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因地處太行山以東而得名,位於華東地區、黃河下游,瀕臨渤海、黃海,是我國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的省份之一,不僅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春秋戰國分屬齊魯兩國,因此又被稱為「齊魯大地」,簡稱「魯」。
山東最早為地理名詞,金代設山東東、西路(路相當於省),此為山東作為政區名之始,明初山東正式設省。現在,山東省共有十六地級市,此為建國後經過複雜政區行政演變形成。新中國成立時,山東省不僅政區與今差別很大,轄區也有很大區別,當時山東最早的省轄市(地級市)有四個,其中之一還是今屬江蘇的徐州市,1952年平原省撤銷,江蘇省復設後才基本形成今省域。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省縣之間曾長期存在「專區」「地區」這一級別行政區,「專區」「地區」名義上為省政府派出機構,是事實上的地級行政區。由於我國城市化率當時較低,城市一般都很小,省轄市、專轄市等轄區一般都僅為城區範圍,由「專區」轄縣。改革開放後,我國城市迅速發展,1983年開始廣泛施行「市管縣」體制,「地區」紛紛撤銷建市。
山東是我國經濟大省,撤地設市步伐也較快,1982年底有五省轄市九地區,1983年就有濟寧地區、煙台地區、濰坊地區這三個地區撤銷設市,到1999年底山東有十五地級市,地區僅有濱州地區、菏澤地區兩個,山東省設立最晚的兩個地級市就是零零後濱州市、菏澤市。
濱州市位於山東省北部,地處魯北平原,現為山東省地級市,由建國初惠民專區演變而來。新中國成立時,山東省行政區劃層級較多,較為混亂,今濱州市域為渤海行政區所轄,分屬墾利、清河、濼北三個專區,其中惠民縣為渤海行政區駐地。1950年,山東省渤海、膠東、魯中南三大行政區撤銷並重設十個專區,惠民專區就為其一,今濱州市除了鄒平外均為惠民專區所轄。
1958年濱縣撤銷併入惠民縣,惠民專區專署由惠民縣城遷駐原濱縣北鎮(今濱州市區)。此後,除了1958年至1961年惠民專區併入淄博市外,北鎮一直為惠民專區、惠民地區、濱州地區專署駐地。其中,濱縣1961年恢復建制,但專區仍稱惠民專區。1980年濱縣北鎮及近郊設縣級濱州市,1987年濱縣併入濱州市,1992年惠民地區改稱濱州地區。2000年6月10日,濱州地區、縣級濱州市撤銷設地級濱州市、濱州市濱城區,濱州市轄濱城區及鄒平、沾化、惠民、博興、陽信、無棣等一區六縣。
菏澤市地處魯西南魯蘇皖豫四省交界處,歷史底蘊深厚,曾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曾有曹州、濟陰等古稱,現為山東省地級市。新中國成立時,菏澤市域分屬平原省菏澤專區、湖西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後除東明縣(1963年劃歸山東菏澤專區)劃歸河南外均劃歸山東省,1953年湖西專區撤銷,轄縣併入菏澤專區,今市域基本形成。
菏澤建制較為穩點,但轄區整體呈減小趨勢,更是曾於1958年至1959年一年間撤銷併入濟寧專區。1983年菏澤縣改為縣級菏澤市,1989年梁山縣劃歸濟寧市後形成今菏澤市域。2000年6月23日,菏澤地區、縣級菏澤市撤銷設地級菏澤市、菏澤市牡丹區,菏澤市轄牡丹區及東明、定陶、曹縣、成武、單縣、巨野、鄆城、鄄城等一區八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