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上「伯克級驅逐艦」早期型艦橋前和直升機平台控制室上面(伯克艦早期型沒有直升機庫)都安裝了一門「密集陣」近防炮,是以最高3000發/分鐘對抗「前後半球」來襲的反艦飛彈!
1950年代末反艦飛彈技術成熟後,現代海戰的樣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於反艦飛彈的飛行速度快、威力大、精確制導...遠比大口徑炮彈對戰艦的威脅高,並且反艦飛彈體積遠小于飛機,艦載雷達發現它也比較困難!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根本攔截飛彈。
蘇制SS–N–2反艦飛彈開啟了現代化海戰的先河!有了飛彈,二三百噸排水量的小艇也能擊沉上萬噸的戰艦!
1970年代為了對抗蘇聯反艦飛彈日益嚴重的威脅,在當時艦載防空飛彈和雷達水平較低的條件下,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在研究對策時認為:獨立的高射速小口徑高炮是對抗反艦飛彈的好武器,可以在來襲反艦飛彈的末端以密集的炮彈發射量將飛彈摧毀,消除戰艦的威脅...但一般單、雙管的小高炮不行,需要達到每分鐘3000發以上的射速才能攔截,由於加特林射擊體制更能實現高發射彈藥量,所以美軍和荷蘭,甚至蘇聯在研製近防炮時都採用了加特林射擊方式。隨即1970年代後期出現了「密集陣」、「守門員」、AK630...等幾型近防炮,對抗當時的亞音速飛行的反艦飛彈。
「密集陣」進行火力持續性試驗,僅僅不到5~6秒的時間就「炸管」了!所以,近防炮火力持續時間最多也是2~3秒,再長就對炮管形成傷害。
冷戰結束之後由於沒有了海上對手,美軍在後續建造的「伯克ⅡA級驅逐艦」上也就不裝備「密集陣」了,因為這武器價值好幾百萬美元,再加上「美國盟友遍天下」,也沒人向美軍戰艦發射飛彈,所以裝不裝的都無所謂了。
「伯克Ⅲ艦」艦橋位置沒有安裝「密集陣」,但位置還是預留了,以便將來安裝更先進的末端防禦裝備。
進入到了新世紀之後,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武器裝備也進一步提升了性能,反艦飛彈由亞音速提升為超音速,在2.5~3馬赫的末端飛行速度下,「密集陣」3000發/分鐘的射速顯然是攔截不了了,甚至炮彈威力太小即便是擊中了巨型反艦飛彈,也難以形成較大的傷害,仍然對戰艦有威脅...為了對抗新一代的超音速反艦飛彈的需要,美軍在1990年代末就與德國聯合研製了「拉姆」近程防空飛彈系統。
拉姆飛彈採用多聯裝發射器,占地面積和密集陣差不多,飛彈採用雷達和紅外線雙模式制導比較精準,而且機動過載能力也很強,飛行速度在3馬赫也要比炮彈快,是攔截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有效裝備。
更主要是它火力持續性要大大高於「密集陣」,後者彈藥備量在800發之內,如果一次攔截按250發計算,最多也就三次!這顯然是太少了,反觀「拉姆飛彈」,發射器可以備彈21枚,如果採用「二打一」的攔截機率,理論上就可以攔截10枚反艦飛彈,這顯然要大大高於「密集陣」的攔截次數,由於「拉姆飛彈」的優越性能,美軍在21世紀建造的新型戰艦上大多使用「拉姆飛彈」作為末端防禦系統。
「拉姆飛彈」雖然性能已經很先進了,但美軍認為它還是需要艦載雷達制導,在使用靈活性方面還有欠缺,又將它改進成為「海拉姆」近程防空飛彈系統。
「海拉姆」系統的構成,就是使用原來「密集陣」的跟蹤/瞄準雷達和光電跟蹤/瞄準設備,再加上「拉姆飛彈」的減少版發射器(11管),這樣就可以不依賴艦載雷達去跟蹤/指示/制導來襲的反艦飛彈,由系統自己來完成,大大的提高了自主靈活性,更有利於攔截反艦飛彈。
總之,任何先進的裝備在剛剛出現的時候都能較好的適應戰爭,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它也會不適應戰爭的要求,出現更先進的裝備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