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人為什麼很少屯廁紙?因為他們有這個「清潔神器」

2020-04-08     沙漠玫瑰Rose

疫情席捲全球,各國紛紛囤積物品,超市裡被搶購最多的就是衛生紙。但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義大利,屯廁紙的人並不多。難道義大利人不用衛生紙嗎?這「五穀輪迴之所」里的問題就來了:義大利人如廁後並不是不用廁紙,而是更習慣清洗

許多人去義大利旅行的時候都發現衛生間裡有兩個「馬桶」,一個有蓋一個沒蓋。記得我十年前第一次去義大利的時候,同行小夥伴還表示出強烈的好奇心,猜測它的作用。從涮墩布、泡腳池到洗手池猜了個遍。若說是給小孩專用的洗手台,高度也太低了,沒什麼必要吧?要知道歐洲酒店普遍面積比較小,本來就寸土寸金了,幹嘛還要安兩個「馬桶」占地方?

後來去義大利幾次發現不光四星五星級酒店裡有,就連那種三四十歐元一晚上的普通小旅館裡也如此布局。其實這兩個「馬桶」一個是真正的抽水馬桶,另一個是便後用來「洗屁屁」的~


這個類似馬桶可以出水的小盆有個學名叫「Bidet」,義大利語為「bidè」,發音「筆袋」。它起源於17世紀末的法國,中文翻譯成「凈身器」或「坐浴桶」,也有翻譯成「婦洗器」的。我個人感覺稱為「坐浴桶」更廣泛些,而不能單純稱為「婦洗器」,因為它並不僅僅是給女性用的。

「Bidet」來源於法語,是法國人在18世紀初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發明的,這個詞原意是「騎馬」,生動形象地解釋了如何使用,就像騎馬一樣跨坐在上面。最早的「Bidet」只是一個帶蓋的金屬盆,下面安裝四隻木質支撐腳,使用時打開蓋子倒入溫水洗。自來水普及之後才有了噴水的功能,打開水龍頭出水量較大即可沖洗。

法國人為什麼要發明這個坐浴桶,以及南歐人為什麼如此執著地熱衷它,還得從女性健康說起。以前衛生條件有限,別說老百姓,就連皇室也不能做到天天洗澡。不講衛生自然就會患病,讓人有口難言,法國人就發明了這個坐浴桶,讓女性可以每天清洗,保持衛生。當時它可是上流社會才能享用的「清潔神器」,據說路易十四的情婦蓬皮杜夫人就有一個山毛櫸質地,鑲有精美中國瓷雕裝飾的專用「坐浴桶」。

義大利第一個使用坐浴盆的是具有創新精神的那不勒斯女王瑪利亞·卡洛尼娜,一直沿用到今天,大部分義大利人或是南歐國家人的家裡都會有這個坐浴池。他們習慣在大便後沖洗一下,講究些的會在小便後也沖洗一下。這一習慣在醫學上也得到了肯定——沖洗可以儘量預防痔瘡。

也許有人會說:義大利人太保守了,智能馬桶不好用嗎?還真說對了,日本著名的衛浴「TOTO」品牌就是受到義大利坐浴桶的啟發,在上世紀80年代發明了智能馬桶(蓋)。雖然自帶沖洗功能的智能馬桶已經風靡全球,但是義大利人仍然習慣使用坐浴桶,他們的理由是「水大沖洗起來才方便」。

但是,為什麼這個「坐浴桶」只在南歐國家尤其是義大利使用,英美國家不接受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18世紀時,由於英法之間長期戰爭,英國人極其瞧不起法國人,自然也就「鄙視」一切法國的東西。二是早期的坐浴桶沒有接入自來水,英美國家的人覺得並不方便,所以就沒有普及開來。

後來坐浴桶從上流社會向民間普及,還掀起了一場「衛生革命」。到了20世紀,坐浴桶成了法國人衛生間裡必備的物品,上世紀70年代在法國家庭的普及率高達95%。但隨著淋浴和浴缸的普及,法國人也覺得坐浴桶太占地方,就摒棄了這一傳統物件,還曾被義大利人吐槽「忘了本兒」,他們帶著不屑批判說:「法國人發明了這麼美妙的東西又將它捨棄,真是傻子!」

那麼,這個坐浴桶如何使用呢?如廁後橫跨一步,背對或面對水龍頭坐下,沖水清洗,再用毛巾擦拭。義大利老年人較多,使用浴缸或淋浴不方便,早上方便後他們更喜歡這樣清洗,然後才開啟一天的美好生活。

義大利的衛生間裡可真不能亂動,不僅有這個坐浴桶,很多衛生間牆上還有一根「安全繩」,為的是一旦洗澡滑倒或是身體不舒服,及時拉繩報警。

義大利人會生活會享受可是有歷史的,在古羅馬時期就重視廁所的修建。土耳其西部的以弗所(Ephesus),公元前2世紀歸入古羅馬帝國的統治,成為了小亞細亞的首府和羅馬總督駐地,經濟興盛,文化繁榮,城市人口多達25萬,是羅馬帝國重要的五大城市之一。今天看到的遺址只是經過150年挖掘,呈現出來古城的一角。據考古學家推測,這座城市還有80%深埋於地下,是至今保存下來最完整的古羅馬城市

在以弗所古城遺址里,就有世界上最早的沖水廁所。在圖書館正對著的大街旁邊,有一排「聯排坐便器」,古羅馬人沿著牆邊鋪上一排大理石,挖出圓洞就是馬桶,下面用石板砌成兩三米深的溝渠,在牆壁內鋪設上冷熱水管,熱水用來保證溫度,冷水沖刷溝渠。這個兩千年前的廁所像極了我小時候很多城市的公廁,沒有屏風、沒有帘子、沒有擋板,唯一的區別是中國是蹲坑,西方是坐便。坐在這裡不僅能解決個人問題,還能和旁邊的人搭訕聊天。看來,公廁也是古羅馬人重要的社交場所。


如果到了冬天,大理石板太涼,就讓奴隸先把石板坐熱,貴族們再坐上去方便。但當時的古羅馬人並不是用熱水沖洗,而是用一個前頭綁上海綿的棒子用來擦拭,再在水槽里沖洗乾淨循環使用。這個棒子還有個專屬拉丁文學名叫「Xylospongium」。偷偷的聯想一下,如果兩千年前遇到了不能出門的時候,古羅馬人會屯「海綿棒」嗎?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本文參與#解鎖周邊游#和#清明小長假#活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59SaXEBrZ4kL1Vi6M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