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的疫情到底怎麼樣了?中國援助起到了重大作用

2020-04-06     沙漠玫瑰Rose

截止到4月5日當地時間18點,義大利累計新冠確診病例128948例,死亡病例15887例,近幾日疫情看似趨緩,但政府呼籲仍需保持警惕。說來也巧,我有個小學同學,北京姑娘,大學畢業後去義大利留學,後來就留在了米蘭工作,成家生子,老公是武漢人。2016年我去義大利旅行的時候,還曾去她家做客。全家早早就計劃好春節回國過年,1月21日落地北京(那時候國內疫情處於剛剛爆發階段,很多人還沒有開始重視),她愛人帶著大兒子轉機飛往武漢看爺爺奶奶,她和小兒子留在北京陪伴姥姥姥爺。原本計劃十天後在北京團聚,結果1月23日武漢封城,計劃全部被打亂。武漢一個月後看到了拐點,畢竟得回義大利上班呀,她和母親就帶著小兒子2月20日回到米蘭,沒想到第二天義大利首例本地病例就出現了,短短几天時間裡新增病例呈指數級上升……她自己都說身邊的朋友調侃她這是「追著病毒跑」呢。

曾在米蘭和朋友相聚,還在她家裡吃了一頓「意式」炸醬麵


北京、米蘭、武漢,三個在疫情中最重要的城市,她的經歷應該是最特殊也最有代表性的了。從2月下旬我就一直在和她聯繫,一方面是我對朋友的關注,另一方面也是我希望更多了解義大利真實的情況。因為我實在是不喜歡一些國內的媒體或者自媒體過於妖魔化或是為了吸引眼球搞一些誇大其詞的說法,我更希望能夠真實詳盡的傳遞信息。無論什麼時候,信息越真實詳細,人們才越不會恐慌

在義大利的歷史上一直有與疫情「作鬥爭」的經驗,中世紀時的「黑死病(鼠疫)」,米蘭、威尼斯都是重災區,當時雖然沒有先進的醫療條件,但政府也要求居民待在家中不能出門。如果一幢房子裡有生病的人,甚至會用木條和磚塊把房屋封死不得出入。雖然手段很簡陋也很殘忍,但能夠有效抑制病毒傳播。

中世紀對抗黑死病的「鳥嘴醫生」

義大利是我最喜歡的國家,也是我旅行次數和旅行過的城市最多的國家。我更喜歡和當地人交流,希望了解他們的生活,而不僅僅是走馬觀花那些著名旅遊景點。因此也結識了不少當地朋友,包括本地人、在義大利生活的外國人、華人,和他們不斷交流才能真正讀懂這個國家。最近這一個多月,每天看著新增數據不斷上升,我也深深擔憂這個文明古國。好在最近幾天新增數據趨於平緩,結合最近我和我的同學以及其他當地人討論的一些問題,我也整理一下最近義大利的真實情況:

1、義大利疫情近況:

疫情為何在義大利爆發:首先是2月下旬恰逢歐洲的狂歡節和滑雪季,人員大量聚集,對於疫情不夠重視。其次是歐洲「申根」沒有邊境限制,疫情迅速蔓延。再次是總理權力有限,不像中國那樣有全民一心自上而下的執行力,各個大區(相當於中國的「省」)自己說了算,疫情就無法控制的蔓延了。

突然被叫停的威尼斯狂歡節

義大利這個靴子形的國家,因其狹長的地形,北部、中部和南部不僅美景各有千秋,人的性格也各具特色,經濟更是迥異,北部臨近中歐,經濟發展較好,越往南越窮。米蘭所在的倫巴第大區是義大利經濟的「火車頭」,GDP占全國近1/3,也是此次疫情的重災區。我同學說,她有兩個很好的同事,父親都因此次疫情去世了。我想說的是,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感同身受」,當生病或去世的人就是身邊熟悉的人的時候,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死亡」這兩個字

相比較起北部「重災區」,義大利南部的情況更為糟糕。那不勒斯底層人民的生活捉襟見肘,不出門工作就沒有飯吃(而且很多老外沒有存錢的習慣,妥妥的「月光族」)。我2016年在義大利南部薩萊諾(Salerno)旅行的時候,連續三天都遇到無業人員堵路。我住的民宿女主人無奈的跟我說,這些人「no work, no money」,他們就這樣堵住道路。上個月我還在媒體上看到消息,那不勒斯一位男士哭訴自己的姐姐一直得不到醫治,在家中去世了。曾經那些令人心碎的消息,也在不同的國度再次上演。我的同學也說她一個同事的父親在那不勒斯,染病住院沒有藥,從小醫院轉到大醫院還是沒有藥,她姐姐就挨個給藥房打電話,買了藥送到醫院去,但過了幾天病人還是去世了

薩萊諾無業人員堵路


那不勒斯

貝加莫和那不勒斯現狀(因語音轉換文字地名略有出入)

2、義大利人現在到底戴不戴口罩?

答案是:想戴,但是買不到。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就看到許多人「吐槽」義大利人到現在都不戴口罩,一句話解讀是:之前覺得沒必要,所以不戴;現在是想戴口罩,但是買不到

在歐美人一直以來的意識里,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口罩不是預防得病的。所以才會有2月那些採訪西方人他們說「不需要戴口罩」的畫面。而且義大利剛開始的宣傳有點「跑偏」,官方只是宣傳要「勤洗手」,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歐洲人也在轉變觀念,奧地利就成了第一個立法規定必須戴口罩出門的歐洲國家。到目前為止,義大利倫巴第大區和中部托斯卡納大區都已經立法,出門必須戴口罩。義大利現在的情況是,根本買不到口罩。別說普通人,醫護人員的防護也不一定能保證。我同學說,她的一位老爺爺鄰居,隔著可視門鈴和她問候,她看老爺爺戴著口罩,問了一下,老爺爺說只有這一個口罩,買不到。

在她今天的朋友圈裡,是另一條更悲傷的信息:目睹了另一位鄰居爺爺被救護車抬走的全過程,並且她對面的老奶奶說沒有口罩,用舊牛仔褲縫了一個,為的是兒子出門去超市採購時候用

畢竟,義大利不像中國,當時湖北最嚴重的時候,有全中國在支援,還有各國海外華人採購口罩源源不斷地捐助,義大利只能自己扛。所謂的那個「歐盟」到了這個時候早都自顧不暇了,前兩天看見新聞說歐盟向義大利致歉,這分明是「孩子死了奶來了」啊!

更為麻煩的是,各國疫情爆發,互相搶物資,我同學和朋友一起購買的3000個口罩,目前還被扣在英國海關,不知道能否順利到米蘭。她們也都很想幫助身邊的老人們。

3、義大利是否到了拐點?

雖然近幾天新增數據平緩,但是我和在義大利的幾個朋友都一致認為,目前尚未到真正的「拐點」。但令人欣喜的消息是,羅馬、佛羅倫斯已經開始入戶排查,說明醫療方面已經能夠騰出一定人手了,畢竟義大利沒有像中國這樣的「社區」、「居委會」的組織,入戶也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只有入戶逐一排查,才能真正控制住疫情。

4、義大利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之前我就提到過,義大利死亡率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老齡化嚴重。義大利人口老齡化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全國有1/6的人口在70歲以上,退休年齡67歲,是全歐洲最晚的國家。本來這些老年人就有基礎性疾病,他們的生活習慣就是平時去喝杯咖啡,聚在一起打牌聊天兒,在公園裡曬曬太陽,養老院起初也沒有禁止探望

我在義大利巴勒莫,幾乎所有的餐廳里都是老年人,年輕人也都去大城市打工了。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義大利的醫療並不差,呼吸科更是全歐洲第一名。人口老齡化嚴重,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這個國家醫療的水平。義大利的醫患比例大約是平均每一萬人有41名醫護人員,怎奈病患過多,再好的醫療也扛不住擠兌,很多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病的嚴重的真的就被放棄了。

5、米蘭15天蓋了個醫院?!

米蘭將原先開世博會的會展中心騰出來做「方艙醫院」,也是借鑑了中國的經驗,不僅僅是搭床位,還安裝了重症監護設備、消毒、醫療垃圾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咱不能拿中國的「火神山」相比,國情不同,義大利一向給人的印象就是「慢性子」,別說修補文物這種細緻活兒了,鋪條路都是兩三個工人敲敲打打鋪上幾年。之前我在國外旅行時候經常聽他們說一個詞「Chinese Speed(中國速度)」,就是稱讚中國基建,這次義大利人也有人稱呼這次建設是「i tempi chiesi(義大利語「中國速度」)」。

米蘭之家和對面的會展中心

我和同學聊起這個事兒來,她大笑:他們這哪能跟中國比啊,中國真是從無到有蓋了一個,但義大利這是運進去設備就行了。

好吧,義大利這次也是「逼急了」,200個工人24小時開工,15天建好了一座配備所有ICU標準模塊和消殺防傳染設備、擁有250張重症監護床位的醫院。這個速度已經驚到不少人了。

下圖為一位義大利工程師對於醫院的稱讚

6、中國援助的情況

終於說到最重要的一條了。到現在為止,中國已經陸續派出了三支醫療專家隊伍前往義大利,帶去了大量醫療物資和寶貴的經驗,義大利「照單全收」。義大利的電視台播放著武漢對抗疫情的方方面面,客觀真實,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

任何國家都有好人也都有壞人,中國的無私情懷感動了義大利人,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陰陽怪調的聲音。最近我的同學接受了義大利記者的採訪,她明確提出,希望這些言論都可以終止掉,因為在病毒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記者也都如實記錄在了當地的媒體上。

最後,附上我的同學寫的一部分「疫情日記」,真實體現了義大利和中國在疫情方面的近況


目前看,義大利還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才能平復疫情帶來的創傷,很多朋友都給我評論說,去過義大利旅行,非常喜歡這個國家,也希望他們能儘快走出困境,我又何嘗不是?!我喜歡在那些小城鎮里逛街,喜歡在南部的海灘上曬太陽,喜歡在小咖啡館裡和當地人拉家常,喜歡義大利人聊天時的手勢……那裡有這個古老的國家熱氣騰騰的生活

最後還是想說,人類並沒有在這場疫情中變得麻木,而是通過一點一滴的柔情溫暖著世界。全球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大災難,我們都需要理性地思考人類的失誤和失敗,而不是互相指責推卸,更不應該嘲諷任何國家和人民。天災也好,人禍也罷,隔離在家,一切生活都慢下來,給人類提供了最好的反思機會。雖然國與國之間界限分明,但我們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全球的視野和胸懷。借用一個時髦的詞「合作共贏」,才能共同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庚子年常見大災大難,但也許是一個轉折之年,是通往一個不一樣的全球化新時代的起點。

註:本文的對話內容和轉載我同學的文章,已經經過了她本人同意。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235T3EBnkjnB-0zmu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