面形式

接下來就是『連接』,滿足了路權明確的硬性條件(如改造後斷面),接下來就是塑造街道空間的趣味體驗。

LA將街道上的店鋪商家和社區志願者再次召集起來,一起對步行道和休憩區開展改造。

人們一同走進街道,在LA的帶領下,對原本破舊的街道家具進行彩繪,再按照不同店鋪和空間的需求進行重組和擺放。

這樣一來,原本喪失功能的街邊設施也可以重新發揮作用,既滿足了人們在街區中休憩,聊天的功能,又可以為不同的街道空間起到劃分作用,還豐富了街道要素構成層次。

此外,LA還與街道商家建立聯繫,有了店主的資金與勞動力支持,雨棚下的灰空間得到了利用,店鋪的牆面也重新修飾。

在LA的帶領下,他們一同將外牆的遮陽篷換上了仿古的劇院帳篷,並統一使用藍色調為街道抹上獨有的藍色。

讓人們在屋檐下的短暫停留和步行都有著更涼爽更愜意的體驗。黃色的街道設施和藍色牆面成為了Reseda街道獨有的「名片」。

改造後的Redese擁有了充足且分配明確的步行和騎行空間。

在街道上,我們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形色各異的休憩設施,漫步騎行的各類人群,這些共同組合在一起,又不失健康平衡的交通秩序。

2.小企業改造計劃

(small business development program)

在城市環境中,人行道與小商業一直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當街道空間接受小企業的注入,步行活動便吸引了行人來光顧這些商業空間,街道也便有了活力。

LA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他沒有止步於街道的空間設計,而是給出了一項「小企業改造計劃」來配合街道的活力升級。

「小企業改造計劃」是由LA提出的一份倡議,由地區餐飲基金會FOUND/LA提供資金支持,服務群體為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飲小店。

它通過為店鋪的內部和外部物理改進來為不同的店鋪提供免費設計,許可和施工管理。

經過了多次的研討會和各類群體的發聲,LA發現:行人往往關注著街道的整體環境提升,而每個店主更注重的是自家門前的環境,和自家店鋪的樣貌。

但是,由於很多店鋪長期缺乏科學的管理和持續低迷的盈收狀況,很多店主對自家店鋪的外在形象都心有餘而力不足,內部空間以及設施擺放也都雜亂不堪。

長此以往,行人遠離髒亂差的店鋪,店鋪的盈收持續低迷,街道的活力也在持續走低,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為了更好地落實計劃,LA走訪每個店鋪,給予每個店主為自家店鋪發聲的機會。

在了解訴求之後,LA採取網絡募捐的方式,為這些店鋪籌集了改造資金,這樣店主只需要負擔一小部分成本,並投入勞動力,就可以實現提升自家店鋪。

改造後的店鋪隨著環境的提升,客流明顯增加,得到改觀的年收益會有部分回流到項目建設基金中。

解決了資金問題,下一步便是改造,LA將延續其低成本,高成效的方式,與店家一起為原本破舊的牆面進行噴漆粉飾,給殘破的店招設計加固等。

不止於解決店鋪的表面問題,LA還採取了一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干預策略。

通過建立新的公私合作模式—與當地政府、當地商業管理培訓組織建立合作聯繫,來為街道上所有店主進行統一的管理培訓。

培訓中,店主學會了商品擺放的正確順序,以及吸引人流的商業策略。

店主素質的提升對於改善經營店鋪是一項具有長遠意義的實質性升級。

經過了全面改造和培訓,這些小商鋪終於擺脫了伴隨已久的髒亂差特點,內部空間流線和商品擺放也更加科學合理,很多原本缺乏各類認證的店鋪都因此得到了營業的許可證明,從而走向正規化。

總體而言,街區擁有著店鋪,店鋪服務於人,而人使用店鋪。其實,LA是在把商戶,店鋪,社會組織,居民與整個街區串聯在一起。

從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大型的街區改造,還是小規模的店鋪更新。

LA始終堅持做好前期的賦權工作,通過給予所有利益相關者發聲的平台,傾聽意見和建議,根據實際問題和需求給出可行性方案。

然後以一種較低的姿態,引導調動公眾的參與熱情,最後連接各利益相關者,利用全民的力量,開展設計實踐。

這樣一來,人們不僅能夠在親身生活中總結Reseda街區的問題,也可以感受親手將街道變得更好的過程。

解讀Reseda街道和「小企業改造」後項目,我們發現,城市的未來不只在於把握宏觀政策與產業發展等。

我們也需要更多的有關公眾生活的聲音,根植在城市內部,以較小的規模,較親民的視角切入的實踐項目,通過賦權與連接,實現城市空間的共建,共治,共享。

國內,也在重新定義「設計」

對於國內而言,經歷了大量的空間實踐後,我們發現:單向的「自上而下的」城市決策方式給城市空間帶來了很多問題,如空間配置不均,設施供給難以滿足大眾口味,公眾缺少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參與渠道等。

這樣一來,就導致了很多城市空間總是表面「光鮮亮麗」,實際不盡人意。

因此,我們也開始嘗試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適度結合,學會傾聽。

讓城市實踐者引導公眾一起「玩轉」城市,努力實現「人人都參與創造」,「人人都可以享用成果」。

基於這個思路,國內也可以根據相關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賦權」與「連接」。

首先明確利益相關者,再從政府,設計單位出發,將權利由上至下地逐層下放,直至將參與營造的權利完全返還給居民,然後再由下至上地進行建設與改造。

經過這樣的結合,會有越來越多的新鮮事在城市和街道的各個角落發生,居民們對解決環境問題也變得熱情高漲,既解決了當下最棘手的問題,也學會反思過去的弊病,並感悟到設計帶來的美好。

對生存環境的「話語權」,全社會都正在探索全新的城市設計實踐,讓設計通過「賦權和連接」,逐漸引導每一位城市居民參與到城市建設進程中。

後記 · 全新設計實踐,驅動精彩生活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面臨城市危機時,許多城市,似乎都已經習慣獨自狂歡。

很多行業,也總是陷於苦苦的紙面創作,一味追求的數據與圖表,讓人們忘記了背後「城市聽眾」的存在和人們參與城市建設的權利。

因此,在「需求」日益變化的背景下,「供給」務必跟上腳步,緊隨生活方式的轉型,讓創新設計更好地驅動精彩的生活。

從當下全球正在開展的設計實踐來看,新時代下的城市設計實踐者應該發揮著獨特的創造力和領導力。

在開發和實踐的過程中,城市設計者應該徹底擺脫設計師「高高在上」的姿態。

將建設和決策的權利返還給大眾,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再用趣味的引導方式來幫助公眾發聲,予其發聲的空間和平台,基於公眾的反饋意見,輸出設計策略逐步解決問題。

這一套流程將是基於長期的聯結關係孵化而成的,且改造的結果是隨著公眾需求不斷變化的。

只有這樣,設計才能從單純的物質空間設計轉向社會關係的構建,從傳統的空間設計到空間內容構建,這樣的設計實踐生產出的設計結果才會是可觸及,可衡量,且具有長期意義的。

文章來源於城市星球研究所,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海睿途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註冊商標:睿途旅創)是專注於旅遊創意研發與實踐的專業機構。公司總部設立於上海,在丹麥哥本哈根、新加坡、北京設有分支機構。公司由旅遊產品創新研發中心、策劃與規劃設計中心、創意孵化中心三大板塊組成,主營小鎮/鄉村/景區等各類策劃、規劃與創意設計、旅遊創新產品研發與IP輸出。

睿途理念: 小創意改變大旅遊

睿途使命: 以優質創意內容革新中國旅遊

睿途精神:I3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創新意識) Innovation thinking(創新思維)Innovation ability(創新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eBZ-G0BMH2_cNUgYD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