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鴨梨
廣東省第三季度各市GDP 最近陸續公布,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格局基本不變。
深廣佛莞四大金剛的經濟增速都保持在全省、全國平均水平以上,粵東西北地區則依然萎靡無力。除了陽江之外,粵東西北地區其它所有城市,經濟增速竟然無一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粵東西北地區依然看不到任何振興發展的跡象。
圖表來源:南生
《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今年年中出台的時候,粵東西北地區很多城市還一度振奮鼓舞。尤其是汕頭、湛江兩大省域副中心城市,更是被賦予了支撐引領區域發展的厚望。
談到未來的遠大目標,我們總是躊躇滿志。回到現實的時候,往往卻是灰頭土臉。
我們重點來看看汕頭吧。作為中國最失落的經濟特區,前三季度GDP才1977億元,僅增長了6.1%。
這樣慘澹的數據顯然難以支撐得起堂堂中國經濟第一省的「副中心」的門面。汕頭,真的該醒醒了。
01,一個勉強躋身全國城市百強榜的經濟特區,到底有多失落?
汕頭人總有說不完的驕傲,也有道不盡的失落。
在中國第一批四個經濟特區裡面,汕頭的起點並不比深圳、珠海低。民國之後,廣東都督府下設潮梅鎮守使,汕頭作為粵東中心城市已經初現雛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汕頭更是躍升為全國第三大港口城市、全國十大商業城市之一。
1982年,汕頭建立經濟特區之後,一度吸引了大批的僑資、港資、台資以及世界各國的外資,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盛行、誠信缺失等原因,當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實現經濟騰飛的時候,汕頭經歷短暫輝煌之後便日漸隕落。這座盛產首富的城市,已經與任何一座普通城市並沒有什麼區別。如今汕頭人均GDP只有四萬出頭,不足深圳的四分之一。
前不久公布的「2019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汕頭僅排在第98位。
由於經濟實力不斷下滑,這個老牌的港口城市已經跌出中國主要港口城市的榜單。交通運輸部公布的全國29個主要港口貨物、貨櫃吞吐量數據中,汕頭榜上無名。中國海關總署主辦的《中國海關》雜誌公布的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排名中,汕頭同樣榜上無名。
我們再看一個數據,可以看出這座老牌商貿重鎮的衰落程度之深:
2018年,東莞的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1.3萬億元。汕頭,則只有 84.28億美元,不足600億元,也就是說,不足東莞的二十分之一。
02,十六年之後的汕頭,能趕得上今天的佛山嗎?
如何縮小區域發展的巨大差距,這是廣東近年來致力解決的一大難題。
為了提升粵東地區的內生髮展動力,汕頭被確立為廣東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
為了落實省委的戰略部署,今年7月,汕頭出台了貫徹落實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從交通設施、產業發展、制度改革、規劃建設、教育醫療、人才引進、平台建設、開放創新、社會治理等八個方面,提出了汕頭建設省域副中心的行動方案。
在這份行動方案中,汕頭也提出了「萬億GDP」的目標,不過是等到16年之後——也就是到2035年,大致達到目前佛山的水平。
重任在肩的汕頭要迎頭趕上,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何加快發展?修路是擺在首位的任務。「八項行動」的首個行動聚焦的便是「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均衡通達程度」,其中提升汕頭與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水平更是重中之重。
為了提升沿海經濟帶東翼中心城市發展能級,汕頭還提出打造三個「高地」的目標,分別是區域人才高地、區域教育高地、區域醫療高地。這或許是汕頭基於自身實力設定的一個務實目標——「產業高地」始終是汕頭小心翼翼地迴避的一個目標。
雖然擁有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中以科技創新合作區、汕頭臨港經濟區等一批重大產業平台,但汕頭產業目前仍處於「小、散、亂、污」的發展階段,尚未真正形成產業集聚發展的格局,難以真正成為粵東地區強有力的產業輻射中心。
今年前九個月,汕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僅增長2.9%,比上年同期回落6.8個百分點;總產值同比增長2.4%;銷售產值同比增長1.5%。在增加值中,輕工業增長1.6%,重工業增長6.7%,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0.4%,股份制企業增長4.0%,民營企業增長3.7%。
幾乎所有的數據,都顯得那麼疲軟無力。
03,粵東振興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
有大哥的名頭,卻無大哥的實力,這或許是汕頭最苦惱的地方。
大哥萎靡不振,小弟也跟著垂頭喪氣。今年前三季度,揭陽僅增長2.6%,潮州增長5.3%。
揭陽前幾年經濟總量一度直逼汕頭,不過近些年的差距又逐漸拉大。今年前三季度,揭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3.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4個百分點。其中,民營企業下降4.7%。七大支撐產業「四升三降」。「四升」是:紡織服裝業增長1.4%,金屬業增長6.7%,食品業增長0.7%,電氣機械和設備業增長5.6%;「三降」是:化工和礦物加工業下降0.1%,製鞋業下降8.9%,醫藥製造業下降34.3%。
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數據是:揭陽的大型企業工業增加值大幅下降了21.0%,降幅比上半年擴大11個百分點。
實體經濟增長乏力,那怎麼辦?只能想辦法擴大投資了。今年前三季度,揭陽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87.70億元,增長13.2%——這大約是揭陽唯一拿得出手的一個主要數據了。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擴張,前三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124.58億元,增長33.0%!
但這種四五線城市的房地產,狂飆突進的背後也許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前三季度,揭陽全市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184.23萬平方米,下降9.5%,降幅比上半年擴大了1.8個百分點。
實際上,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不會改變的背景下,一二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漲幅多數已經不同程度地回落,靠房地產已經很難支撐一個地區的發展。
對於苦苦找不到實體經濟發展新亮點的粵東地區來說,未來的振興發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