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每當西方在戰略上擠壓俄羅斯的時候,後者就會試射「白楊–M」或者「亞爾斯」洲際飛彈顯示力量。雖然這種飛彈有至少50%以上部署在地下發射井內,但其強悍的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TEL)穿巡於林海雪原的形象,仍給人強大的視覺衝擊,以致成為一種表示大國威懾的心理符號。然而,體現強硬外交姿態和提示大國地位只是核武器的外延價值,其內涵是對這種毀滅性手段的技術集成和運用謀略,以及關於隱藏、發現、摧毀和反擊的連環博弈。
機動的必要性
飛彈機動發射概念既是進攻手段,也是防禦的要求。上個世紀50~60年代美、蘇都在極力的擴充自己的核武庫,但有限的彈頭數量和有限的運載工具投放精度(圓機率誤差在幾公里上下),導致彼此只能以對方的政治、經濟中心這類「軟目標」為打擊重點,主流觀點如美國提出的「相互確保摧毀」戰略,目的就是「抹平」蘇聯100座大中型城市和重要工業基地。至1970年代後期,隨著制導系統水平的提高(圓機率誤差縮小到幾百米上下),以及分導式多彈頭飛彈的部署,上萬枚彈頭已經足夠毀滅雙方主要城市十幾個來回。這時核打擊思路就轉變為全力爭取剝奪對手的核反擊能力,也就是說:只要摧毀其發射裝置,即便保留敵人的經濟實力和常規軍事力量,同樣也能屈服其政府。
「民兵Ⅲ」洲際飛彈發射井,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洲際飛彈的發射井抗壓強度也在不斷的提升,美國1950年的「大力神2」發射井為22㎏/CM²;60年代的「民兵Ⅱ」達到了88㎏/CM²;80年代初「民兵Ⅲ」達到了146㎏/CM²;蘇聯的SS–18則達到了365㎏/CM²。
上述思路的轉變得到了技術進步的有效支持。1980年代後,照相偵察衛星的地面解析度已經達到了0.5米左右,允許準確定位對方的單個飛彈發射井;而「民兵Ⅲ」飛彈在使用MK12A分導式彈頭的圓機率誤差(CEP)僅為166米,「和平衛士」更是接近了90米,蘇聯的SS–18V型也達到260米。面對精度越來越高的分飛彈頭,美、蘇雙方發射井內的飛彈都感到了異常窘迫的生存壓力,如果繼續指望提高發射井抗壓強度來抵消威脅,也受到成本效應的嚴重製約,比如說:「和平衛士」洲際飛彈每一枚的成本是6637萬美元(1983年比值),假如為它建造類似蘇聯SS–18加固程度的發射井,需要再支付飛彈成本的三分之一...由於雙方都感到了巨大的財政壓力,於是機動式部署被美、蘇正式的提上桌面。
漸進的歷程
蘇聯部分
由於蘇聯在彈道飛彈製造精度始終處於下風,因此更早開始重視機動部署問題。1960年代初期已經有了公路機動型SS–X–15型「吝嗇鬼」洲際飛彈,該飛彈由履帶式三用車運載,飛彈裝在封閉式發射筒內,起豎到車尾發射,由於早期蘇聯固體火箭藥柱抗震性能不佳,公路機動時容易出現裂紋,進而危及發射作業;還有就是履帶式機動底盤的行駛速度和行程均不理想;慣性導航在發射點隨機變化的情況下定位能力較差,導致飛彈的CEP誤差達到了4000米,不符合實戰要求,因而迅速下馬。
1969年首次部署的RS–12型洲際飛彈(北約代號SS–13「野人」)是蘇聯第一種正是服役的固體燃料洲際飛彈,同時它也是SS–20、SS–24、「白楊」...多種洲際飛彈的發展原型。初期的SS–13曾考慮過機動方案,但由於耗資巨大而放棄了,上圖實際上是這輛車只具備運輸和起豎裝填發射井功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TEL。
俄羅斯飛彈裝填車,由它將洲際飛彈運載到地下發射井邊上,挂車整體起豎後將「亞爾斯」洲際飛彈徐徐的裝進發射井內。
這種裝填車的母型車就是SS–13洲際飛彈的運輸車。
進入到1970年代後,固體燃料的SS–13洲際飛彈後繼型號得到逐步完善,並演變為洲際射程的SS–16和中程的SS–20。兩者主要部署方式均為公路機動,雖然受制於SALT談判約束(《關於限制戰略性武器條約》),很快呈現曇花一現,卻也奠定了機動部署的技術基礎。直到1985年,蘇聯部署「白楊」洲際飛彈才算正式進入到機動時代。
「白楊」正式代號為RS–12M(SS–25「鐮刀」),實際為SS–13的發展型,具有公路和發射井兩種部署方式。注意它的MAZ(馬哈茲)三用車為7軸布局。
截止1991年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時,已經有290枚「白楊」服役。其基地一般相距90千米,分別擁有1~4個發射陣地(不能進行無依託發射),各配備6~9輛三用車(單獨停放在相距100米的混凝土工事當中)。戰時緊急情況下可以打開工事的天花板快速發射,或在基地外預先勘測的發射地點發射。到2006年1月份,還有270枚「白楊」保留在9處基地內。其中俄羅斯境內包括:普列謝茨克、下塔吉爾、新西伯利亞、伊爾庫斯克,白俄羅斯兩個基地於1996年撤回。
在SS–25裝備十多年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又在它的基礎上發展出「白楊M」型洲際飛彈,它的正式編號為RS–12M2(SS–27「鐮刀」),2009年9月「白楊M」首次試射,2006年末隸屬於第54飛彈師的一個團首批服役了3輛發射車,由於「白楊M」安裝了一個當量為55萬噸的單個大型突防彈頭,所以比「白楊」更長更重,使用新型MAKT–79221三用車為8軸布局,「白楊M」洲際飛彈要比它的前型先進很多,完全具備無依託發射能力,只要不是泥沼、流沙...等過於鬆軟地面環境它都可以做到隨機發射,其生存能力和反應時間均大大優於「白楊」。
根據俄國防部統計,到2010年496枚洲際飛彈將削減到313枚,其中「白楊」機動型保留144枚(到今年全部退役),同時補充35枚「白楊M」機動型,最終擁有179枚公路機動型洲際飛彈。
由於美國加快了各種層次「飛彈防禦計劃」的建設,俄羅斯又將「白楊M」飛彈再一次升級,它的正式編號是RS–24(SS–29)「亞爾斯」,於2010年正式服役,該飛彈可以認為是「白楊M」的多彈頭版本,通常攜帶4個15~25萬噸可調當量核彈頭,必要時可安裝10個,據稱彈頭CEP誤差為200米,彈頭還可能具備多次機動變軌能力,俄羅斯研製它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替代SS–25「白楊」,「亞爾斯」洲際飛彈機動型同樣使用MZKT–79221三用發射車,另外一部分則採用地下井發射,它將和單彈頭的「白楊M」共同戰備值班,以應付日趨複雜的國際環境。
真正的「冰原猛獁」!MAZ–7907型24×24多軸車,但該車只是製造出來了,並沒有馱任何型號的洲際飛彈。
蘇/俄的多軸洲際發射車多為白俄羅斯的「明斯克拖拉機重工聯合體」製造的,早在1970年代就為SS–20中程飛彈研製出6軸12×12驅動的MAZ–547V型發射車,為「白楊」研製了14×12的MAZ–7912,後來兩者分別升級為12×12的MAZ–7916和14×14的MAZ–7917,載重各為80和65噸。MAZ–7917安裝了一台12缸40升V–58型柴油機,30公里的時速行駛時百公里耗油200升,據說蘇聯解體後國內有民營企業購買過二手的該車,售價摺合700~800萬人民幣,MAZ–7917車長17.3米,寬3米,高3.1米,集成了控制、導航、目標選擇、供電功能,後艙還設有廚房。
1970~1980年代初,發射重量達104噸的SS–24(鐵路機動型)也曾考慮過公路機動方案,為此催生出車長超過30米、功率1500馬力的16×16驅動的MAZ–7906。以及載重200噸、採用T–80U坦克的GTD–1250燃氣輪機和電傳的24×24怪物MAZ–7907。但,兩型車的研製均失敗了,同時也造成了SS–24放棄了公路機動發射方案。
1980年代中後期,該廠又在MAZ–7917的基礎上為「白楊M」開發了16×16MAZ–79221,2007年轉至伏爾加格勒的巴瑞卡迪公司生產。該車長22.8米,寬3.05米,高3.8米,自重44噸,載重80噸,採用800馬力YAMZ–847型柴油機,最高時速40公里,涉水2米,最大公路行程500公里,可適應–40~+50的惡劣環境,總得來說蘇/俄多軸TEL發射車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所以目前公路機動發射的洲際飛彈占到了洲際飛彈總數量的50%以上的水平,大大的提高生存能力和核反擊的速度。
美國部分
美國目前沒有機動式洲際飛彈,現役的「民兵Ⅲ」洲際飛彈也是目前世界最老的型號服役時間已經40多年了,一直在不斷的進行技術升級,彈雖老,但它憑藉高精度的打擊能力仍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洲際飛彈之一。
早年間美國也曾想過多種部署方案,1979年全面研製「和平衛士」洲際飛彈時,當時就有較多的方案。其中較成熟的首先是「多防護掩體」,計劃在內華達州和猶他州的沙漠深處中為每一枚飛彈建設23個獨立加固掩體,之間各有道路相連,如此全部200枚總計要建設4600個掩體,總建設資金約800億美元。但該方案需占地1.28萬平方公里,而且有賴於蘇聯遵守條約義務,因為對方可以將目前攜帶10個分彈頭的SS–18擴容到30~40枚,以類似喀秋莎火箭炮的魯莽方式覆蓋這些地區。
其次是「深埋部署」,就是將發射陣地置於610~914深的地下互通隧道中,由軌道車運送飛彈Ⅲ設備和人員至固定地點發射,總費用高達1000億美元,1979年美國人均GDP勉強在9000美元,2019年是5.7萬美元,這1000億美元的建設費用實在承擔不起。
第三種方案為「超密集部署」。即將100枚「和平衛士」安置在直徑6公里區域內的加固井中,彼此間間距僅549米。其構思是利用對方第一枚彈頭爆炸產生的殺傷效能摧毀後續來襲的彈頭,導致連續不斷的相互間殘殺,據理論推算可保有本方50~70%的飛彈得以存活。由於占地面積不足30平方公里該方案總費用僅200億美元。
加固型「侏儒」小型洲際飛彈發射車,採用全封閉設計其中輪式底盤由波音和固特異公司聯合研製,1988年12月交付使用。牽引車和拖車全重108.5噸,分別安裝一台750馬力(牽引車)和550馬力(拖車)的羅.羅「帕金斯」柴油機,平均公里速度48公里/小時,最大速度96公里/小時。
「侏儒」飛彈發射前拖車先降至地面,下緣穿地樁插入地下,密封圍裙下翻,並通過底盤上的排氣室形成吸力。
「侏儒」飛彈發射車底盤有兩個型號,圖片上的是另外一型,由馬丁.馬利挨塔和卡塔菲拉公司聯合研製的履帶式底盤採用鋼絲加強的橡膠無鉸接履帶,適合在鬆軟的沙漠地域行駛,最高公路速度80公里/小時。
面對眾說紛紜的選擇和高昂的建設費用,里根政府於1986年12月下令終止一切研究,只保留相對「樸實」且容易實現的「和平衛士」鐵路機動和「侏儒」公路機動方案,已經服役的50枚「和平衛士」暫時部署在「民兵Ⅲ」飛彈的發射井內,待國會正式批准研製經費後再轉入鐵路機動。
但是,老布希總統上台後,立即宣布「和平衛士」於2005年全部退役,鐵路計劃也胎死腹中。而「侏儒」飛彈則在1991年通過驗收後,次年初終止––美國通過放棄兩種未實現的飛彈機動部署計劃,換取蘇聯大幅度的削減SS–18等重型洲際飛彈,戰略武器的博弈終於收取了最大的安全利益。
同時,美國的戰略核潛艇出海執行任務初期幾乎不被蘇聯攻擊型核潛艇跟蹤,隱蔽性比蘇聯戰略核潛艇要高(海洋國土環境太惡劣,所以蘇聯戰略核潛艇願意去北極),而戰略核潛艇更是機動發射的飛彈庫,理論上彌補了沒有陸基公路機動戰略飛彈的缺失。
本著「你有我也要有」的思維,蘇聯也發展了一型與「侏儒」洲際飛彈類似的小型洲際飛彈,就是圖片上的「信使」洲際飛彈(也叫矛–R),它是由烏克蘭南方設計局完成的一型二級液體飛彈,該飛彈彈長僅為12.9米(彈徑1.15米)比「侏儒」還要短3米多,而射程接近7000公里,該彈也採用公路機動發射,底盤為MAZ–543三用車最高公路行駛速度65公里/小時,行程500公里。
「信使」飛彈的三用車,MAZ–543發射車幾乎是蘇聯戰術彈道飛彈通用車,4×4軸設計,「飛毛腿B」、「圓點」、「奧卡」...等飛彈都使用它為底盤,「信使」飛彈原打算同時裝備火箭軍和陸軍,前者編制為飛彈團,每個團38輛TEL和8輛指揮車,採用彈頭+誘餌配合的輕型戰鬥部;後者編制為飛彈營,每個營擁有46輛TEL和16輛指揮車,採用常規重型戰鬥部,射程減為3000公里。烏克蘭獨立後,該項目終止。
從比較上來說,蘇聯大型TEL以強悍著稱,但「侏儒」飛彈發射車為了提高抗衝擊能力更是不惜工本,且飛彈連同發射筒重量不過20噸,車、彈總重量為100噸左右。相比之下「白楊M」系統總重量越100噸,飛彈連同發射筒卻達到了50噸,所以重心偏高,據稱每年發生10多次的翻車事故,為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很難實現最高車速。
機動的得失
機動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它帶來的飛彈生存力提高需要一項不可忽略的必要前提:即在戰略層次的核突擊中,雙方都沒有機會、也沒有成本和時間大規模搜尋對方機動發射平台,因此無法對其進行準確定位和跟蹤,失去上述前提條件,機動部署的價值將大打折扣。
機動飛彈的抗毀能力也比較低,1枚55萬噸當量的彈頭空爆,足以摧毀10公里處鐵軌上列車。而且從隨機陣地發射的飛彈,由於自身定位儀器相對簡單,時間也比較倉促,慣性系統的初始精度明顯低於地下井發射的飛彈(「和平衛士」發射井精度達到90米,鐵路機動185米;「白楊M」發射井精度260米、公路機動450米)。解決之道是在機動路線上選擇幾個預設陣地(有依託發射),但如果平時經常在預設陣地訓練,容易被敵方偵察衛星準確掌握預設陣地的地點,戰時會受到定點清除。所以,最佳方法是平時採用大範圍長期機動,應急情況下隨時發射,也是現在的「無依託發射」。
就攻勢方而言,對手機動帶來的不確定性既然無法用準確性消除,就只能依靠打擊規模,即在擁有足夠核彈頭的美俄之間,針對機動飛彈可能的活動範圍實施彈幕覆蓋是一種有效手段。面對彈幕,機動飛彈採取大範圍隨時機動,還是僅在遇襲時緊急衝刺疏散,生存結果大相逕庭。
衝出地下發射井的RS–28(SS–X–30)「薩爾馬特」重型液體洲際飛彈,被認為是SS–18洲際飛彈的發展型號,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洲際飛彈,攜帶10個100萬噸當量彈頭時射程為12000公里,攜帶15個30萬噸彈頭射程15000公里,它是21世紀10年代俄羅斯重點發展的武器,主要目的就是對抗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
當年美國打算部署50枚鐵路機動的「和平衛士」飛彈時通過計算,要將這些在鐵路上來回機動「和平衛士」完成消滅,可以耗盡條約允許蘇聯擁有的308枚SS–18所有的核彈頭。100枚「侏儒」飛彈只需在美國西南部1萬平方公里範圍內隨時機動,全部擊毀也要消耗1100枚55萬噸當量彈頭。
而在半固定部署,接到15分鐘戰略預警後衝刺疏散時,摧毀100枚「侏儒」需要3艘「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上的共600個核彈頭(單個35萬噸當量)。同樣,一艘「俄亥俄級」是的核潛艇上的24枚「三叉戟2」飛彈上的336個核彈頭幾乎能覆蓋150輛「白楊M」TEL發射車的疏散範圍...在彈幕攻擊過程中,所以,越是疏散的早被擊毀的機率就越低。當然,為了避免相鄰核彈頭相互摧毀,要留有10%面積的「生存峽谷」,所以總會有10~15%的發射車在首輪攻擊中存活下來。
從前面比較也可以看出,機動平台的性能也是影響影響飛彈生存的重要因素。「侏儒」三用車雖然價格昂貴,卻物有所值,它以最高公里速度96公里/小時衝刺機動時,2分鐘就能逃脫55萬噸當量彈頭的打擊半徑(白楊M的主要彈頭),而時速42公里的「白楊M」則需要10分鐘。
所以,機動飛彈的生存就是雙方成本/效益的博弈,核心價值在於:使對手剝奪己方核武器的成本與把握超出其自身核武庫存量。這不僅與裝備技術水平有關,而且牽扯到國力、核戰略思想和裁軍等廣泛的政治、經濟因素,並直接受制於戰略預警水平。
另外還有一個棘手問題,由於地面交通設施存在一定的脆弱性,破壞橋樑等重要交通節點並不難,當對方採取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實現這個目標時,己方倖存核力量已無機動必要,應該立即就地發射。
但,對方藉助優勢明顯的高科技常規武器打擊能力實現上述目標,等於極大程度上削弱了戰略飛彈的機動條件,選擇投入核報復還是忍耐?將是非常複雜的抉擇。
結語
現代核戰爭思想已經不在是以前那樣攻擊敵方的政治、經濟中心這類的大城市了,而是要全力剝奪對方的核反擊能力,機動發射的洲際飛彈只是核戰略體系當中的一個環節,不能完全提供核安全,幅員遼闊的核大國需要:陸基固定發射井,機動式三用發射車和戰略核潛艇構成首輪核打擊的「三劍客」,缺一不可!所以,建設戰略核基石要齊頭並進才行,而不是特為的專門在其中一項上下功夫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NN8YHAB3uTiws8Kw1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