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城市裡的野生精靈:不捕捉,不飼養,不食用,多種樹,給它們提供棲息地

2020-04-07     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中國辦公室成員、動物學博士 孫全輝

本報特約記者 王 妍

最近,家住北京市東城區幸福北里的小王早上起床照例給養在一樓院內的兔子喂食,卻發現它失蹤了。鄰居李婆婆告訴小王,這附近有「黃大仙」出沒,兔子可能已經「慘遭毒手」。李婆婆口中的「黃大仙」就是黃鼠狼。看似人口稠密的城市其實並不是一片生態荒漠,在很多不為人知的角落裡,隱藏著很多 「野生精靈」。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中國辦公室成員、動物學博士孫全輝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野生動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要保持和它們的安全距離,尤其對生活在城市中的野生動物,儘量不打擾,不接觸。

藏在城市各角落的動物們

如果稍加留意,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你能發現不少野生動物,黃鼠狼、貉、麻雀、烏鴉、喜鵲、蝙蝠、壁虎、野鴨……還有數不清的各種昆蟲。

「現在公園裡的野鴨數量比以前多了很多,有些野鴨冬天也不走了。」經常在北京龍潭湖公園遛彎的馬大爺告訴記者。

緊鄰龍潭湖公園的潘家園街道,一到傍晚,就會有成群結隊的烏鴉飛到樓頂歇息。「有時候,在天壇公園還能看到老鷹。」馬大爺介紹,龍潭湖周邊有天壇、北京遊樂園等公園,城市綠化也搞得好,所以鳥類特別多。「夏天在龍潭湖涼亭里乘涼,就會有小燕子飛來飛去。」

其實在我們城市的各個角落,小動物們也在為了生計而「努力打拚」:灰喜鵲、麻雀在城市綠地上尋找草籽、小昆蟲果腹;刺蝟、金花鼠和岩松鼠在樹林和灌木叢中穿梭;黃鼠狼、貉在小區和河道附近徘徊……它們同樣在為城市的運轉貢獻自己的力量,比如消滅害蟲、清潔城市、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等。但同時,它們也承受著來自人類的傷害:綠化帶噴洒的農藥、城市光污染、噪聲、流浪貓狗等都會給這些脆弱的生命帶來威脅。

是城市生態質量的風向標

孫全輝表示,野生動物是衡量一個城市生態與環境質量的最直觀標準之一。野生動物在城市中生存需要合適的環境,比如充足的食物種類和數量、安全的飲水和良好的隱蔽條件等。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發展和土地利用的增加,野生動物棲息地逐漸被建築群取代。生態系統功能減弱、動物棲息地喪失、生物環境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許多本土野生動物快速消失,尤其是一些敏感或適應性較差的物種,由於環境劇烈變化而不得不面臨種群數量下降、衰退等問題,進而喪失自我維持能力,面臨滅絕風險。以北京地區的雨燕為例,一隻雨燕每天能捕食近萬隻昆蟲,對維護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上世紀初,北京雨燕種群數量達到5萬隻;2017年,其種群數量降低到4000隻;之後隨著北京生態環境改善,雨燕數量增長到如今的7000多隻。雨燕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是北京的城樓、廟宇、古塔等建築所剩無幾,導致它們缺少築巢地,同時農藥的大量使用使雨燕食物匱乏。

還有一些動物因城市現代化而處境尷尬,比如狐狸、黃鼠狼、獾子這類小型猛獸,過去常在密林、荒野甚至墳冢遍布處棲息,因為它們需要隱蔽的場所。可如今,這樣的地方往往變成了平整的草坪,人們可以在上面野餐、休憩,很多動物卻不得不遠離。

要和它們保持「距離美」

隨著城市發展,人們該如何與野生動物和睦相處?孫全輝認為,最正確的做法就是與它們保持距離,保護其自然棲息地。在城市規劃時,要預留開放空間,減少棲息地的流失、退化和分塊。城市中大面積的樹林、濕地及自然遺產保護地往往因面積較大而含有較多食物和隱蔽所,在一定程度上可為野生動物提供較為清潔的食物和水的來源。城市綠化時,種植的植物種類應儘量多樣,避免單一物種繁茂,這樣可給小動物們提供適合的棲息地。比如可種植一些樹冠面積較大的樹木,也可在社區增加灌木面積。在植物選擇上,一定要有一些常綠植物,以便冬季也能為野生動物提供食物和隱蔽場所。

以日本東京為例,即使夜晚燈火通明,但依然有螢火蟲存活。這是因為當地政府管理部門和民間組織在螢火蟲基地周邊密密麻麻地種植了高大樹木,以過濾光線,盡最大可能營造出螢火蟲需要的黑暗環境。同時,加強螢火蟲棲息地周邊的水環境治理,保障其生存環境。

另外,讓公眾多了解城市野生動物,並且讓他們對大自然產生感情,這對野生動物保護來說至關重要。孫全輝強調:「公眾要有這樣的意識:不捕捉、購買、飼養、食用、接觸野生動物,如果發現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的行為,要及時向公安機關等執法部門舉報。」

孫全輝還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適時適地地進行城市野生動物恢復工作,比如人工引進一些野生動物,增加城市的物種多樣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5UzWnEBrZ4kL1ViQW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