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頻發,「瑞華們」為何都是睜眼瞎?

2019-07-30     水皮雜談

中介機構在資本市場被視為什麼?被視為是市場構架投資者和上市公司之間的一個橋樑。由於投資事項涉及到專業性,所以一般的投資者往往需要藉助中介機構相對客觀公正地把關,為自己的投資來做個決策。

審計機構未盡「守門人」責任?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投資者既需要律師事務所,還需要會計師事務,為的就是請他們來替我們把關。但是受到各種各樣的利益誘惑、業務擴張的需求等因素,有時候這些中介機構未必能夠盡到恪盡職守的角色,換句話講,中介機構就成為這些上市公司做假的幫凶。

最近,瑞華事務所就攤上大事了,因為好幾家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的審計機構都是瑞華會計事務所,導致它成為眾矢之的。比如,康得新利潤造假119億元,時間長達5年,造假金額刷新A股紀錄;輔仁藥業帳上18億現金,卻連6000萬的分紅款都拿不出來;華澤鈷鎳13億元應收票據,幾乎全部是偽造的。這幾個公司財務造假造出了境界,造出了花樣,所以大家關注焦點,就關注到了它們背後共同的會計事務所。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瑞華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的影響,有29家因「踩雷」瑞華,目前IPO進程均受到影響,其中包括5家科創板公司。

840萬審計費為何沒審出119億假帳?

瑞華會計會計事務所是國內比較的會計事務所之一,這麼大的審計機構為何會頻頻踩雷上市公司?為什麼市場上飛出的黑天鵝都跟它有關係?

正因為它是著名的會計事務所,業務能力比較強,大的審計機構本身就是招牌,是公信力的象徵,所以很多上市公司會選擇跟這些大的審計機構合作,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其實,這不是瑞華所第一次被查。2017年瑞華所就因為有6個案子被證監會立案審查而暫停了證券業務資格,整改之後,當年4月份又恢復了,沒想到兩年之後「舊病復發」。

當然,「舊病復發」也是有原因的,畢竟利令智昏。比如2012年至今,康得新的年報均由瑞華審計,涉嫌財務造假的四年里,審計費用共計840萬。

而康得新在2015年至2018年的年報中分別虛增利潤23.81億、30.89億、39.74億、24.77億,合計虛增達119.21億元。瑞華在康得新的連續4份年報中,對2015年、2016年、2017年,三份年報均出具了"標準的無保留意見",對2018年年報出具的是"無法表示意見"。此時康得新已深陷危機,證監會已經對康得新立案調查。

所以,很多投資者質疑,840萬審計費為何沒審出119億假帳?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為何屢禁不止?

眾所周知,財務造假,一直是A股市場老大難的問題,也是A股市場的一大毒瘤。它不僅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損害上市公司利益,而且嚴重危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動搖中國股市的根基。但偏偏是財務造假問題在A股市場前赴後繼、愈演愈烈。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A股市場對財務造假缺少嚴懲的措施。美國當年「安然事件」發生之後,其會計事務所安達信就此從這個地球上消失了,全球由五大會計事務所,從此之後變成了四大會計事務所。為什麼會消失?因為安達信被罰到傾家蕩產,同時也被管理局吊銷了職業資格,這就是嚴刑峻法。有這樣嚴厲的法律在那裡,做假就必須考慮到成本。

但是中國資本市場處在野蠻增長期、高速增長,證券法包括刑法的修訂並沒有跟上形勢,對於作假行為的處罰力度非常有限。根據現行《證券法》,上市公司發布虛假信息的,頂格處罰也只有60萬元,相關責任人的最高罰款也只有30萬元,兩者最高也就90萬,相比上億的作假,90萬的罰款只能算是毛毛雨,甚至是變相的慫恿。比如,康得新最高處罰也就是90萬。

當然,中國證監會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最近也表態要抓緊證券法的修改,要提升刑罰的處罰力度。水皮前兩天在接受央視訪談的時候也專門談到這個問題,現階段中國資本市場如果要恢復公眾信任的話,一定要對作假行為推出嚴刑峻法,不光要讓作假者來傾家蕩產,而且一定要讓他們飽受牢獄之災。

只有這樣,這個市場才會出清,才會正本清源,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的才能有所保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uA2QWwB8g2yegNDZ2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