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是大腦的保健操:不僅是簡單的記憶,還包括對語言的提煉和編輯

2020-05-03     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大連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藺建文

桂林陽朔縣七旬老人徐秀珍,雖然小學4年級沒讀完,但學會了瑤、侗、壯等8個少數民族的語言,還能講英語、法語、德語等11國外語。大連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藺建文表示,這位「語言天才」雖是個例,但學外語對老人來說是很好的一項腦部鍛鍊。老年朋友不必有畏難情緒,只要勇敢開始並堅持,就能有收穫。

預防老痴。有研究發現,說雙語的人,老痴發病時間比只說一種語言的人平均晚4年半。藺建文表示,人們在表達新學的語言時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要不斷抑制腦子裡想說母語的念頭,兩種語言來回切換,能促使大腦保持靈敏狀態,對預防老痴很有作用。後天的語言學習不僅是簡單的吸納和記憶,還包括對語言的提煉、編輯等活動,對大腦有全方位的鍛鍊作用,如同給大腦做保健操。

開拓眼界。一門語言的背後是一種文化,老人通過學外語,能了解不同的風土人情,例如英國的田園風光、西班牙的熱情舞蹈等。外語能幫老人開拓眼界,增長見識,發現世界的精彩,加深對文化的理解。

樹立榜樣。老人學點外語,和晚輩聊起天來更有共同語言。家有如此好學的老人,也給晚輩樹立了榜樣,家庭氛圍變得更歡樂、融洽。

找回自信。退休後,有的老人覺得自己「不中用了」,容易產生沮喪、悲觀的情緒,而這恰恰又是老痴的危險因素。老人通過學外語,一點一滴地積累和進步,能逐漸找回自信,明白年齡不是限制,明天的自己會更好。

藺建文建議,老年朋友每天可規劃好學習量,不用過多,吃透當下的內容,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學習語言的最佳方法是投身到場景中去練習,在家可與親屬定下「外語交流時間」,哪怕語言能力不夠,加上手勢解釋也可以。不要擔心發音不好,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能有效表達最重要。說外語時大聲一點、自信一點。如果老人有機會出國旅遊,不妨在真實的語境中「小試牛刀」,能很好地提升興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LNL23EBfGB4SiUwqt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