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位於我國華東地區中部,瀕臨黃海,與山東、安徽、浙江、上海等四省市相鄰,自古為魚米之鄉、富饒之地,歷代均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現在也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之一,省會為我國「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市。
江蘇儘管歷史悠久,但曾長期分屬數個不同的地理、文化單元,作為一個政區形成較晚,朱元璋定都南京後設直隸(南直隸)才屬同一政區,清初江南省東西分設,江蘇正式建省,以省內江寧、蘇州兩府首字得名。現在,江蘇省共有十三地級市,此為建國後經過複雜行政區劃演變的結果。
秦朝統一六國後廣設郡縣,縣作為行政區劃不僅歷史久遠,也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穩定的政區,而「市」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出現的較晚,民國時才開始設市,可以說「市」的前身絕大部分為縣,今江蘇十三地市前身為什麼縣呢?
北洋政府時期,市開始出現但多為市政自治機構,作為行政區最早為廣東軍政府時期的廣州市,國民政府建立後先後設上海特別市、南京特別市、青島特別市等,後正式立法《市組織法》,形成院轄市、省轄市兩級建制市。民國時期,南京市為國民政府首都,為院轄市,江蘇省所轄省轄市有蘇州市、連雲市、徐州市。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後改江寧為南京,以江寧縣城(南京城外廓以內)設南京特別市為民國首都,同年底以吳縣縣城設蘇州市,南京、江寧市縣分置,蘇州、吳縣市縣分置。蘇州市存在時間較短,民國十九年撤銷。1935年隴海鐵路終端港建成後以東海縣、灌雲縣各一部設連雲市,此為今連雲港建市開端。「汪偽政權」時期曾設淮海省,以徐州為省會並以銅山縣城區設徐州市,抗日戰爭勝利後徐州市得到國民政府承認。
江蘇蘇北部分淮海戰役後基本解放,除了徐州市外新設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分別由江都縣、泰縣、南通縣三縣城郊析設,而1948年底連雲市已與東海縣海州、新浦等地合設新海連特區。1949年4月20日晚,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四月底治六月初南京市及蘇南各地相繼解放,無錫市、蘇州市、常州市、鎮江市相繼成立,分別為析無錫縣、吳縣、武進縣、鎮江縣四縣城郊所設。
1949年4月21日蘇北行署區成立,駐泰州市,4月26日蘇南行署區成立,駐無錫市。到1949年底,蘇北行署區所轄建制市有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蘇南行署區所轄建制市有無錫市、蘇州市、常州市、鎮江市,徐州市及由新海連特區改設的新海連市則隸屬於山東省,南京市為直轄市。1950年,常熟縣城郊析設常熟市,同年底,淮陰縣城區改設清江市,東台縣城郊析設東台市。
1952年11月,蘇北行署區、蘇南行署區合併成立江蘇省人民政府,南京市改為江蘇省省轄市、省會,原屬江蘇的徐州、新海連等地重新劃歸江蘇。此時,江蘇省共有省轄市南京市、徐州市、南通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六座,縣級市新海連市、揚州市、泰州市、東台市、清江市、鎮江市、常熟市七座,共十三座。
這十三個市中有今江蘇十三地市中的十一座。其中,新海連市1961年改稱連雲港市,1962年升為省轄市。清江市為今淮安市前身,1958年至1964年曾改稱淮陰市,1983年清江市改為淮陰市並升為省轄市,撤銷淮陰地區,由市管縣。2001年江蘇省實施「三淮一體」戰略,地級淮陰市改稱淮安市,縣級淮安市撤銷設楚州區(今淮安區),淮陰縣改為淮陰區。1983年,揚州地區、縣級揚州市撤銷設地級揚州市,1996年「揚泰分設」縣級泰州市升為地級市。
鹽城市設於1983年,鹽城地區、鹽城縣撤銷設地級鹽城市。宿遷市是江蘇最年輕的地級市(與泰州同時),1983年宿遷縣改為縣級宿遷市,1996年升為地級市。由此,江蘇十三地級市前身份別是什麼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