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位於我國華東地區,地處黃河下游,渤海、黃海之濱,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春秋戰國為東方大國齊、魯之地,秦時就廣設郡縣,此後歷代也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均十分發達的地區之一,不僅孕育了孔子、孫子、孟子、諸葛亮、王羲之、戚繼光等名人先賢,境內名城、古縣也眾多。
山東最早為地理名詞,指的是崤山、太行山以東地區,金時設山東東、西路始成為政區名稱,明初朱元璋正式建山東省。山東省域秦代時就為郡、縣密集之地,經過歷代發展,到清朝時曾有「九州十府一百單八縣」之說,但這實際上僅為一個概稱,山東從未同時有九州十府一百單八縣。
明朝時山東有濟南、東昌、兗州、青州、萊州、登州六府,府轄州共十五個,全省89縣,此外遼東半島的兩個州也由山東布政使司管轄。到清朝時,曹州、沂州、武定州、泰安州四個府轄州升為了府,濟寧州、臨清州、膠州升為了直隸州,到清末山東共有十個府,三個直隸州,八個散州,九十六縣,有十府,但無九州、一百單八縣。此後,由於民國初廢府、州,山東也再無「九州十府一百單八縣」的機會。
1913年,北洋政府以道取代府、州,由道轄縣,府、州均廢,其中州廢為縣,山東三直隸州、八散州均改為縣,分別為臨清縣、濟寧縣、膠縣、德縣、濱縣、高唐縣、東平縣、濮縣、莒縣、寧海縣及平度縣,山東分為四道一百單七縣。道在清朝時為監察區,但實際也有一定的行政區職能,因此也有人認為清朝為省、道、府、縣四級制,北洋政府時期道正式成為二級行政區。
山東四道一百單七縣格局維持到1925年,此時為張宗昌都魯,他改四道為十一道為十一道一百零七縣,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廢除道制,由省直接領縣。1928年山東由國民政府統治後107縣由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直接領導。
1931年,濮縣黃河以東部分分設鄄城縣,鄄城縣明朝之前為濮州附郭縣,明洪武二年省縣入濮州,此時濮州治所為今鄄城縣,到明景泰三年(1452年)因黃河水患遷治所到河西部分的王村(今河南范縣濮城)。1936年,鄄城縣再次併入濮縣。「濮鄄分設」後,山東由一百單七縣變為一百單八縣,但僅維持五年時間。
此後,隨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山東政區、建制開始變得混亂,到新中國成立後也再未同時有這一百單八縣。現在,山東省共有十六地市,縣級行政區有137個,其中57個市轄區,縣(含縣級市)80個,這其中東明縣、寧津縣、慶雲縣三縣清、民國時為河北(直隸)所轄,梁山縣、微山縣、長島縣、萊西縣、沂南縣、沂源縣、五蓮縣、蘭陵縣這八個縣也為新設縣,高青縣為青城、高苑兩縣合設,此十二縣並未在原「一百單八縣」之列。
總之,由於劃出、撤銷、改區等多種原因,原「一百單八縣」現僅六十八縣仍為山東省轄縣(縣級市),而今十二縣為在其列,其中有你家鄉嗎?
註:由於縣太多,沿革複雜,如有錯漏請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bsQlHEBrZ4kL1ViwCf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