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不掙錢,打工沒人要,農民的出路在哪裡?

2020-02-03     農事開元

三農問題,即農民、農村、農業問題,但長久以來,三農問題經常被簡化為農業問題,即強調農村的糧食生產功能,有意無意忽視農村發展、農民富裕的問題。

三農領域的政策也是圍繞糧食安全這個定位來展開的,比如耕地紅線18億畝,種糧紅線15億畝,包括這些年一直在推行的基本農田的工作。

有沒有農村發展的紅線指標?沒有!有沒有農民增收的紅線指標?也沒有。

媒體著眼的焦點以及我們日常關心的內容都是一季度大米產量多少?從巴西、加拿大進口了多少噸豬肉?中美貿易戰對市民生活品質的影響;又有誰在乎農村的土地荒蕪?有誰在乎農民家庭的出路?有誰在管農民的死活?

一、付出所有的農民

中國現在接近14億人口,其中農業人口大概為7.5億(常駐農村人口)到9.4億(登記在冊的農民戶籍人口)。其中將近2到3億的差值,就是農民工。

我們剛建國時人口是4-5億,其中農業人口占據95%以上。

為啥中國的警察、教師、公職人員、醫護人員、寫字樓白領等握有話語權的精英群體占比這麼低,遠遠落後於已開發國家?

原因很簡單:中國超過70%的人口還蹲在地里呢。

從這個角度來說,能解決這70%人的生存問題,也就解決了中國最大的問題。

中國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幾代人的犧牲,但是其中農民的付出是最大的。

可以說,中國的農民為中國的發展,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為了發展工業和城市需要,用廉價農產品保證城市物價穩定並有充足供應,而且,農民不能因為工人收入高生活好而湧入城市。很簡單,農產品統一收購,農民不許進城,農民的子女也不許。這就是戶籍制度存在的根本原因。

經濟起飛時期發展房地產經濟,大量農民充當建築工地工人和工廠里的工人,低廉的勞動力,低質的生活,低下的身份,一直從80年代貢獻至今。

為了加入WTO,為工業品打開國際市場,我們在農業上做出了較大的讓步,承諾的農產品平均關稅率僅為15%左右,遠低於6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大豆關稅在1999年就降至3%,2008年更下調至1%。

正因為如此,美國生產的玉米、大豆運到中國的港口,比我們自己生產的還要便宜。沒有關稅壁壘的保護,國內的農產品受到嚴重的衝擊。

現在城市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了,大量的化工廠轉移到農村和鄉鎮去。伴隨的是,大量失地農民淪為比城市產業工人更底層的農村產業工人,並在新常態下維持低工資、低勞動生產率的產業,繼續為本來達不到的6%的增幅做貢獻。

而處於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的農民更是時代的犧牲品。一方面他們繼承了祖輩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信奉人多力量大, 生一大堆孩子;

另一方面,當過渡到市場經濟時,物質豐富了,生活成本翻倍了,此時孩子們也長大了,面臨成家立業了,需要房子啊,車子啊,但他們種莊稼種地,勞苦一生,哪有那麼多錢呢?

此時靠種莊稼種地已然沒用,但他們除了種莊稼下田,又一無所能,只能拼人力體力,一邊種莊稼吃飯,一邊做些小生意,比如撿破爛、賣菜,當搬運工,一生累彎了脊梁骨,累乾了身體,窮此一生。

即使,農民的奉獻是工業化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但任何一個有基本良知和底線的人都至少應該心懷愧疚和感激地看待這段歷史。

二、一個農民兒子的思考

等我們父母這一代人老去,土地還有誰來種?9億農民的出路又在哪裡?

有一位叫「玉米」的朋友,作為一位祖輩都在地里刨食的孩子,走出農村的他,對三農問題的看法與源味君不謀而合,以下為他的闡述:

前陣子母親來電話,說家裡的6畝土地打算種上果樹,問我啥意見。

我說挺好的,你想種就種吧。

因為工作關係,這些年我接觸過很多的農民,也包括果農。我當然知道種果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大的風險。一是病蟲害和自然風險。這個不必多說。二是市場風險。這些年農產品滯銷的新聞每天都在上演,豐產不豐收的故事再常見不過了。

看到辛苦勞動的果實爛在地里,那種絕望,幾乎每一個果農都經歷過。即便如此,我還是支持母親的想法,大體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種糧食確定不會賺錢,種果樹還可以碰碰運氣。

我家位於華北平原的腹地,一馬平川,沃野千里,農業耕作條件非常好。以往都是冬小麥和夏玉米兩季輪作,小麥和玉米畝產都超過一千斤。

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這裡稱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養育了眾多的人口,當地人頗有小富即安的幸福感。

然而,在工商業時代,作為糧食主產區的華北平原,經濟明顯落後了,在全國都失去了存在感。

過去20年,城市的房價不知翻了多少倍,物價也漲了很多倍,但糧食的價格始終穩定在很低的水平。農民種糧食,扣除各種成本,每畝地的收益少得可憐。

辛辛苦苦一年下來,還不如出去打一個月零工。最近這兩年,國家為了壓縮玉米產能,國有糧庫大幅降低了玉米的收儲價格。

2015年之前,玉米收儲價格還是一塊多錢一斤,2015年價格就掉到六七毛錢一斤了。農民種地幾乎不掙錢。

國家的意思是說玉米太多了,農民不要再種玉米了。可對於農民來說,不種玉米,還能種啥呢?

對此,國家沒有給明確的指示,而是要農民自己去評估市場供求狀況,根據市場行情去調整。是呀,我們已經是市場經濟了,農戶作為市場主體,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然而,作為一個只有六七畝土地的小農戶,怎麼可能去評估全國市場的供需狀況,做出科學的決策?

種糧食實在掙不到錢,母親這才想到種果樹,不求有多少收入,但求心理上好過一些,好歹沒有把土地給荒廢掉。

二是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已經很低了,種什麼已經無關緊要了。

父母都是六十多歲的人了,按城裡人的標準,他們早該退休了,可他們還是停不下,仍然想著趁身體還行,為自己攢點養老錢,減輕子女的負擔。

他們自己也知道,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從農業上獲得很高的收入。可他們當了大半輩子農民,沒有其他就業技能,只會從土地上打主意。

既然父母想種果樹,索性就給他們種著玩玩吧,種多種少,收多收少,都關係不大了,權當是老有所樂,鍛鍊身體了。

這是我家鄉的情況,典型的老人農業。這也是全國許多農村的一個縮影。農民老齡化、農地非糧化,已經成為一個普遍性問題。

這些年,看到大量的耕地被建成工廠,修成公路,或是種上花草樹木,父母一輩人開始擔心了,人們聚在一起閒聊,經常會提起一個問題,好好的土地都不種糧食了,將來人們吃啥?

他們提出這個樸素的問題,完全是出自本能。然而,他們卻永遠也找不到答案。國家太大了,制度太複雜了,老百姓哪能想明白。

現在城市裡的年輕人,多數已經不會關心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了。個人的生存已經很艱難,哪有心思去思考國家大事?

三、有誰會考慮農民的感受?

說到糧食安全問題,2004年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節點。

因為在此之後,中國長期成為糧食凈進口國的原因,完全不是因為中國自己生產的糧食不夠用,而是自己生產的糧食太貴了,買國外的比較划算。

所有,有很多專家學者常掛在嘴邊的話是:

有錢還怕買不到糧食?資本家會放著生意不做?

前陣子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禁運,舉國譁然。是的,錢還真不是萬能的,你有錢還可能真買不到糧食!

糧食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戰略物資,糧食的自給率關係到一個國家的主權。糧食上被人掐脖子,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國種地的農民賺不了錢,但是,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中國需要大量的農民去生產更多不能賺錢的糧食出來。

基於此,國家才會取消農業稅、各種農業補貼和有糧食最低收購價等等來保護農民的利益,但即使是這樣,農民依然在艱難度日,但他們守住了所謂的「糧食安全」。

寫到這裡,我不知道那些民族主義者、愛國人士、專家學者,考慮過農民的感受沒有。

借用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已習以為常,心安理得地享受著一切。

想起我的爺爺那一輩人,對土地有著超乎想像的敬畏和虔誠,小時候在餐桌上掉下一粒糧食,他們都會無比可惜地說:「作孽啊!」說著,撿起來放在自己的口中。

對比現在,我們望著餐桌上那些吃了幾口就被匆匆倒掉的飯菜,很少會生出一絲愧疚感。

當我們因為攝入過多的卡路里和熱量,犯愁該如何減肥的時候,有誰想過我們擺脫飢餓這個惡魔也不過短短數十年,而那些居功至偉的人,那些蹲在地里揮汗如雨的農民,又有幾個人會懷著感激的心情去惦念?

如果一個社會,不能善待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這個社會就是有問題的。總是讓老實人吃虧,老實人慢慢就不夠用了。

來源:農場主+

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LI_CXABgx9BqZZIkz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