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曹操的人謀之術:若善任天下智力,自可無畏無敵

2019-12-03   昌達財經課堂


大業憑眾才之智方能完成。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成就大業的人不是盡攬天下良才為己所用的人,又幾乎沒有一個「任天下之智力」的英雄豪傑不是胸襟博大、氣度恢弘之人。成就一代霸業的曹操可以說就是這樣一位英雄豪傑。

曹操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表達了他為成就大業要攬天下之人傑、爭天下之歸心的思想。歷史上的曹操,正是從一兵一卒抓起,從一官一吏用起,用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將長江以北的混亂局面扭轉過來,實現了中國大半個版圖的統一。

曹操為了實現一統天下的大志,曾連續下達三道求賢令,公開向天下招納賢士。這三道求賢令明白告訴世人:無論你是否有過「迂辱之名」、「見笑之恥」,或即使你有過如「貪將吳起」那種的惡劣行徑,只要你有才,仍將得到重用。曹操對負責舉薦官員的部下所提的要求是: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另外,曹操一反東漢時徵辟察舉,注重所謂名節德行、家世聲望的陳規陋習,主張只要有真才實學,什麼人都可以用。曹操的兵將大都來自揚州的丹陽、兗州的泰山以及河北的並、冀兩州,因有強大的戰鬥力而聲名遠揚。對於一些帶領眾人前來投奔的豪門望族,他也極力籠絡,封其適當的官職。

同時,他又不完全否定門第德行標準,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而對於一些不忠誠可靠的部下,他一經發覺,立即會毫不留情地將其清除。因此,最終他「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願為用」,手下人才濟濟。

其中更值得稱道的是曹操能正確對待反對自己的人,善於將對自己不利的人,凝聚為對己有利的力量。曹操起兵時,只有本家族的幾個男丁作骨幹,七拼八湊,不足四千兵馬。他想任用劉備未獲成功,但在收任其他優秀人才上卻收到了奇效,這樣就使他在短短的幾年內,造就了「謀士如雲,戰將如林」的龐大隊伍。

荀彧和郭嘉是三國時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都曾是袁紹的幕僚。荀彧「度紹終不能成大業」,率先棄袁投曹,曹操得荀彧,高興地稱他是「吾子房也」。

郭嘉看透了袁紹「未知用人之機」,也跑到曹操營壘。官渡大戰時,沮授、田豐、許攸都是袁紹的重要謀士,張郃、高覽都是袁紹的大將,除田豐被袁紹忌殺外,都臨陣投降了曹操。

曹操對待投降過來的人,一不計前嫌,二不試試看,與自己原班人馬一視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即使對那些降而復變或叛己投敵又被捉到的人,也千方百計再爭取過來。

對此,諸葛亮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勝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曹操的人謀之一,就是「任天下之智力,爭眾才之歸心」的博大胸懷。

人才是成功之源。作為一個領導者,要憑著一種博大的胸襟去延攬天下英才,然後知人善用,爭其歸心。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成就一份理想的事業。

古人說得好:得人之力者無敵於天下也;得人之智者無畏於聖人也。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樣樣精通,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不能完成之事。

但是,天下什麼樣的人才都有,所有你自己不能完成之事,總有人能夠完成。所以,如果你善於「任天下之智力」,那麼,就沒有什麼是不能完成的,你自可無敵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