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現代「輕鏈枷」,淺談伊斯坎德爾短程彈道飛彈

2020-02-10     皇家橡樹1972

引子

當地時間2019年8月2日,美國國務院發布聲明稱:美國正式退出《中導條約》。同日俄羅斯外交部也證實了這一消息。

早在2019年2月1日美國政府以所謂:俄羅斯長期違反《中導條約》為由,宣布美方暫停該條約所履行的義務,並啟動為期6個月的退出該條約的程序...在這6月當中,美國與俄羅斯多次談判,要求俄羅斯將「伊斯坎德爾」飛彈參照《中導條約》當中的「奧卡」飛彈那樣全部銷毀,來換取美國不退出《中導條約》...這種「無理要求」甚至是「胡攪蠻纏」俄羅斯是不可能答應的,也根本不可能銷毀「伊斯坎德爾」飛彈這張俄羅斯武裝力量當中少數的幾張王牌之一。

命運坎坷的「伊斯坎德爾」


那麼,前面提到在《中導條約》當中銷毀的「奧卡」飛彈和俄羅斯現役的「伊斯坎德爾」飛彈有什麼關係?美國非得要參照它的方式來銷毀「伊斯坎德爾」呢?

「奧卡」飛彈(又稱:奧卡河)是蘇軍1980年代最先進的戰役/戰鬥彈道飛彈,使用單級固體發動機,彈長7.52米、彈徑0.97米,起飛重量3990千克,可攜帶一枚常規彈頭或者一枚2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彈著點命中偏差(CEP)200米,「奧卡」飛彈由於是近程彈道飛彈它只能在大氣層內飛行,所以它的彈頭和彈體是不分離的,這樣可以減輕技術難度,而且「奧卡」飛彈與「飛毛腿」飛彈相比彈的體積更小,飛行速度更快,即便是被發現和跟蹤在當時的防空技術水平條件下也沒法進行攔截。

「奧卡」飛彈所使用的集束型彈頭,在「阿富汗」戰爭中使用,殺傷效能強大,經常被用於整個村莊的毀滅。

「奧卡」飛彈因為所攜帶的彈頭不同,有效射程從400~500千米不等,飛彈為機動式發射,安裝在「馬茲」–543八輪三用車上。該飛彈系統以飛彈旅為作戰單位,每個率轄2~3營,配備12~18部發射車,蘇聯一共有7個「奧卡」飛彈旅,東德人民軍也部署過這型飛彈。

東德「奧卡」飛彈旅,1987年的《中導條約》也涵蓋了東德的飛彈。

從1980年開始「奧卡」飛彈進入到蘇軍和華約集團一些重要國家服役,並且很快的在阿富汗戰場上進行武器戰場測試,作戰方式通常是:先由航空兵對要打擊的目標進行空中偵察和拍照,再由特種小分隊抵近進行地面精確坐標測算,當發現有「反蘇武裝」的重要領導人進入到某一村落之後,特種小隊通知後方使用「奧卡」飛彈進行精確打擊...由於飛彈打擊精度高、彈頭威力大,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奧卡」飛彈的殺傷效能被美國知道後如坐針氈,更令美國和北約恐懼的是,該飛彈採用復合制導方式還配備了電子對抗裝置,它的突防能力讓美國當時還在研製階段的「愛國者1」地空飛彈都難以招架!更因為它部署到東德之後可以突破、打擊美軍在西歐的大部分基地。一時間讓美國和北約盟國都心有忌憚,想盡一切辦法要除之而後快。

「奧卡」近程戰役戰術的各種型號,9M714是它的標準型號,、9M714K是集束彈藥型,最右側的是增程型。

1985年3月,美蘇重啟1983年底中斷的歐洲中程核武器談判。當時蘇聯領導人已經換成了戈巴契夫,而當時的蘇聯經濟已經進入到了衰退的初期,加上阿富汗戰爭的巨大投入和支援越南這些盟國(每天要數百萬美元)已經讓蘇聯經濟雪上加霜不堪重負了,這個時候戈氏提出了「新思維戰略」,該戰略的總體核心內容就是:緩和與美國和歐洲國家的緊張矛盾,減少沒必要的對外援助,減少沒必要的相互間軍備競賽,並且要把軍費開支降低,資金用在發展國民經濟上...等等,「新思維政策」的出台實質上就是蘇聯通過40年的冷戰已經是力不從心了,需要一段修養時期,所以才與在美國談判《中導條約》期間做出了重大讓步,不但要銷毀了SS–20「少先隊員」中程彈道飛彈,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奧卡」飛彈也必須要銷毀。

那麼,「奧卡」最大射程才500公里不算中程飛彈為何也要銷毀?這是因為它威脅性比SS–20中程飛彈還要大,以蘇聯當時的武器產能一年之內可以製造出來幾百枚常規型,四五年內就會有過千枚,如果在戰爭中使用,美軍在西歐的一百多個陸上基地平均每個要攤上十枚以上,整個基地就會損毀嚴重!並且「奧卡」飛彈不但發射突然、難以攔截,它還是常規武器,對於戰爭來說是有層級的,不是說上來就使用核武器,那是殺紅了眼!到那時就不可控了,在雙方對等核威懾下,美國不會為了歐洲使用對蘇聯使用核武器,歐戰即便打輸了大不了撤回北美大陸...所以在沒有與「奧卡」飛彈對等的武器條件下,美國必須盡力將它納入到《中導條約》當中。

「奧卡」飛彈的馬茲–543型八輪運輸/起豎/發射車,車廂的封閉的可以為飛彈提供更好保護,製造價格便宜、生產量大、使用門檻低,破壞威力巨大...這樣的武器怎能不讓美國害怕?

根據《中導條約》的要求,包括106部「奧卡」發射車、306枚「奧卡」飛彈(包括出口到華約國家的)及其生產線連同大部分圖紙在美國專家的監督下被徹底銷毀...聞聽自己設計的飛彈受此厄運之後,「奧卡」設計總師謝爾蓋.帕夫洛維奇.涅波別季梅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刺激,據說有一個月不能下床行走。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不但沒有被西方體系接納,反而受到了美國和北約明里暗裡排擠和打壓,比如說:很快的吸收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前華約組織國加入北約,使得北約的軍事基地往東擴展了500~800公里,相當於把「刺刀頂在了俄國的鼻尖上」!使得俄羅斯的安全形勢極大的惡化。

謝爾蓋·帕夫洛維奇·涅波別季梅院士(1921–2014),是蘇聯機械製造局(KBM)泰斗級飛彈專家,主要設計反坦克飛彈、肩抗式地空飛彈,「奧卡」和「伊斯坎德爾」飛彈都是他的傑作。

北約的東擴,大大的刺激了俄羅斯的敏感神經,時任總統葉爾欽不得不做出反應,要求軍方拿出遏制北約東擴的武器,就這樣當時已經73歲高齡的涅波別季梅院士重新披掛上陣,帶領「徒子徒孫們」重新再來,並且四處收集流失的資料和走訪當年參加設計「奧卡」的研製人員,終於復原了完整的圖紙,1995年10月份在俄羅斯國防部國家中央靶場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並於1999年在莫斯科航展上進行了展示。當時俄羅斯宣稱,它是一種可以替代「飛毛腿B」的先進近程彈道飛彈,為了吸引國際客戶,該飛彈以在中東和印度頗受尊敬的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阿拉伯語稱呼「伊斯坎德爾」命名。

性能先進的「伊斯坎德爾」


「伊斯坎德爾」飛彈並不是「奧卡」飛彈的簡單複製品,而是採用了俄羅斯1990年代以來的最新彈道飛彈技術成果,所以它的技術性能指標要比「奧卡」飛彈高出一大截。

「伊斯坎德爾」飛彈同樣採用單級固體發動機設計,為全程制導型飛彈,彈長7.2米、最大彈徑0.95米、起飛重量3.8噸,有效載荷380千克,車載機動發射。目前它有兩個型號:E型為出口型號,M型為自用型號。根據《限制彈道飛彈擴散海牙行為準則》的要求出口型號射程為280千米,而自用型射程為480千米,但去年年底俄羅斯在試射一枚「伊斯坎德爾M」型的時候不知為何偏離航向飛進了哈薩克境內,事後根據測算飛彈飛行了近650千米。

掉落在哈薩克境內的「伊斯坎德爾」飛彈殘骸,從圖片上來看它也沒有使用彈體分離技術。

「伊斯坎德爾」飛彈的命中精度非常高,它採用慣性制導+衛星導航彈道修正+景象匹配製導三種制導方式。單獨採用慣性陀螺儀制導式在280千米射程彈著點CEP為30米,採用慣性制導+景象匹配時CEP理論上小於2米,這個精度完全可以進行斬首!其實,俄軍用近程彈道飛彈實施斬首是有先例的,早在「第一次車臣戰爭」當中,俄軍電子戰部隊偵測到了車臣武裝首領杜達耶夫正在用衛星電話遙控指揮,測得杜達耶夫所在的方位後俄軍在80千米外發射了數枚「圓點」近程彈道飛彈,一舉將杜達耶夫擊斃!

對於飛彈的制導系統還是要囉嗦幾句,它相當於人的小腦和眼睛,人如果沒這倆器官什麼都幹不了,等於癱瘓狀態,飛彈也是一樣的。

「奧卡」飛彈所用的慣性導航裝置,右面是它的核心機械式慣性陀螺,「伊斯坎德爾」飛彈可能使用的該慣性導航裝置的升級版,這個物件就相當於人的小腦!如果沒有它飛彈發射出去不到10公里就會一頭砸在地上...說到這有網友會問:都21世紀了,雷射環形陀螺技術已經成熟 作為先進飛彈的「伊斯坎德爾」為何還用「浮動陀螺」這種機械裝置?其實從慣性導航裝置的精確度來說,浮動機械陀螺仍然高於雷射環形陀螺,比如說:美軍根據《中導條約》銷毀的「和平衛士」洲際飛彈,它的慣性導航系統當中就有一個加工精度極高的浮動陀螺,它是用一塊鈹合金通過400多道加工工序製造出來的,球體被浸泡在氟利昂液體當中,它的漂移偏差度為0.000015度/小時,而目前世界最先進的「霍尼韋爾公司」製造的超大型雷射環形陀螺偏差度為0.00015度/小時,是前者誤差的10倍!所以,洲際飛彈和高級的彈道飛彈要想提高打擊精度就必須要使用機械浮動陀螺,可是浮動陀螺加工非常困難!即便是有微米級誤差都會造成陀螺精度的嚴重下降,為了降低製造成本和增加提供量,從1970年代末開始了雷射環形陀螺技術的研究,至今已經比較成熟了,但雷射環形陀螺適合射程200公里內的近程飛彈或者不追求精度只需要威懾型的彈道飛彈...而「五常」的高級飛彈都以機械浮動陀螺為主,雷射環形陀螺為輔的慣性制導模式。

「伊斯坎德爾」飛彈的9E436型末制導相關器,航拍和陸上測量目標圖像裝訂時間在5分鐘之內,彈著點CEP誤差小於20米,它的用途就是:在飛彈飛行到最後階段彈道很高的時候設備開啟對要打擊的目標進行拍攝,再通過與彈載計算機內儲存的目標資料進行對比,通過彈尾的燃氣舵微調火箭姿態後就可以更加準確的命中目標,如果與慣性導航系統配合CEP精度可進一步提高到2米 。

俄羅斯的現代「輕鏈枷」,淺談伊斯坎德爾短程彈道飛彈

在野戰掩體內發射的「伊斯坎德爾」飛彈。

這張動圖顯示的就是飛彈末端目標圖像對比後打擊目標(動圖裡的矩形格)

總之,「伊斯坎德爾」飛彈的打擊精度非常高,如果安裝了侵徹型頭錐可以對隱藏在地下的高價值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正在對彈頭進行測試,需要放在擺動機上這樣來回的搖擺晃動,看看晃動和震動是否對彈頭裡面的組件產生震動脫離影響,因為它要承受很高的過載量。

「伊斯坎德爾」飛彈配備了多種彈頭有:54枚裝集束式子母彈、高爆彈、侵徹子母彈、鑽地彈、空氣燃燒彈和電磁脈衝彈...等多種類型的戰鬥部,可對不同目標實施打擊。據俄軍方稱:對敵方的防空飛彈連、機場、指揮所等較固定目標只需1~2枚飛彈就能完全摧毀,打擊能力是美軍「陸軍戰術飛彈系統」2~3倍。

「伊斯坎德爾」飛彈突防能力也很強,它的彈體採用特種復合材料製造,飛彈的外形接近錐體,飛彈在飛行過程中會將表面突出物拋離使得彈體表面更加的光滑,飛行阻力更小,同時還降低了飛彈雷達反射面積,增加了雷達探測難度,「伊斯坎德爾」還具備機動變軌能力,這種機動在發射區和目標上空尤為劇烈,機動變軌時飛彈要承受20~30倍自身重量的大過載量,而攔截它的反導飛彈所承受的過載比它高出2~3倍,這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是難以實現的,因此俄軍方稱:「伊斯坎德爾」飛彈是美國「愛國者」防空系統的剋星!即便是對中近程彈道飛彈攔截技術建樹頗高的以色列,也認為與美國聯合研製的「箭3」反導系統也不具備攔截多次機動變軌的「伊斯坎德爾」飛彈。

「伊斯坎德爾」飛彈的環境適應能力非常好,可以在±50℃環境下無依託發射,只要不是泥沼、流沙環境都可以,其末端匹配光學引導頭可以夜間低可視環境、風沙霧霾,強烈電磁干擾等環境下仍然穩定工作,把飛彈準確的引導到目標。

「伊斯坎德爾」飛彈運輸/起豎/發射車3D模型圖,注意在運輸箱當中兩枚飛彈是措開放置的。

「伊斯坎德爾」飛彈系統可直接從空中、太空、地面特種偵察分隊獲取目標信息,並可在10秒時間內完成彈著點確定,飛彈飛行參數計算、光學引導頭參考用地形地貌信息準備等實施飛彈打擊前的必須工作內容。

發射車內有3人操作控制台,接到打擊指令後僅需4分鐘的時間就能發射完成。

一部飛彈車上有兩枚飛彈,它可以通過目標的照片和特種分隊那裡接收到的目標指令進行發射,可間隔一分鐘的時間發射第二枚,發射車可隨機選擇發射地點並自主確定所在位置的大地坐標,戰鬥當中發射車內只需3個人就可完成發射任務,發射車隊從展開到發射也僅需4分鐘的時間,即便是轉移陣地解除行軍狀態也可以在6分鐘內實施發射。

強大的威懾作用


「伊斯坎德爾M」飛彈在2006年進入俄軍服役,根據2018年俄羅斯陸軍總司令薩柳克夫的說法,「伊斯坎德爾飛彈」已經有10多個旅的裝備量了,一個旅有24輛發射車,48枚待發彈,同時配備了96枚備用彈,一個旅共計144枚彈,一個旅可以毀傷480公里直徑內40個大型目標。如果真的有10多個旅的裝備量,1000多枚飛彈威懾能力確實驚人!

近十多年以來針對美國在東歐部署飛彈防禦系統,俄羅斯首先威脅說:戰時要對目前已部署飛彈防禦系統的東歐國家的反導設施進行核打擊,但這種「核威脅」顯得有些無力,核大國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到任何時候道義上都是說不過去的,而且核威脅也只能讓這些國家更加害怕,更會讓自己的允許美國軍隊駐紮,這種「捆綁」政策即是保護自己也讓美國提供「核保護傘」,...反而會對俄羅斯不利。

由於核威脅很蒼白無力,於是,從2011年開始俄羅斯就給駐紮在加里寧格勒的第152近衛飛彈獨立旅換裝「伊斯坎德爾」飛彈,常規性高精度的地對地飛彈顯然要比核飛彈更具備威懾作用。

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楔入北約的一塊飛地,南部與波蘭接壤,東部和東北部與立陶宛接壤,隔著波羅的海就是丹麥、瑞典,距離波蘭首都華沙400千米,距波蘭提供給美國部署反導攔截彈的貝斯基德基地僅300千米,所以加里寧格勒的地理位置十分敏感和重要!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部署「伊斯坎德爾」飛彈之後,美軍在波蘭的軍事基地都在它的打擊範圍之內,威懾作用極強。

「伊斯坎德爾飛彈」的戰術編制

從編制管轄權來說,它這種戰役/戰術級別的飛彈屬於陸軍建制,目前俄羅斯軍改之後陸軍還有23個戰役/戰術飛彈火箭兵旅,基本上做到了每一個集團軍編制當中有一個「伊斯坎德爾」飛彈旅或者「圓點」飛彈旅,按照旅營連排編制,旅轄3個飛彈營,另外還有運輸連、工兵連、通訊連、維修排...等維護保障分隊。

這是前段時間俄羅斯電視台展示的俄羅斯西部戰區第448飛彈旅,一個營有8輛發射車,全旅共24輛。

目前俄羅斯的四大戰區都有「伊斯坎德爾」飛彈旅編制,根據戰略方向的軍事鬥爭需要每個戰區有1~3旅的編制,再有型號較老的「圓點」戰術彈道飛彈的配合,各戰區的遠程打擊能力有所提高,雖然不能完全的遏制住北約東擴,但應有的威懾力也會讓北約產生畏懼心理,也似乎起到了一些戰略平衡的作用。如果俄羅斯再增加「伊斯坎德爾」飛彈旅的數量遏制北約的效果就會更加明顯。

伊斯坎德爾飛彈的拓展使用


近些年俄羅斯在提升「伊斯坎德爾M」型飛彈的同時,又拓展了飛彈旅的戰術新內容,發展出來「伊斯坎德爾K」型巡航飛彈,所謂K型就是大名鼎鼎的「口徑」系列巡航飛彈當中3M–54K/54K–1,該巡航飛彈射程為500公里,幾乎與彈道飛彈一致,作戰方式估計是先用M型彈道飛彈進行快速突擊,然後再用巡航飛彈補刀,這樣就會大大的提高了打擊效果,而巡航飛彈可以貼地面超低空飛行雷達發現的機率更低,是更難防禦的武器。

K型和M型既可以單獨在一輛發射車上運輸/起豎/發射,也可以混裝在一輛發射車上,這對於反導系統來說既要攔截快速砍過來的長劍,又要攔截隨後而到的大砍刀,理論上來說實在是難以招架!

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海軍受經濟大幅度滑坡的影響已已經退化成了地區性的海軍,當年世界第二的「紅海軍」漸行漸遠了,但對手美國海軍卻以經濟實力為後盾,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別是冷戰時期對蘇聯威脅甚大的航母戰鬥群,在新科技的提升下日益完善,也更具威脅性,而俄羅斯在蘇聯時代飽和攻擊航母戰鬥群的戰法所需的裝備早已經殘缺不全,為了應對美軍航母戰鬥群的重大威脅,俄羅斯又將「伊斯坎德爾」飛彈發展出了空射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匕首」空射反艦飛彈。

由於「匕首」飛彈重達3噸且體積較大,其它型號的戰鬥機攜帶不了,只能由米格–31K大型截擊機在機腹部重型掛架上攜帶一枚,米格–31K大型截擊機也是老舊裝備了,在轟炸機具備遠程防區外打擊能力後截擊機的戰鬥價值急劇降低,俄羅斯這個時候研製出來「匕首」飛彈,也算是讓它老乾新枝。

俄羅斯國防部稱:「匕首」飛彈射程1000千米,由米格–31K攜帶高空高速飛行距目標800~600公里時發射(在艦載戰鬥機最大作戰半徑外發射),飛彈以高彈道飛行速度超過8馬赫,接近目標50千米時飛彈以4馬赫速度下降,並且光學末端制導系統開始跟蹤目標直至擊中目標,由於飛行速度很快現有的「宙斯盾」系統很難對它進行攔截。

「匕首」飛彈在2019年試射成功,成為俄羅斯對抗美軍航母戰鬥群的利器,它與圖–22M「逆火」式轟炸機所攜帶的KH–32巨型反艦飛彈構成了俄羅斯新一代「飽和攻擊」的主力彈種,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俄羅斯在這個方面的退化和不足。

就目前俄羅斯陸軍現有裝備來看,「伊斯坎德爾」飛彈是重中之重!比之其它陸戰裝備有射程更遠、打擊精度更高、威懾作用更強的特點,是排名第一讓北約膽寒的裝備,也算是俄羅斯護衛國家安全的一塊基石,俄羅斯今後好會進一步對它進行改進,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之後俄羅斯已經沒有了顧忌,「伊斯坎德爾」飛彈在設計之初就有增程型存在,也就是增加一個助推器形成二級火箭,射程也提高到了2000公里,可以覆蓋整個歐洲和中東,其威懾作用將進一步提高。

有看官們會問,問題標題的那個「輕鏈枷」是什麼東東?它就是圖片上的這種古代歐洲的冷兵器,就是一根鐵柄頭部安裝有鐵鏈,鐵鏈是有2~3帶「狼牙」的鐵錘頭,這種武器有點類似我國古代的輕型狼牙棒,輪起來慣性力很大,打在身上或者頭部都是嚴重的鈍器傷害!「輕鏈枷」是相對於「重鏈枷」而言的,後者鏈子上只有一個狼牙錘頭,但是錘頭重量要高出很多,由於自身重量較大在歐洲冷兵器時代都是由部隊當中身強力壯的戰士使用。

如果說「白楊M」、「亞爾斯」、「薩爾馬特」這些洲際飛彈是「重鏈枷」,那麼「伊斯坎德爾」就是使用靈活的「輕鏈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oPmLXABjYh_GJGV4o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