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鴨梨
01
"在耶路撒冷懷想深圳,有一種神奇的穿越感。我要著重談談深圳這座緣分很深的城。"
王石在今年年初的一場演講中,談到了自己的創業心路,談到了初到小鎮深圳時基礎設施的落後、物質生活的拮据與深夜裡漫漫的孤獨,談到了那種朦朧又真切的創業激情。
那是在1983年春天,32歲的王石隻身一人來到深圳的時候,他的目標很明確:賺錢。在深圳,王石做成的第一筆生意是倒賣玉米。這就是萬科故事的開端。
30多年過去了。王石和他的那一代人,有的早已功成名就,有的早已灰飛煙滅。任正非、馬化騰們的深圳創業故事,依然被反覆傳頌,艱苦創業奮鬥不息的精神,成為這座城市激昂的主旋律。
在深圳,有一座用時37個月落成的53層大樓,坐落於深圳人民南路北端,名叫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1985年,它以三天一層樓的驚人速度被銘記於史冊,後來被稱之為"深圳速度"。
深圳之所以為深圳,並不是因為深圳的樓蓋得快。更重要的是,這裡有一股蓬勃向上、奔騰不息的生長力量。深圳前海,短短7年之間,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已成為我國發展最快、質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區域之一,平均3天推出一項制度創新成果,創造了創新發展的"前海模式"。
在這座名副其實的"創業之都"里,每小時有 55 個人加入創業浪潮,深圳平均每個月新增 4 萬家創業公司。這是一個龐大的"創業新物種",因為數量眾多,他們撐起了深圳經濟發展的底座,成為這座城市澎湃的動力之源。
創業者們野心勃勃,每個企業都渴望成為下一個獨角獸。
02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雖然有華為、騰訊、比亞迪這樣的大型科技企業,但它們已經並不年輕。在最近幾年的網際網路浪潮之中,深圳的表現並不十分突出。
胡潤研究院2019年發布的"獨角獸指數"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獨角獸"企業總數達186家。在這份榜單上,北京以79家排在第一,上海42 家排在第二,杭州18家排在第三,深圳只有15家,排在第四。
北京以超2萬億人民幣的總估值成為大中華區獨角獸企業總體規模最大的城市,總估值規模占整個大中華區超四成。超級獨角獸螞蟻金服助力杭州,在獨角獸企業總體規模統計中超越上海。深圳15家獨角獸估值規模為4190億元,遠遠低於杭州的12730億元。
獨角獸企業主要分布在18個領域,其中以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金融、大健康、文化娛樂和物流等領域居多。換而言之,以模式創新型的企業居多。
而深圳的15家上榜的獨角獸企業之中,一半左右業務均與硬體緊密相關,技術驅動特徵明顯。這與深圳近年來一直重點扶持高科技企業,側重硬體領域的技術創新,在IT產業,人工智慧,智能終端等領域具有領先優勢不無關係。大疆、柔宇科技都是這方面的傑出企業。從這個角度來看,深圳的獨角獸企業的科技實力並不弱。
但不可否認的是,深圳的"獨角獸指數"整體上已經落後於北上杭。
創新就是未來,深圳能否打一場翻身仗?
03
所有的參天大樹都是從一顆種子、一根嫩芽成長起來。
作為"創業之都",深圳並不乏產業的新鮮血液,關鍵是如何幫助這些"創業新物種"快速成長為獨角獸企業。
去年年底,深圳出台了《培育獨角獸企業行動方案》。圍繞獨角獸企業孕育萌生髮展所需,深圳將大力促進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顛覆性創新技術、國內外金融資本等創新要素集聚,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獨角獸企業孵化基地。
在現有獨角獸企業基礎上,深圳的目標是每年新增1-2家獨角獸企業。到2020年,力爭實現超級獨角獸企業累計超過2家,獨角獸企業累計超過20家;到2022年,力爭實現超級獨角獸企業累計超過5家,獨角獸企業累計超過30家,估值在3億美元以上的准獨角獸企業超過50家,估值在1億美元以上的潛在獨角獸企業超過100家。
目前深圳正在積極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深圳設立了全國首個50億元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新增各類創新載體達到189家。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圳提出要營造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努力打造全球創新創業和投資發展最佳首選地,力爭達到相當於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經濟體營商環境排名前30名的水平。
培育獨角獸企業,深圳最大的優勢在於完善的產業體系。高度專業化的產業體系使硬體和人工智慧創新鏈條在各個環節都十分高效,從上游的元器件供應商,到初級的模塊提供商,以及後續的方案商和下游的代工廠,一個硬體創業者可以利用深圳完善的產業體系完成所有環節。
深圳的產業鏈優勢來源於珠三角地區沉澱下來的產業基礎,企業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解決自身的需求,還能很好地把控生產品質,在客戶和下游廠商技術、商務交流等方面也更為便利,深圳要想成為獨角獸企業成群出沒的產業森林,必須把這種產業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華為、騰訊、萬科,講述的是深圳過去四十年的故事。在下一個四十年,相信深圳一定能夠在新的前沿產業領域培育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獨角獸企業,繼續譜寫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