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我國的觀賞石藝術還處於初級階段?通過這2點來了解一下

2020-04-25     貳哥奇石

雖然在我國賞石文化起源較早,賞石文化在唐宋時期已經達到一個高潮,但是觀賞石藝術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為什麼會是會這樣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2個方面來理解。

精品奇石欣賞

1,中國賞石活動開始較早,形成成熟的賞石理論卻比較晚。戰國時期儒家經典《書經》中有一篇記載石頭的文章《禹貢》,這是目前最早的記錄關於觀賞石的文字記載。《禹貢》中記載在大禹統治的時期,在泰山附近居住的的人把泰山怪石作為貢品進獻給禹王。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軒轅賞玉,舜賜玄圭,臣貢怪石」的記載。秦始皇的阿房宮以及漢武帝的「上林苑」中都有大量的奇石、怪石來設置景點。這麼說來中國有記載的的賞石歷史已經有將近五千年了。

精品奇石欣賞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從隋朝開始賞玩怪石、供石逐漸成為上流社會的一種風尚,到了宋徽宗時期由於宋徽宗的引導作用,賞石活動成為當時文人雅士主要的文娛活動之一,同時也把賞石文化推向了一個高潮。同時期的大書法家米芾酷愛奇石,他被當時的的人們成為「石痴」。米芾在總結前人賞石心得的基礎上提出了「瘦、透、雅、秀」的賞石理論,後人在米芾的賞石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總結,逐漸形成了「瘦、漏、透、皺」賞石要訣。「瘦、漏、透、皺」四字要訣適合於以靈璧石為代表的傳統觀賞石審美。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賞玩的石頭也是以傳統賞石為主,到了近代人們開始賞玩有色石種,傳統的賞石理論已經不能滿足人們賞石審美的指導需要, 到了現代「形、色、質、紋、韻」終於應運而生,「形、色、質、紋、韻」可以很好的概括觀賞石的外在形態。

精品奇石欣賞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傳統賞石理論的形成還沒有一千年的時間,現代賞石理論的形成才幾十年時間,傳統賞石理論只適合於一部分觀賞石的審美指導,現代賞石理論可以適用於所有觀賞石的的審美指導。大家可以想一下,現代賞石理論剛提出來幾十年,怎麼可能就完全成熟了呢?經常玩石頭的石友,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現代賞石理論太寬泛了,具體來講很難把握。

精品奇石欣賞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2,賞石實踐中具象審美貫穿了觀賞石的歷史,對於觀賞石抽象美的鑑賞才剛剛開始嘗試。觀賞石是渾然天成的,其外在形特更是變化萬千,沒有所謂的藝術風格,只有石種本身自帶的一些特色。我們大家都知道,藝術美分為具象美和抽象美,我們大家對具象美的藝術美比較敏感,對於抽象美的藝術美比較遲鈍,這與我們接觸的審美較育有關。具象美是對形體的認知,抽象美是形而上的認知,是對物體線、點、面、塊和色彩等抽象形式組合所體現出來美好一面的認知。具象美的東西,因為有很多標準的參考對象,因此比較好把握;抽象美的東西需要我們進行專門的學習和感性認知,有的人即使經過專門的訓練也理解不了。

精品奇石欣賞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大部分的觀賞石的外在形體和畫面都是似是而非的,只有少量的觀賞石的形體和畫面可以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找出具體的「對應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觀賞石抽象美的鑑賞才應該成為觀賞石高鑑賞的主流。就目前現狀來說,對於觀賞石抽象美的鑑賞人才非常稀缺,這是因為在賞石界受過專門美學訓練的人才也較少的緣故。看一塊石頭像什麼是最基本的審美,高級的審美一定不能糾結於石頭多像某一個東西,因為觀賞石本身反映的是在複雜的地質條件下岩石偶然形成的一種狀態。我們欣賞的就是這種狀態之美帶給我們的震撼,如果我們片面地強調觀賞石像什麼東西,這樣的審美理念是與自然美相悖的,當然不能提倡。

精品奇石欣賞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一種藝術形式的成熟必須具備相對完美的審美體系和創作技藝高度。觀賞石藝術雖然是以發現為主的藝術,人為創作參與的程度相對較少,但是賞石藝術仍然要符合這樣的原則。目前現代賞石的審美理論剛剛提出幾十年的時間,觀賞石生審美體系存在著很多不足,更談不上完美;對於觀賞石(奇石)作品的創作手法也非常單一,現代觀賞石(奇石)開發只是剛剛幾十年的時間,對於觀賞石(奇石)作品的創作和開發還在摸索之中。綜合來講,目前觀賞石藝術還是處於什麼初級階段。

精品奇石欣賞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當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h0Hw3EBiuFnsJQV_U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