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被大臣們視為奸臣的呂夷簡,為什麼最受宋仁宗寵信?

2021-04-11     新車測評

原標題:《清平樂》中被大臣們視為奸臣的呂夷簡,為什麼最受宋仁宗寵信?

在《清平樂》中,呂夷簡是第一個出場的官員,他在宋仁宗一朝曾三度拜相,身為宰輔達21 年,是北宋前期執政時間最長、最受皇帝寵信,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宰相。

在同僚眼裡,呂夷簡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奸臣。

陝西轉運使孫沔罵他:「是張禹不獨生於漢,李林甫復見於今也。」

文壇領袖歐陽修罵得更激烈,他在《論呂夷簡札子》罵道:

呂夷簡為陛下宰相,而致四郊多壘,百姓內困,賢愚倒置,紀綱大墮,二十餘年間,壞亂天下。人臣大富貴,夷簡享之而去,天下大憂患,留與陛下當之。夷簡罪惡滿盈,事跡彰著…

對於大臣對呂夷簡的種種非議,宋仁宗卻堅定地站在呂夷簡一邊,「書聞,帝不之罪」,一直對呂夷簡容讓和包庇。

仁宗一朝人才濟濟,蘇軾曾評價:「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文學方面光「唐宋八大家」仁宗一朝就有五位,還有晏殊、柳永、黃庭堅等;名臣方面有范仲淹、韓琦、司馬光、文彥博、包拯、龐籍、富弼等。

為什麼這麼多的人才當中,不是「天地間一等一的人才」范仲淹或他人,而是「有污點」的呂夷簡能「當國柄最久,雖數為言者所詆,帝眷倚不衰」呢?

宋仁宗需要一個自己完全信任,有能力有聲望而且比較強勢的宰相

拋開「正邪」不論,呂夷簡雖稱不上「天地間一等一的人才」,但也有「廉能」美譽,其通權練達的才幹是得到過先帝和同僚認可的。

呂夷簡,字坦夫,淮南路壽州(今安徽鳳台)人。呂夷簡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呂龜祥做過壽州知州,父親呂蒙亨官至大理寺丞。

大理寺丞是七品小官,也就是說呂夷簡出身於一個下層官僚家庭,門第並不高。父親去世也較早,即便如此,其家庭條件要好過隨母改嫁的范仲淹很多。

呂夷簡在學業上是很爭氣的,威平三年(1000年)進士及第,初任絳州軍事推官,此時他年僅22歲。

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呂夷簡的伯父是太宗朝和真宗朝的宰相呂蒙正,呂蒙正向宋真宗推薦過自己的侄子呂夷簡。

那時呂蒙正已告老退休,在家休養,宋真宗到他家裡看望他。宋真宗看到老宰相白髮蒼蒼,不由動了惻隱之心,想從他兒子當中選一個出類拔萃的提拔重用。

上謂蒙正曰:「卿諸子孰可用?」對曰:「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簡,任穎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簡由是見知於上。——《宋史.呂蒙正傳》

呂蒙正有7個兒子,當時都在朝廷做官,而且德才兼備,風評不錯。呂蒙正卻推薦了自己的侄子呂夷簡,由此可見呂蒙正多麼看重呂夷簡。

進入皇帝視線的呂夷簡併沒有馬上青雲直上,而是扎紮實實在地方進行了十六年的歷練。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呂夷簡知濱州。濱州靠著黃河,是水患頻發之地,呂夷簡上任後,組織百姓沿河修築堤防,開渠疏通水道,使濱州「歲無淹澇」。

當時農民置辦農具需要上稅,這極大影響到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他上疏請免掉河北農器稅,宋真宗不僅免掉了濱州的農器稅,還免掉了全國的農器稅。為此事,當時的宰相王旦稱讚呂夷簡「器識遠大」。

不久呂夷簡轉任提點兩浙刑獄,適逢京城大興土木,在南方砍伐林木,時值隆冬,官員一個個凶神惡煞,畏逼甚急,工徒不堪其苦,有的甚至被奪去了性命。

呂夷簡發現後,立即上疏,請求延緩勞役,認為隆冬沿河運送確實艱難,最好等到初春河流解凍後,再用兵卒輪流運送。宋真宗稱讚他:「有為國愛民之心矣!」

宋真宗由此對呂夷簡刮目相看,呂夷簡升任刑部員外郎、侍御史知雜事。呂夷簡在地方歷練了16 年之後,進入京師為官。

侍御史知雜事中央監察機關御史台的副長官,在宋代御史台是個地位顯赫的機構,它和中書省、樞密院並列,自宰相以下,悉屬御史台糾察,號稱「憲台」。

在侍御史知雜事的任上,呂夷簡直言敢諫。他曾彈劾「李溥專利罔上」;當有人誣陷寇準造反時,他為寇準辯解;還審理過石普案和假李順案。

後來因呂蒙正的女婿趙安仁任御史中丞,呂夷簡避嫌又改任起居舍人。後來還擔任過知制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職務。

不論是在什麼崗位上,呂夷簡都兢兢業業,通權練達,有「廉能」美譽,其政績和能力也得到了同僚和宋真宗的認可。

宋真宗把他的名字寫在屏風上,朝野盛傳呂夷簡將要獲拜為相。

夷簡治開封,嚴辦有聲,帝識姓名於屏風,意將大用之也——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趙恆駕崩,太子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時年趙禎12歲,劉太后垂簾聽政,「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不久呂夷簡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

天聖七年(1029年)二月,在宰相王曾的舉薦下,呂夷簡第一次拜相,成為大宋朝的集賢相(以宰相身份兼集賢殿大學士的,稱為集賢相)。同年十月,王曾罷相後,呂夷簡成為大宋的首相——昭文相。

呂夷簡輔佐劉太后聽政十多年,即公忠體國,又順勢而為。在大事上講原則,寸步不讓,在小事上講感情,照顧劉太后的面子。

《宋史》對呂夷簡這十年的政績,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自仁宗初立,太后臨朝十餘年,天下晏然,夷簡之力為多。

明道二年,23歲的宋仁宗終於親政。當時的朝政已被劉太后掌控了11年之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加強對朝廷的控制,他要選一個自己完全信任,自己能控制住的,有能力有聲望而且比較強勢的人當宰相,在這種背景下,呂夷簡成了宋仁宗的不二之選。

呂夷簡在宋仁宗親政之初,提出了八條建議,即「正朝綱,塞邪徑,禁貨賂,辨佞壬,絕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冗費」。宋仁宗都虛心採納。

呂夷簡在仁宗朝三度拜相,權傾朝野,掌控台諫、統領中書和樞密院二府,幾乎達到了相權的最大限度。歐陽修、孫沔、蔡襄這些在當時名望很高的諫官、大臣,紛紛彈劾呂夷簡權勢過大時,宋仁宗雖同意他們的看法,但依然沒有對呂夷簡有任何處置。

這除了宋仁宗對呂夷簡信任外,還在於呂夷簡完全在宋仁宗的掌控之中,呂夷簡的一切權力都是他宋仁宗給的,是有明確的目的和作用的。也就是說他需要呂夷簡這麼一個強勢宰相,來替他把持和穩固朝政。

呂夷簡維護宋仁宗生母名分和保護培養少年宋仁宗,是他們建立信任關係的根本

《清平樂》電視劇一開始就向我們展開了宋仁宗趙禎得知生母李順榮身份後,所引發的矛盾衝突,其實趙禎是在生母李順榮死後,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的。(人畏太后,亦無敢言。終太后世,帝不自知宸妃所出也)

李順榮死於明道元年,劉太后本來打算以宮女的禮儀草草埋葬了事。但呂夷簡以政治家的敏銳眼光看出事情的嚴重性,他當著仁宗和太后的面,奏請厚葬李順榮。

劉太后頓時大怒,訓斥呂夷簡說:「宰相你怎麼還管起宮中之事了?」拉起宋仁宗入內,然後反身獨自出來,氣勢洶洶地反問呂夷簡:「你是想離間我們母子倆嗎?」

呂夷簡寸步不讓,回應說:「太后他日不欲全劉氏乎?」

一句話鎮住了劉太后。

正是在呂夷簡大膽的「脅迫」下,劉太后才同意厚葬李順榮。呂夷簡還對李順榮後事的規格提出來具體的建議:

夷簡乃請治喪用一品禮,殯洪福院。夷簡又謂入內都知羅崇勛曰:「宸妃當以後服殮,用水銀實棺,異時勿謂夷簡未嘗道及。」崇勛如其言。

劉太后死後,宋仁宗通過燕王趙元儼(《清平樂》中的八大王)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順榮,燕王當時還挑撥說:「妃死以非命。」

宋仁宗聽後,悲痛欲絕,數日不上朝,並發兵包圍了劉太后家眷的住宅。派人查看屍體後,得知自己的母親是以皇后之禮厚葬的,宋仁宗的雷霆之怒才煙消雲散。

後來宋仁宗到洪福院祭奠生母時還曾哭著說:「劬勞之恩, 終身何所報乎?」,充滿著對劉太后的感激之情。

而這一切都是呂夷簡的功勞,可想而知宋仁宗對呂夷簡的感激之情。當時有人評價呂夷簡「功最大者,乃在於處仁宗母子之際,使人無可乘之隙,消患於未萌,朝廷以之安靜,士大夫亦賴以無禍」。

宋仁宗即位之初,劉太后還把荊王的兒子趙允初弄到宮中撫養,這對年幼的宋仁宗是潛在的威脅。呂夷簡多次勸諫,以為不可。

劉太后拿只是來陪宋仁宗讀書的來搪塞,呂夷簡則多次勸說:「上富春秋,所親非儒學之臣,恐亡益聖徳。"

劉太后有些不耐煩,說:「何至於此!」

呂夷簡正色道:「前代母后多利於幼稚,嫌疑之際,不可不慎,臣只今在中書聽旨。」

在呂夷簡的百般堅持下,劉太后只好讓趙允初回到了荊王府。

由此看來宋仁宗能順利繼承皇位,呂夷簡功不可沒。

呂夷簡不僅竭力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而且重視年少皇帝的教育培養。宋仁宗後來博學多才、崇尚經術,勤於政事就得自於其早期受到的教育。

正是由於呂夷簡在維護宋仁宗生母名分和保護培養少年宋仁宗所作出的貢獻,宋仁宗和呂夷簡君臣之間形成了充分信任的親密關係,這是其他大臣難以企及的。

呂夷簡善於玩弄權術,迎合上意

呂夷簡是權謀大師,其政治權謀其他大臣都不是對手。《宋史》曾評價說:「其於天下事,屈伸舒捲,動有操術」。

呂夷簡「善任智」,經常運用權術壓制或排斥違逆自己的大臣。慶曆元年,呂夷簡與當時同為宰相的宋庠不合。他知道宋仁宗對當時主持對西夏戰事的范仲淹抱有厚望,就成功設計利用范仲淹和李元昊通信一事打擊排擠了宋庠。

正是通過這些手段,呂夷簡即贏得了宋仁宗的信任,又達到了控制朝廷用人和言論的效果。

呂夷簡迎合上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支持宋仁宗廢后。

看過《清平樂》的都知道這個郭皇后是什麼德性,史實中的郭皇后可能不像電視劇中那樣不堪,但也是一個嫉妒成性,心胸狹窄,行為蠻橫的女主,無論在顏值還是品行上都不討宋仁宗喜歡。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皇后是劉太后強加給宋仁宗的,宋仁宗廢后其實也是在發泄對劉太后垂簾聽政的不滿情緒。

宋仁宗廢后遭到了以范仲淹為首的台諫的集體反對,而宰相呂夷簡堅定地支持宋仁宗廢黜郭皇后。

呂夷簡上疏「光武,漢之明主也,郭后止以怨懟坐廢,況傷陛下頸乎?」光武帝是一代明君,郭聖通僅是因為怨懟就被廢黜,何況你這位皇后還打傷了陛下的脖頸呢?

范仲淹、孔道輔等上疏「極言其不可」,呂夷簡下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諫章疏。諫官們上奏無門,范仲淹遂率孔道輔、蔣堂等十幾個人跪伏在大殿門外,伏闕請願。宋仁宗不想見他們,就讓呂夷簡跟他們解釋。

語夷簡曰:「人臣之於帝後,猶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諫止,奈何順父出母乎!」眾譁然,爭致其說。夷簡曰:「廢后自有故事。」道輔及仲淹曰:「公不過引漢光武勸上耳,是乃光武失德,何足法也! 自余廢后,皆前世昏君所為。上躬堯、舜之資,而公顧勸之效昏君為,可乎?」夷簡不能答,拱立曰:「諸君更自見上力陳之。」

以上是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記載的這場爭論的詳情。范仲淹他們還準備第二天上朝繼續諫諍,結果詔書下達,范仲淹外放睦州知府,孔道輔等人都受到了或貶或罰的處分。

在廢后事件中,呂夷簡迎合上意,不擇手段壓制台諫、封堵言路,被大臣和史家視為奸臣。其實是宋仁宗廢后之意已決,有意讓呂夷簡為自己抵擋台諫的勸阻而已。

范仲淹冒「死」進諫,剛正不阿,被視為忠臣和英雄。可是在廢后一事上,范仲淹果真做得對嗎?像郭皇后這樣一個缺乏自我約束,不招人喜歡,連後宮都管理不好的人真的是德不配位。

朝廷最後定議廢后,宋仁宗在呂夷簡的幫助下第一次強行執行自己的意志並順利完成,呂夷簡再次贏得了宋仁宗的信任。

結語

慶曆四年(1044)九月,呂夷簡病逝。宋仁宗聽到呂夷簡去世的消息,痛哭流涕,「哭之甚哀,不視朝三日」。宋仁宗如此傷心,和呂夷簡往日對他的關心、尊重、支持有莫大關係。

平心而論,呂夷簡雖稱不上捨身報國的「諍臣」,但他絕不是禍國殃民的「奸臣」。宋仁宗是守成之君,呂夷簡則是守成良相,他對仁宗朝的穩定、繁榮還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宋人之所以對他評價較低,是因為當時人們推崇的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格操守,而呂夷簡「動有操術」,當然不會被認可了。

宋仁宗在呂夷簡去世後,曾哭著對大臣說:「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者!」

呂夷簡有宋仁宗這一句話,足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RJEv3gBMMueE88vFqk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