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天津府與今天津市相比有何區別,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2020-04-05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天津市,位於我國華北地區,地處海河下游、渤海之濱,自古因漕運而興,為京畿重地,現在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國家中心城市,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素有「河海要衝」之稱。天津儘管成陸較晚,但歷史頗為悠久,尤其是自金、元、明及清朝先後定都北京後,發展更是迅速。

天津原為海洋,四千年來逐漸成陸,秦漢時今天津主城區仍然濱海,隨著黃河泥沙堆積造陸今天津海岸線逐漸形成,金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後,天津海岸線逐漸固定下來,天津市域的發展也開始加快。

天津因漕運而興,隋唐時期隨著京杭大運河的貫通,今天津金鋼橋三岔河口為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這個史稱「三會海口」的地方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唐中期以後成為一個頗為繁華的碼頭。天津的快速發展還要等到金、元先後定都北京,金時曾設「直沽寨」,元朝改為「海津鎮」,此時的天津不僅是漕糧轉運中心,也是守衛首都的軍事重鎮。當然,天津的崛起要等到明朝朱棣遷都北京,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建城並設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定名天津衛,後又增設天津左右兩衛,合稱「天津三衛」,為京畿重鎮。

清順治時,天津三衛合併為天津衛,雍正三年(1725年)正式改衛為天津州,天津正式成為一個行政區劃,此也為天津正式建制之始。天津州設立初為河間府轄散州,但同年就脫離河間府成為直隸州,領本轄及武清、青縣、靜海三縣。直隸州與府同級,同屬於省,但地位要低於府,官員品級也稍低於府。

由於天津「水陸通衢,五方雜處,事務繁多,辦理不易」,清雍正九年(1731年),天津直隸州又升為天津府,並設府治天津縣,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等六縣及散州滄州,轄區相對於今天津市整體偏南,與山東相接。

清末,天津被闢為通商口岸,因近北京而具有特殊的地位,直隸總督曾遷於此,重臣李鴻章、袁世凱等更是曾長時間駐於天津,天津也發展為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民國初廢府存縣,天津縣直屬於直隸省且直隸遷省會於此,1928年直隸改稱河北省,天津也以城區及近郊設天津特別市,天津市、縣並置,同年河北省會遷往北平。

1930年天津特別市改為院轄市天津市,同年河北省會又遷回天津市,天津市又降為河北省轄市,1935年河北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市又升為院轄市。國民政府時期,院轄市為直屬於行政院之意,相當於現直轄市,天津市為設立較早的直轄市之一。1949年1月「平津戰役」期間天津市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仍定天津市為直轄市,同時河北省設有天津專區,天津縣隸屬於天津專區。

民國及建國初期,天津市轄區很小僅為今主城區一部,剛成立時僅五十多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時總面積151.34平方公里。建國後,天津市行政沿革較為複雜,轄區總體上呈擴大趨勢,塘沽、天津縣、漢沽、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等先後劃歸天津市形成進天津市域。

但是,天津市面積最大時期出現於上世紀五十年末六十年代初為河北省會、省轄市時期,1958年天津市降為河北省省轄市,河北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市,同年底河北省天津專區、滄縣專區撤銷併入天津市,此時的天津市轄縣就有武清、靜海、黃驊、滄縣、霸縣、鹽山、吳橋、交河、獻縣、河間、任丘、寧津等12縣,1960年薊縣、寶坻縣由唐山專區劃歸天津市,此時天津市域北至長城,南接山東德州、惠民兩專區,面積是今天津市的一倍還多。

現在,天津市陸地總面積11966.45平方公里,是新中國成立時的七十九倍,但不要說比1960年前後為河北省會時期要小得多,跟清朝時天津府時期相比也要小。今天津市市域在清朝時相當於天津縣、靜海縣、寧河縣、武清縣、寶坻縣及散州薊州共五縣一州,而清朝天津府轄六縣一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26GUHEBnkjnB-0zcS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