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錫常漸成歷史,常州奮起直追

2019-09-09     城市論劍

文丨 王鴨梨

蘇州、無錫和常州三個堪稱全國最牛的地級市組合,曾經有個非常響徹全國的名字叫"蘇錫常",這三個城市,當時那叫一個牛,蘇州不用說了,二三十年來,一直都是最牛地級市,常年GDP位居全國城市排行榜前七位,無錫是第二牛地級市,而常州,雖然如今的經濟總量和名氣,不能和蘇州無錫相比,但曾經能夠和蘇州、無錫相提並論,可見實力也不容小覷。

1975年,新華社發表文章,號召全國學習常州經驗。那時的常州工業如一顆耀眼的星辰,以"農字當頭滾雪球"、"小桌子上唱大戲"在全國享譽,創造了全國典範的"蘇南模式",中央提出"中小城市學常州",一時風頭無人能及。

但如今,這顆明星似乎逐漸暗淡了下去。尤其是"蘇錫常"組合面臨瓦解,政府也很少提起。終其原因,常州在最近十年的發展中,掉隊了。

01."蘇錫常"名稱由來

常州地處長江下游南岸,水網平原,位於江蘇省南部,中心地帶,北攜,南銜太湖,東望東海,與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鄰,扼江南地理要衝,與、聯袂成片。

蘇州、無錫、常州因人口規模、經濟實力相仿、距離又非常近,文化、語言相近,沿著京滬鐵路和滬寧高速一字排開,民間"蘇錫常"的說法早就不脛而走。據了解,1983年,時任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的沈立人曾在一篇論文中首次使用了"蘇錫常"這一名詞。

1983年1月,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全面實施"地改市",中心城區都在滬寧線上的蘇州、無錫、常州三個地級市正式誕生。1983年,被費孝通先生命名為"蘇南模式"的三個城市,就是指蘇州、無錫、常州大體相同的經濟發展背景和現實發展路子。蘇南模式的核心,即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

蘇南模式在全國紅極一時,而蘇州、無錫和常州被譽為"蘇南三霸"。

雖然如今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等區域抱團發展已非常普遍,但在2000年左右,在國內規劃都市圈發展的江蘇省,算是這方面很有遠見了。早在2003年大多數省份城市還在單打獨鬥時,江蘇省便已經正式發文,向外界宣布要打造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三大戰略城市組合,作為省內核心都市圈發展方向。

蘇州

02.常州其實一直在追趕

雖然名字叫"蘇錫常",無錫排第二,但實際上,無錫在歷史上曾經的行政級別是低於常州的。查證史料可見,無錫在宋、明、清等隸屬於常州府。然而從經濟數據來衡量,無錫要比常州強太多,改革開放之處"蘇南模式"時期三個城市的GDP差別較小,1990的數據顯示,三個城市市區的GDP分別為47.08億元、59.7億元和39.53億元。

不過,在2003年,官方正式定義"蘇錫常"都市圈時,常州和無錫的差距已經非常明顯了,數據顯示,這一年無錫已經排在全國第12名,而常州僅在40名,GDP數據常州是無錫的一半。

2003~2015年間,無錫在10~15名之間徘徊,而常州卻奮起直追,從40名提升到33~36名,2017年躍進28,2018年在29,2019年上半年更是達到24!這15年,對常州來說,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是城市之間的較量哪有那麼容易,最新數據,無錫依然高居在前十五位。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差距,在眾多民間論壇上"蘇錫"經常不帶"常州"玩,有"蘇錫無常"的說法。就連地鐵建設,常州也是遠遠慢於蘇錫,目前蘇錫兩市都有兩條地鐵通車,而常州直到2019年才正式跨入"地鐵時代"。

並且,在《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年)》中,蘇州被規劃為與南京並列的兩個特大城市,高於無錫、常州、徐州、南通等。因此在民間和當局心中,儘管叫做蘇錫常,但是蘇州>無錫>常州,尤其是常州經常是被"拋棄"的一方。

更何況,如今前有無錫、南通,後有徐州、鹽城。"蘇錫常"的說法已經漸漸淡出。

無錫

03."蘇錫常"瓦解,對常州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雖然蘇州面積幾乎等於無錫常州加起來,但GDP也基本等同於二者之和。而無錫和常州的面積差不多,但為何差距如此之大?

原因一,是因為下轄縣級市的實力差距和數量多少,因為如果拿出數據對比的話,主城區方面三市的發展差距並不大。而無錫下轄江陰、宜興也很強,全國最牛的縣級市崑山在蘇州,全國第二牛的縣級市江陰在無錫。尤其是常州還包括了原先較為落後的金壇、溧陽的情況下,差距也是可以理解了。

第二則是因為距離上海的遠近,以及交通的影響,。距離上海滬寧高速、京滬鐵路等交通幹線的距離對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而距離最遠的常州,在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上也落後了,在很大程度也影響了三大城市的發展。

第三,發展模式的不同。1991年是個分水嶺,為了擺脫"老蘇南模式"的瓶頸,蘇州大量引進外資,使得蘇州下屬縣區以及整個蘇州大市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裡開始出現GDP井噴,全國地市GDP排名一路飆升。無錫也開始在高新區引入外資,但常州沒有追隨蘇錫,而是堅持自己民營為主體。

從這之後,三個城市之間的排名幾乎沒有變過。蘇州始終在無錫前面,無錫始終在常州前面。但是蘇錫常的瓦解,對常州或許是一件好事。在當今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若遵循蘇錫的外資發展模式,差距智能越來越大,常州要做的是堅持創新,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吸引高層次人才,做大做強本地民營企業,在旅遊產業方面發力,提升人民幸福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未來到底誰是贏家,誰也說不準,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bynPm0BJleJMoPMc67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