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們總是在為別人設計房子、他們被稱為「夢想改造家」,那世界頂級建築大師自己和家人的住宅又是怎樣的呢?
這種感覺,就像打開了頂級大廚家裡的冰箱。建築師們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實際需求,來給自己和家人營造理想的居住空間。
這樣的房子,或許才是家最理想的樣子。
建築理論家班尼斯特·弗萊徹總結了滋養建築的六種主要養份:地理、地質、氣候、宗教、社會、歷史。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走進一個四合院中,會有好像回到母體中那種溫暖和親切感覺的原因。我們所懷念的不僅是四合院的建築實體、古老的材質與構造,也是其中的家庭氛圍與傳統的人際關係。
現代建築實現了集合住宅大發展時代為普通人蓋房子的任務,但沒有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
我們不是可被隨意放置的物品,住宅也不是居住的機器。
安藤忠雄的長屋:隱忍的日式生活美學
安藤忠雄似乎是在追求這樣一種建築:結構簡潔,對外封閉,空間獨立且富有意義,當光線射入時會產生戲劇效果;這適當的壓抑感會讓人產生沉靜,從中可以體會到隱忍的日式美學。
當安藤忠雄思考建築時,城市是他需要掌握的「第一元素」,他把城市作為自己靈感的來源,也看作對手。大阪是安藤「永恆的對手」,也是與他關係最為深厚的城市。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認為,住宅是建築的原點,他認為住宅起源於人類最根本的慾望。長屋是大阪最普遍的住宅形式,它誕生在日本高密度城市中,屬於追求終極住宅的產物。
彼時的長屋總給人帶來昏暗且不潔凈的印象,對於住在長屋的居民來說,屋內的陽光亦是奢侈的。安藤忠雄也在關西的長屋中長大,因此他似乎對重新設計這一傳統住宅充滿情感。
長屋刨面圖
他在反覆思考後決定,讓中庭占據起居室與廚房及二層之間。他的意見是:必須經過中庭才可到達起居室並由中庭來連接四周的空間,這樣可以還原住宅的生活情趣,也是傳統街屋曾經給人帶來的生動感覺。
這樣的設計的確帶來不少麻煩,當遇到雨天,去廚房或是二層必須打傘才行;但是到了沒有雨的季節,卻非常舒適。
安藤想到有限的用地和預算,他最終在「簡潔的混凝土盒子中」儘可能地放入了好的想法,通過傳統住宅的中庭空間,確保了整個房子的採光和通風。
住吉長屋的正門
在丹下健三的影響下,安藤決定切掉部分長屋,插入表現抽象藝術的混凝土盒子,將關西人常年居住的長屋要素置換成現代建築,並由此開創了「清水混凝土」風格,讓混凝土在建築中成為一種優雅的表達。
住吉長屋的樓梯
住吉長屋的起居室
羅伯特·文丘里:母親的簡單房子
1961 年,年輕的美國建築師,「後現代主義開山人」羅伯特·文丘里開始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栗子山上建造住宅。
這棟房子是為他的母親建造的,設計始於1959 年。他母親說,房子的形式要相對簡約,但不能像流行的現代建築一樣冰冷無情,與她的古董家具格格不入。
文丘里為母親文娜·文丘里建造的別墅,位於費城附近的栗子山上
從許多方面看,這棟建築都是「反現代主義的」。
比如,它拋棄了現代主義常見的平頂,而選用了一個以煙囪為中心的傾斜的房頂;在它的正面,建造了用以裝飾的山形牆,這與現代主義要求「摒棄一切裝飾」的主張背道而馳。
房子建在一塊平坦而開敞的內部用地上,在其四周,是蔥鬱的樹木,起到了籬笆的作用。建築位於中央,像一座湖心島一樣孤獨地站立著,它的周圍沒有樹木。車軸線與房屋中部垂直,在遇到街道上的排水幹線時,便隨路邊側石偏向一邊。
文娜·文丘里別墅內的起居室
建築的「既複雜又簡單,既開敞又封閉」,體現在外牆的矛盾上。
這邊廂,房屋上部的平台延牆砌築的女兒牆,強調了水平維護,與此同時,又表現出平台背面、煙囪和高窗部分的開敞;在另一邊,牆在平面上的一致形狀,突出的是僵硬的圍護。
在複雜和矛盾的建築中到處存在著不定和對立。
文娜·文丘里別墅內的一間臥室
隈研吾的住宅: 消失的房子
不張揚,不卑不亢;關照生活的初衷,從建築本位和單體層面都回歸生活;造就以人、以生活,而不是以建築為中心的場景,成為隈研吾創建住宅項目時的「情感原則」。
著名建築大師 隈研吾
經歷過日本泡沫經濟的衝擊後,隈研吾曾經的強建築觀發生了轉變, 他認為「消失的房子」或許更經得起衝擊,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能讓失去安全感的現代人感受到傳統建築的溫情和柔性之美。
那時,他開始從關注大建築轉向小建築,特別是住宅的研究和實踐。
對於隈研吾來說,居所會反映出個人的生活態度。他至今仍舊住在位於東京的神樂坂,這個地方依然保留著日本東京 100 年前街道的風貌, 隈研吾覺得這裡充滿情感,因為他用大量的自然材質修繕了頂樓花園與屋內空間。
隈研吾設計的「水櫻桃」住宅
「水櫻桃」(WaterCherry)住宅是隈研吾兩年前完成的住宅項目,它坐落在一座自然公園的懸崖頂端,站在住宅的陽台上,即可以俯瞰整個東海岸的美景。
「水櫻桃」由一系列坡屋頂體量組成,這些空間由一條室外步道連接,在建築與自然水景間建立了強有力的關聯。
水櫻桃」住宅由一系列坡屋頂體量組成
極其纖細的金屬框架和步道以及沒有主體建築的分散式空間布局創造了一種輕盈漂浮的感覺,立面裝飾有寬敞的透明玻璃,反射了天空和周圍樹木,讓建築好似消失在水平面上。
這些設計讓居住者無論在戶外還是室內都可以毫無顧忌地觀看風景。
隈研吾似乎喜好依山水建房屋,在湖邊住宅、蓮屋等作品中,他都將自然景觀變成屋內窗景的主要構成。
周圍的水汽,恰好讓這些住宅處於「仙境」之中,為了捕捉住宅的這一特色美感,隈研吾用傾斜的牆壁穿插中央,將住宅與湖水、植物融合,將房屋的開口慢慢導入住宅之中。
隈研吾認為,建築最終要成為一個不斷變化的現象,隨著氣候、季節、地點不斷變化。
原研哉:家是開啟未來的媒介
日本設計界「教父」、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是「理想家」項目的發起人
原研哉認為,在經濟發展和大量人口湧入城市的大背景下,人與人仿佛越來越分散的趨勢難以阻擋。
日本有一個調查數據,現在一個人或兩個人生活的比例已經高達 60 %,而且很多情況下共同生活的兩個人並不是夫婦,而是像90 歲的媽媽和 60 歲的女兒這樣的組合。
幾十年前, 大家印象里的一家三口加上爺爺奶奶,兩三代人在一個屋檐下,圍坐在一起吃飯、看電視,這種其樂融融的場景,可能接下來很難見到了。這是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整個居住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
原研哉
比起做東西,原研哉認為,設計本質上是「對信息的傳達」。信息的一端是消費者,另一端是企業,必須將這兩端連接在一起,讓人們重新理解什麼是家,什麼是汽車,什麼是手機。
如今的產業形勢正在面臨巨大轉型。
這一設計理念是在原研哉接手無印良品藝術總監之後逐漸形成的。無印良品 1980 年起家,最初就是生產一些小的辦公用品,比如筆記本、信封等,只有 30 個產品。
到了 2002 年他接手時,已經拓展到了5 000 多個產品,涵蓋了生活的各種場景。無印良品一開始是從日常生活的審美意識中提煉而成,在簡化造型的同時,也進一步簡化生產過程。
無印良品的「梯田辦公室」
原研哉說,日本人自古以來的邊緣意識帶來一種審美,什麼都沒有, 如何能在無中生有。
從日本美學出發,原研哉為無印良品定下「空白、虛無」的基調。它的產品是單純、空白的,所以才如此通用, 如此能夠容納所有人思想的終極的自由性。
螺旋狀房子
從有關家的各種產品擴展到 「家」本身,作為融合各個產業的一個平台,更可以通過探討未來的生活形態,這也是「理想家」的初衷。
原研哉自己的家,是一個有寬敞的起居室和狹小書房的居室。在他的構想中,未來人們理想的家應該會是一個非常簡單、清新的狀態。
理想的起居室
本文整理自《理想的居所:建築大師與他們的自宅》賈冬婷黑麥編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