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許多著名的大城市都有「公路零起點」,通常設在城市的中心,或是追溯城建的發源地。它是城市中重要的人文景觀,不僅是城市的地理坐標,也是體現城市歷史發展的縮影符號。
作為英國行政中心集中的白廳街,不足1公里長,連接起議會廣場和特拉法加廣場。走到盡頭是一個小小的交通環島,車水馬龍,遊人絡繹不絕,中央還有一座雕像。這個小環島有個名字叫「查令十字街口(Charing Cross)」,就是傳說中的查令十字的中心點,也是英國官方指定的倫敦市的正中心,英國的公路和鐵路里程都從這裡開始計算。
「查令十字」的準確位置是河岸街、白廳街和科克斯勃街(Cockspur Street)三條道路的交匯處,特拉法加廣場正南。13世紀末,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為了紀念他的第一任妻子埃莉諾王后(Eleanor of Castile,1241-1290),從王后去世的林肯市(Lincoln,位於英格蘭東部)到倫敦,一共修了12座紀念碑,上面的十字架被稱為「埃莉諾十字(Eleanor cross)」,倫敦的紀念碑就在這個環島中央。當時這裡屬於倫敦城西的查令村,就被稱為「查令十字」。「查令(Charing)」這個詞源自盎格魯-撒克遜語中的「ċerring」,意為「彎曲」,因為不遠處的泰晤士河正好拐了一個90度的彎。
1647年英國內戰,國會下令拆除紀念碑。王室復辟後的1675年,一座查理一世騎馬銅像被放置在了原來埃莉諾十字的位置上直到今天。
查理一世(Charles I,1600年11月19日-1649年1月30日)在我們的歷史課本里可是鼎鼎大名,他在位期間兩次與國會衝突引發內戰,最後被捕並被克倫威爾推上了斷頭台,他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被處死的君王。這尊騎馬像由法國雕塑家休伯特·勒·蘇爾(Hubert·Le·Sueur,1580-1658)於1633年創作,國王被砍頭了,國會一方也下令將雕塑砸爛,卻被執行的鐵匠偷偷藏了起來。查理二世復辟後將其買下並立在了這裡。
把被砍頭老爸的雕塑立在倫敦的中心點,查理二世的舉動多多少少有點「挑釁」的意思。
既然提到了「埃莉諾十字」就多說幾句,埃莉諾史稱「阿基坦的埃莉諾(Eleanor of Aquitaine)」,是歐洲中世紀的傳奇人物,12世紀的阿基坦女公爵。她先嫁給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後主動離婚,又嫁給了金雀花王朝的首任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Henry II)。埃莉諾本來就擁有半個法蘭西的領地,夫妻二人聯手組建了一個從不列顛橫跨到庇里牛斯山脈的「安茹帝國」。她的後代里出了3位英國國王,其中就有「獅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和簽署《大憲章》的約翰一世(就是我在議會大廈那段提到的最臭名昭著的皇帝)。埃莉諾於1204年4月壽終正寢,終年83歲,留下大片領土和巨額財富。
埃莉諾十字並不是常見的基督教里的那種十字架,造型像是一座寶塔,呈八角形,從下至上逐漸內收,塔身共有4層,遍布精美雕刻。第三層的壁龕里有王后的立像,頂端是花式十字架。
查令十字街口北面就是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建於1840-1844年,原本是皇家馬廄所在地,喬治四世(George IV,1762-1830)把馬廄遷到白金漢宮附近後,又請改建白金漢宮的建築家約翰·納西(John Nash,1752-1835)將這裡設計為城市廣場。但他們倆都沒看到廣場竣工,而是由設計議會大廈的建築師查爾斯·巴里設計建成,取名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戰。
這裡是倫敦人最喜歡的歡度聖誕、迎接新年的聚會場所,平日裡也不乏藝術家、畫家、樂隊等。廣場北側就是英國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和文藝的倫敦西區,南邊是查令十字和白廳街,西南是通往白金漢宮前林蔭道的海軍部拱門。
廣場最顯著位置的就是那場足以載入史冊的偉大戰役的領導者——納爾遜將軍。這尊紀念柱由威廉·萊爾頓(William Railton,1800-1877)設計,於1843年豎立於此,連同科林斯式立柱和基座,高度達到51.6米。頂部獨臂將軍頭戴船型三角帽,身穿燕尾軍裝,左手握劍,站在一團船纜前凝視遠方。
霍雷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是英國風帆戰列艦時代最著名的海軍將領及軍事家,與威靈頓齊名的抗擊拿破崙的英雄。曾在1794年攻擊法國科西嘉島的一次登陸作戰中被彈片擊中了右眼導致失明,又在1797年的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戰役中失去了右臂。發生於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戰(Battle of Trafalgar)是風帆戰艦時代規模最大的海戰,不僅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也是世界歷史上的經典戰役之一,因為它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拿破崙聯合西班牙艦隊進攻英國,1805年10月21日,雙方艦隊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決戰不可避免,戰鬥持續了5個小時,納爾遜上將率領英國艦隊以少勝多,聯合艦隊遭受決定性打擊,主帥維爾納夫和18艘戰艦當場被俘。法國海軍精銳盡喪從此一蹶不振,拿破崙被迫放棄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然而納爾遜在戰爭中被法軍槍手擊中,受重傷犧牲,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上帝和我的祖國同在」。這場海戰開啟了之後一百多年英國海上霸主的歷史,納爾遜也成為英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納爾遜紀念柱基座四周嵌有四幅青銅浮雕,反映的是納爾遜一生中最重要的戰役: 1797年聖文森特角戰役、1798年尼羅河戰役和1801年的哥本哈根戰役,以及納爾遜在1805年特拉法加戰役尾聲遭冷槍壯烈犧牲的不幸場景。
基座四周有四隻威風凜凜的銅獅,是1867年由以動物繪畫和雕塑著稱的藝術家埃德溫·蘭西爾(Edwin Landseer,1802-1873)製作完成。銅獅和基座上的浮雕都是用特拉法加海戰中繳獲的兵器鑄成的。這聽起來有點像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鍾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
據說二戰時連希特勒都看中了這四隻銅獅的象徵意義,在他制定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中,還提到了要在勝利後將這四隻銅獅運往柏林。
納爾遜紀念柱北邊是兩個建於1841年的噴泉,噴泉中間的雕塑在上世紀30年代末豎立,以紀念英國兩位接觸的皇家海軍將領約翰·傑利科(John·Jellicoe,1859-1935)和戴維·貝蒂(David·Beatty,1871-1936)。
廣場四角各有一座雕塑,東北角是弗朗西斯·萊特·錢特里(Francis Leggatt Chantrey,1781-1841)設計的英王喬治四世騎馬像。
東南角是由雕塑家威廉·貝恩(William Behnes,1795-1864)設計製作的英國殖民印度時的將軍亨利·哈維(Henry Havelock,1795-1857)
西南角是由英國肖像藝術家喬治·甘蒙·亞當斯(George Gammon Adams,1821-1898)設計的19世紀的英軍殖民印度的總司令查爾斯·約翰·納皮爾(Charles James Napier,1782-1853)
西北角一直由各種現代藝術雕塑代替,不定期替換。
Tips:英國國家美術館門票免費,開放時間:10:00-18:00(周五延長至21:00);12月24日-26日、1月1日關閉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yH4uW4BMH2_cNUgws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