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動了海灣戰爭,這場戰爭讓全世界看到了現代戰爭的全新模式,尤其是制空權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實際上在海灣戰爭之前,我國就已經看到了先進戰機在國防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並開始積極地尋求先進戰機的製造技術。1980年代,中國曾經和美國合作了「和平典範」計劃,尋求對於戰鬥機的改良。但由於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最後這項計劃也是不了了之。80年代末,我國和蘇聯的關係趨於正常,於是我國轉而向蘇聯求購先進的戰機,最後選中的是剛服役不久的蘇-27戰機。
儘管中途出現了蘇聯解體等不可抗力因素,最後這些蘇-27戰機還是由俄羅斯交付給了中國,後來我國也成功地仿製出了蘇-27戰機,面對中國未經許可仿製蘇-27戰機的態度,俄羅斯也從最初的暴怒逐漸變為了理解,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呢?
在購買蘇-27之前,我國大部分還是殲-7、殲-8等戰機,甚至還有相當數量的殲-6戰機。這些飛機雖然生產的量大,但是完全無法滿足新時代的防空需求,蘇-27的到來無疑是久旱逢甘霖,讓我國空軍進入了全新的時代。在獲得了蘇-27的設計圖紙和生產許可之後,我國也對這款戰機的技術展開了全面研究。
我國自然是不甘於一直倚靠進口戰機的,所以在組裝生產了一定數量的蘇-27之後,我國開始嘗試自己仿製蘇-27戰機,並逐漸減少了大部分的零件進口,只有發動機還在使用俄羅斯的,這種新型國產戰機被稱為殲-11B,在多個方面都採用了更先進的國產零件,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在殲-11B問世之後,俄羅斯方面可以說是暴怒了,要求中國尊重俄羅斯的技術。但是我方用了兩個理由讓俄羅斯從暴怒轉為理解。首先,這架殲11B只有發動機等零件從俄羅斯進口,其他方面都在蘇-27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並不能算是侵犯俄羅斯的智慧財產權。
俄羅斯的另一個顧慮是,中國的殲-11B會不會影響到俄羅斯的戰機出口。要知道出口武器是俄羅斯重要的經濟來源,如果中國戰機和這些俄羅斯出口機產生了競爭,那麼吃虧的將是俄羅斯。不過對此中方也承諾不對外銷售這款戰機,俄羅斯的態度也逐漸轉為了理解。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我國還將繼續和俄羅斯進行深度的戰略合作,因此兩國在各個領域達成共識都是很有必要的。相信在今後,我國和俄羅斯的國防技術交流還會繼續進行,互相取長補短,我國的軍事實力和國際地位還將進一步提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HjUoXgB9EJ7ZLmJdL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