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大數據」熱潮還能持續多久?

2019-10-10     城市論劍

文|王鴨梨

字數丨2300字,閱讀約4分鐘

十多年前,南方某座城市大力發展金融後援服務,引進了一批金融數據中心。有一次,跟隨一個政府代表團到一家金融央企的南方數據中心考察,當地官員一句話,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為了引進這個項目,我們投入了幾億元對這個片區的線網進行改造,每年僅僅是這個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就占了全區的十分之一左右。」

那是一個在整個中國都排名前列的大區,經濟實力不是一般的強勁。一個占地不過數十畝的數據中心,耗電量就占了全區的十分之一,這實在太令人震驚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個數據中心每年所貢獻的稅收,大約只有一兩千萬元。對於一個工業大區來說,這點貢獻實在是微不足道。

這個數據中心目前應該還在運營,那棟造型奇特的建築依然安安靜靜地躺在一個風景秀麗的人造湖邊。但在當地的官方報道中,已經看不到任何的相關消息了。

明白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之後,當地大約也實在不好意思再拿出去宣揚了。

數年之後,偏居西南的貴陽,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突然一下子就成為全國大數據產業的明星城市的時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那個耗電大戶。

當我們談論大數據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大數據(big data)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聽起來非常高端。

但事實上,各地所發展的大數據產業,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就像我們當年談論電子信息產業的時候,我們談論的實際上是滑鼠加工廠一樣——甚至還不如。

工業基礎薄弱的城市總希望能夠找到一條快速趕超的捷徑,沒有耐心也沒興趣老老實實打基礎,至於那些所謂的「三來一補」加工企業,他們是自然是看不上眼的。隨著已開發國家紛紛布局大數據產業,貴陽嗅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商機。2013年,這一年被視為中國的大數據元年,這一年9月,貴陽市政府與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拉開了貴陽發展大數據的序幕。

拉上一根光纜、接上一個電纜,貴陽似乎和北上廣深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我們與世界的距離是一樣的。」

搶先一步的貴陽似乎成了時代的寵兒。短短几年間,貴陽迅速集聚了英特爾、思愛普、富士康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落地了中電科、阿里巴巴、華為、京東、奇虎360、科大訊飛等一批國內大數據領軍企業。鎂光燈的聚焦下,貴陽似乎站在了數據時代的巔峰。

光鮮的背後卻是一個殘酷的現實,這些網際網路時代的巨頭們,在貴陽的投資僅限於建設數據中心的機房。

當年珠三角靠著來自祖國各地的廉價勞動力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工廠,而貴陽則靠著廉價的電力迅速成為世界機房。

在技術與人才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廉價的電力,實際上是貴陽以及所有希望在大數據這個「高端產業」上分一杯羹的後來者幾乎唯一拿得出手的「競爭優勢」。

據稱,在貴州大工業企業綜合用電價格平均僅需0.44元/千瓦時。其中,大型數據中心用電價格只需要0.35元/千瓦時。

2019年6月17日,一份名為《南寧市發展改革委組織赴貴陽市開展大數據產業用電情況調研》的簡報開宗明義指出,為貫徹落實市政府《南寧市2019年投資項目協調和項目前期工作推進第三次專題會議紀要》(〔2019〕101號)精神,著力解決大數據產業項目用電負荷大、電費多,運營成本高的問題,進一步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2019年6月4日-5日,南寧市發展改革委某某某帶隊赴貴陽市開展調研,深入了解貴陽市大數據產業的建設和運營情況,以及大數據企業用電情況和電價政策。

當我們在談論大數據這樣的高端產業的時候,談起當年的「三來一補」企業,大家內心多少有些心照不宣的輕蔑,但仔細想一想,這些依靠著廉價電力發展起來的高端機房,其實並不比那些破破爛爛的低端工廠高到哪裡。

本質上,這些都是大數據產業價值鏈最低端的服務業「三來一補」企業。

不同的是,那些低端工廠里的廉價勞動力後來很多都成為技術骨幹,成為叱吒風雲的企業家,成為中國製造的中流砥柱。而這些低端服務業所賴以繁榮的廉價電力,變成滾滾熱浪之後,並不會給當地帶來什麼值得留念的東西。

回歸實體經濟的呼聲越來越大

每一座城市都有發展的內在衝動。

一個城市變得強大的最遙遠、最漫長的路徑,也許就是所謂的捷徑了。

貴陽曾經被認為找到了捷徑。過去幾年間,大數據被作為貴陽的「一把手工程」全力推進,貴陽率先建成全國第一個省級政府數據集聚共享開放的統一雲平台,率先開展大數據地方立法,頒布實施《貴州省大數據應用促進條例》。過去幾年,在經濟發達的省份,常能看到貴陽幹部不遺餘力推介大數據的身影。

但據最近《南方周末》的報道,數據之都貴陽已經不得不謀劃新的大戰略。

貴陽市披露的數據顯示,在2017年,貴陽市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到了2018年有所下降。在全國各大城市大數據產業都前追後趕的情況下,對於大數據資源的爭奪也日益激烈,先行者貴陽必須再進行自我提升、謀創新路。

貴陽官方要求發展製造業、商貿業的聲音也愈來愈大。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貴陽市領導在接受訪談時表示,貴陽市下一步將加快打造成為西部地區有影響力的國際化都市、中高端消費品貿易之城和製造之城。

據稱,當地已經意識到,這座數據之都始終未能找到一條核心產業鏈,能夠帶動大數據產業的發展,相反,貴陽實體經濟的短板正在凸顯。製造業、商貿業的發展目前已被放在比大數據更重要的位置。

這座網紅城市,能否如願「通過大力發展中高端製造業,更好地分享產業升級釋放的紅利,通過產業聚集更多人才,創造更多社會財富」?

大數據之後,貴陽的新考驗才剛剛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2AstG0BMH2_cNUg_X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